《脉理求真》濡脉

《脉理求真》 adminlele 2年前 (2023-04-04) 321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濡则虚软少力,应指虚细,如絮浮水,轻手乍来,重手乍去。凡虚微细弱,皆属濡类。不似虚脉之脉大无力,微脉之微细如丝,弱脉之沉细软弱也。(语出张璐。又濒湖体状诗曰∶濡形浮脉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相类诗曰∶浮而柔细知是濡,沉细而柔作弱持;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注曰∶浮细如绵曰濡,浮而极细如绝曰微,沉细如绵曰弱,沉而极细不断曰细。)濡为胃气不充。凡内伤泄泻自汗喘乏,多有是脉。张璐、士材论极精明,谓其治宜峻补。不似阴虚脱血,纯见细数弦强,欲求濡弱,绝不可得也。盖濡脉之浮软,与虚脉相类;但虚则浮大,而濡则弱小也。濡脉之细小,与弱脉相类;但弱在沉分,濡在浮分也。濡脉之软弱,与微脉相类;但微则欲绝,而濡则力微也。濡脉之无力,与散脉相似;但散则从大而按之则无,濡则从小而渐至无力也。夫从小而渐至无力,气虽不充,血犹未败;从大而按之即无,则气无所统,血已伤残,阴阳离散,将何所恃而可望其生乎。由斯言之,则濡与散,不啻天渊矣。所以濡脉多责胃气不充,或外感阴湿。故治宜温补而不可用伤残之药耳。(李士材曰∶濡脉者,浮小而软也。)


所发布的保健和养生信息搜集整理于网络、书籍,未经本网站核实,仅供参考。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受众因参照该信息进行保健、养生或作其他用途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医学资源分享交流微信公众号:
喜欢 (0)
[]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