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来源】决明子为豆科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古代炮制方法】梁代开始有火炙和煮制(《集注》)。唐代有醋渍(《千金翼)的方法。宋代用微炒(《圣惠方》)和火炙(《证类》)等法。元代和明代均用炒法(《活幼》、《通玄》)。清代有酒煮法(《握灵》),并记述了酒煮目的。
【现代炮制方法】
1.决明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炒决明子:取净决明子,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有爆裂声,并逸出香气时,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饮片性状】决明子略呈菱方形或短圆柱形,两端平行倾斜,长3~7毫米,宽2~4毫米;表面绿棕色或黯棕色,平滑有光泽;一端较平坦,另端斜尖,背腹面各有一条突起的棱线,棱线两侧各有1条斜线对称而色较浅的线形凹纹;质坚硬,不易破碎;种皮薄,子叶2,黄色,呈“S”形折曲并重叠;气微,味微苦。小决明呈短圆柱形,较小,长3~5毫米,宽2~3毫米;表面棱线两侧各有1片宽广的浅黄棕色。炒决明子微鼓起,种皮破裂,颜色加深,偶有焦斑,质稍脆,微有香气。
【质量标准】决明子水分不得过15.0%,总灰分不得过5.0%,按干燥品计算含大黄酚不得少于0.20%,含橙黄决明素不得少于0.080%。炒决明子水分不得过12.0%,总灰分不得过6.0%,含大黄酚不得少于0.12%,含橙黄决明素不得少于0.080%。
【炮制目的】决明子味苦、甘、咸,性微寒。归肝经、大肠经。具有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的功能。
生决明子长于清肝热,润肠燥。常用于目赤肿痛,大便秘结。炒决明子寒泻之性减弱,并能提高煎出效果,有平肝养肾之功。可用于头痛、头晕,青盲内障。
【应用选择】
1.生用
(1)风热目赤:常与菊花、蔓荆子、黄芩、羌活等配伍,用于风热上扰,目赤肿痛,或兼头晕头痛,具有疏风散热,明目的作用,如决明子散(《济生方》)。
(2)肝火目赤:常与柴胡、黄连、菊花等同用,能泻肝明目,用于肝胆郁火上冲,目赤涩痛,羞明多泪,如决明子汤(《总录》)。
(3)大便秘结:多用干阴虚内热所致的肠燥便秘。可用大剂量生品打碎,煎水服。若便秘较甚,亦可与火麻仁、瓜萎仁合用。
2.制用
(1)青盲内障:常与地黄、枸杞子、菟丝子(酒浸)、防风、黄连等同用,能补肝肾,明目祛障,用于肝肾不足,精血虚少,风毒上攻眼目,视物昏花不明,渐成青盲内障,如夜光丸(《瑞竹》)。
(2)头晕、头痛:本品能平肝阳,因肝阳上亢所致的高血压头晕、头痛,可单用炒决明子打碎,煎水代茶饮,亦可与夏枯草或钩藤、地龙、牡蛎、青葙子等同用。
【参考资料】决明子主要含蒽醌化合物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钝新素、钝叶素及其苷类。小决明子还含红镰霉素及其苷类、决明内酯等。炮制对决明子中多种活性成分、煎出效果、水浸出物均有一定的影响。
对生决明子、炒决明子及二者的打碎品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煎煮时间内,生、炒品打碎后煎出成分较全面,游离蒽醌在煎液中的含量比未碎品为高;炒决明子的煎出成分又比生决明子为高。决明子炒后大量蒽醌类成分被破坏,生决明子中蒽醌类成分主要以结合型存在;具有泻热通便作用的结合性蒽醌,炒决明子仅为生品的26.4%。小决明子通过加热所得到的各种炮制品,总葸醌、结合蒽醌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游离蒽醌则相应地有所增高,水溶性浸出物亦有增加。炮制对决明子微量元素溶出也有影响,生决明子的微量元素含量与炒决明子破碎后的微量元素比较,虽然变化不大,但两者水浸液中微量元素的溶出量则有较大的区别,以炒决明子破碎后微量元素溶出较多。又有研究表明,还原糖的含量小决明子比大决明子高,且不受炮制的影响;多糖含量较高,二者基本一致;蛋白质生品含量较高,炮制后明显降低;氨基酸含量丰富。决明子抗衰老及免疫增强作用,可能和多糖及氨基酸含量较高有关。
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决明子的炒制工艺,结果表明,炒制温度升高,炒制时间延长,使保肝成分含量下降,游离大黄酚含量升高。药理实验证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决明子的保肝作用和通便作用都减弱。炒制后既保留保肝作用,又减弱通便作用,决明子炒制的最佳工艺为140℃热锅下药,炒至药温升至140℃,再保持此温度10分钟,然后取出放凉。
采用正交设计对微波炮制决明子的工艺进行研究。结果在微波炉中铺叠成0.5cm,采用中火加热6分钟为微波炮制决明子的最佳工艺条件。以醋酸镁显色,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决明子不同清炒品中游离蒽醌和结合蒽醌的含量有显著差异。结论:清炒温度越高,决明子中游离蒽醌含量越高,结合蒽醌含量越低。生、炒两种决明子的乙醇提取物均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在清除氧自由基方面生决明子的乙醇提取物作用优于炒决明子,在小鼠体外氧化体系中,两种决明子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相差不大,且都与常用抗氧化剂维生素C作用相当。
【附】
1.近代的炮制方法还有盐制、炒微焦等。
2.文献摘录“凡药中用子者,俱要炒过研碎入煎,方得味出,若不碎,如米之在(谷),虽煮之终日,米岂能出哉。”(《粹言》)
【总结】决明子古代炮制方法不多,只有炒法沿用至今,且为《中国药典》规定的炮制方法。酒制法现在虽已不用,但古人认为酒制决明子能补肝明目,从中医角度分析似有一定的道理。利用酒的辛热之性,再加热煮,可抑制决明子寒泻之性,由清肝明目转变为补肝明目,由用于实证转而用于虚证,这种变化,对扩宽决明子的用途很有意义,故酒制法还有研究的价值。
决明子的炮制研究,目前虽然还欠深入,但现有的研究结果也能部分地说明炮制作用。炒后总蒽醌特别是结合性蒽醌的减少,为炒决明子清热泻下作用减弱提供了理论依据。炒后微量元素易于溶出,丰富的氨基酸和多糖不受影响,说明决明子炒后补益成分和泻下成分比例发生了改变,因而出现了药效上的差异。由于决明子坚硬,水分难于渗入,有效物质不易溶出,故古人和现今都强调打碎入药,与实验研究结果也一致。
决明子生品质地很坚硬,捣碎困难,影响煎出效果,尤其是未被捣碎者煎出效果极差。用现行方法(炒黄)炮制的决明子虽然清热泻下作用有所减弱,但清肝与通便作用仍较明显,且质较酥脆,易于捣碎,煎出效果好;又因目前临床上决明子专用于通便者较少,用于目疾及肝阳头痛者较多,故炒决明子为临床常用,有些地区还把炒决明子作为常规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