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草豆蔻炮制方法与标准

饮片炮制 adminlele 3年前 (2022-04-10) 943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药材来源】草豆蔻为姜科植物草豆蔻的干燥近成熟种子。夏、秋二季采收,晒至九成千,或用沸水略烫,晒至半干,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团,晒干。

  【古代炮制方法】宋代有面裹煨(《博济》),炒制(《苏沈》),火炮、焙制(《局方》),姜制(《朱氏》)等炮制方法。元代亦用面裹煨(《脾胃论》)。明代有湿纸裹煨(《普济方》)、炒制(《保婴》)、面裹煨(《医学》)、吴茱萸制(《纲目》)等方法。清代有面裹煨(《握灵》)和微炒(《从新》)的炮制方法。

  【现代炮制方法】

  1.草豆蔻: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留的果壳,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2.炒草豆蔻:取净草豆蔻仁,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并有香气逸出为度,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3.姜草豆蔻:取净草豆蔻仁与姜汁拌匀,稍闷,待姜汁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用时捣碎。草豆蔻每100千克用生姜10千克。

  【饮片性状】草豆蔻为圆球形种子团,直径1.5~2.7厘米;表面灰褐色,中间有黄白色的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多枚,粘结紧密,种子团略光滑;种子为卵圆状多面体,长3~5毫米,直径约3毫米,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质硬,破开后可见灰白色种仁;气香,味辛微苦。炒草豆蔻表面淡黄色。姜草豆蔻表面黄色,略具姜气。

  【质量标准】草豆蔻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0%(ml/g),山姜素、乔松素和小豆蔻明的总量不得少于1.35%,桤木酮不得少于0.50%。

  【炮制目的】草豆蔻味辛,性温。归脾经胃经。具有燥湿行气,温中祛寒的功能。

  生品辛香而燥,散寒祛湿和理气开郁作用较强,常用于寒湿郁滞脾胃所致的胸腹胀闷,食欲不振,呕吐或腹痛泄泻等,故临床以生用为主。少数地区有用炒制品或姜制品的,制后辛香走散作用减弱,偏于温脾暖胃。炒制品多用于虚寒腹泻,姜制品可用于胃寒呕吐。

  【应用选择】

  1.生用

  (1)胸腹胀闷:本品用于寒湿郁滞脾胃,胸腹胀闷,不思饮食,或腹痛泄泻,苔白腻,常与厚朴陈皮藿香、炒苍术干姜茯苓等同用,能理气化湿,芳香醒脾。若兼脾胃虚弱,脘腹胀闷,食少纳呆,大便溏泄,完谷不化,面色萎黄,倦怠无力,则常与党参、焦白术、陈皮、砂仁山药、厚朴等同用,既能健脾和胃,又能化湿除胀。

  (2)胃寒呕吐:本品性温芳香,用于寒湿郁滞中焦,致使胃失和降,呕逆脘痛等,常与吴茱萸、高良姜半夏、陈皮、香附、生姜等同用,既能温胃,又能止呕,兼能行气止痛。

  2.制用

  (1)炒草豆蔻:虚寒泄泻:本品常与白术、高良姜、砂仁、厚朴、诃子肉等同用,治脾胃虚弱,脘腹冷痛,腹泻食少等,有温中止泻作用,如桂香散(《经验良方》)。

  (2)姜草豆蔻:胃寒呕吐:可与党参、丁香、陈皮、吴茱萸、半夏、炙甘草等同用,能温中下气,降逆止呕。

  【总结】古代炮制方法不多,煨法为历代采用,其次是炒法。但在方剂中仍以生用者多,制用以煨法较常用,炒用者较少。近代只在个别地区保留了炒法,姜制和盐制则为近代部分地区的炮制方法。

  因草豆蔻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寒湿郁滞中焦之证,生用正是利用其辛香燥湿,性温散寒的作用。若经加热则辛香之气散失,化湿行气功效减弱,故现在临床上多用生品。



所发布的保健和养生信息搜集整理于网络、书籍,未经本网站核实,仅供参考。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受众因参照该信息进行保健、养生或作其他用途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医学资源分享交流微信公众号:
喜欢 (0)
[]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