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巴豆炮制方法与标准

饮片炮制 adminlele 3年前 (2022-04-10) 1151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药材来源】巴豆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堆置2~3天,摊开,干燥。

  【古代炮制方法】汉代有熬制(《玉函》)的方法。晋代亦用熬法(《肘后》)。南北朝时期有油酒制(《雷公》)、熬制(《集注》)等法。唐代有熬制、火炮(《千金》),火炼(《新修》),烧令烟断(《外台》)等炮制方法。宋代炮制方法发展很快,有纸裹煨压去油、浆水制、油制、面炒、醋制、萝卜制压去油(《圣惠方》),麦麸水煮(《博济》),制霜(《苏沈》),炒焦、汤煮压去油(《总病论》)、煮制(《药证》)、火炮(《证类>;)、麸炒、大麦炒(《总录》)、烧制、酒煮(《总微》),面裹煨(《洪氏》),灰水制(《宝产》),斑蝥炒(《朱氏》),胡芦巴炒(《急救》)等多种方法。元代有米炒(《脾胃论》)、湿纸包烧(《瑞竹》)的方法。明代有烧制、火炼存性、纸裹煨、油制、炒制(《普济方》),米炒(《奇效》),炒焦(《理例》),水熬(《万氏》),黄连制,煅焦赤(《准绳》),甘草制(《粹言》),烧存性、石灰制(《保元》),炒黑存性(《大法》)等炮制方法。清代则有沉香制(《握灵>;)、炙制(《法律》、煅(《良朋》)、制霜(《幼幼》)、隔纸炒令油出(《串雅内》)、雄黄制(《问答》)等方法。

  【现代炮制方法】

  1.生巴豆:取原药材,除净杂质,浸湿后用稠米汤或稠面汤拌匀,置日光下暴晒或烘裂,搓去皮,筛取净仁。

  2.炒巴豆:取净巴豆仁,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焦褐色(焦巴豆)或内外均呈焦黑色(巴豆炭),取出晾凉。

  3.巴豆霜:取净巴豆仁,碾烂如泥状,用多层吸油纸包裹,加热微烘,压榨去油,反复数次,至松散成粉不再粘成饼为度,取出研细。或取净仁研烂后,测定脂肪油含量,加适量的淀粉,使脂肪油含量符合规定,混匀,即得。

  【饮片性状】生巴豆为扁椭圆形种仁,长1~1.5厘米,直径6~8毫米,表面黄白色,常附有白色薄膜(内种皮),一端有小点状的种脐及种阜的疤痕,另端有微凹的合点,其间有隆起的种脊;内胚乳肥厚,淡黄色,油质,子叶2片菲薄,辛辣。炒巴豆表面焦褐色,辛辣味较弱(焦巴豆)或内外焦黑色,味微涩(巴豆炭)。巴豆霜为淡黄色松散的粉末,显油性,无臭,味辛辣。

  【质量标准】巴豆水分不得过12.0%,总灰分不得过5.0%,含脂肪油不得少于22.0%,巴豆苷不得少于0.80%。巴豆霜水分、总灰分同巴豆,含脂肪油应为18.0%~20.0%,巴豆苷不得少于0.80%。

  【炮制目的】巴豆味辛,性热;有大毒。归胃、大肠经。具有峻下积滞,逐水消肿,豁痰利咽,蚀疮的功能。

  生巴豆毒性强烈,仅供外用蚀疮,用于疥癣,疣痣,预防白喉。炒巴豆毒性降低,其中焦巴豆毒性较小,巴豆炭毒性小。焦巴豆可用于疮痈肿毒,腹水臌胀;巴豆炭用于泄痢。去油制霜后可缓和泻下作用,降低毒性。多用于寒积便秘,乳食停滞,喉痹。

  【临床应用】

  1.生用

  (1)白喉:用巴豆、朱砂等分,研末混匀,每用0.9~1.5g置于膏药上,贴于眉间上方,经8~12小时,待局部皮肤发生大小不等的水泡时,揭去膏药,擦掉药末,涂上10%的龙胆紫液,以防感染。本法可预防白喉,对与白喉密切接触者,病人家属及健康带菌者,均有一定作用,可降低发病率,如巴豆朱砂膏(《江苏中医》1959年11月)。

  (2)癣疮:用巴豆仁适量,杵泥,以生绢包擦患处,每天1~2次。治神经性皮炎,可用巴豆配雄黄(10:1).研粉后用3~4层纱布包裹,擦患处,每日3~4次,每次1~2分钟,直至痒感消失,皮炎消退为止(《中医杂志》)。

  2.制用

  (1)炒巴豆

  ①疮痈肿毒:用炒焦巴豆配伍乳香适量,捣为膏敷贴患处。或用焦巴豆、雄黄、大黄等分,制成糊丸如小豆大,每次2~4丸,1日2次,开水送服。

  ②腹水臌胀:用焦巴豆90粒,配炒杏仁60枚,共捣泥为丸,每次0.3~0.6g,开水送服,以下为度,治腹水臌胀,有泻下逐水之功。

  ③泻痢:用巴豆仁炒炭,研末,蜂蜡为丸,成人每次服0.6g(含巴豆0.3g),每日3次,小儿酌减。无不良反应。治急慢性肠炎,大便下血,慢性痢疾,小儿吐泻,夏日暑泻,特别体质虚弱老人的顽固性腹泻,日夜无度,疗效满意(《广东中医》)。《世医得效方》针头丸,用巴豆仁1粒,以针刺定,灯上烧存性,化蜡和作一丸,水下,食前服,治夏月水泻不止。

  (2)巴豆霜

  ①寒积便秘:常配大黄、干姜为丸,每服0.6~0.9g,开水送服,能峻下寒积,开通闭塞,用于寒邪食积阻于肠胃,猝然脘腹胀痛,痛如针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正气未衰者,方如三物备急丸(《切用》)。

  ②乳食停积,痰盛惊痫:常以小量巴豆霜与六神曲(麸炒)、天南星(制)、朱砂配伍,制成散剂内服,能消积化滞,化痰定搐,用于乳食停积,肚腹胀满,痰涎壅盛,抽搐不安,如保赤万应散(《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③喉痹:用于白喉或喉炎引起的喉痹梗阻,痰涎塞塞气道,呼吸急促,甚至窒息欲死者,可用巴豆霜少许吹喉,或配桔梗、贝母研末吹喉,具有涌吐痰涎,缓解梗阻的作用。

  【现代研究】巴豆含巴豆油34%~57%,油中主要成分为巴豆油酸,巴豆酸,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巴豆油酸、巴豆醇等形成的甘油脂,巴豆醇-12,13-二脂,巴豆醇三酯。还含有毒性球蛋白(巴豆素)、巴豆苷、生物碱、β-谷甾醇。

  有人测定了天津市6个不同单位制的巴豆霜,其含油量相差甚大,最低含量与最高含量之比为1:3。传统制霜法有其优点,但不足的是巴豆霜中的巴豆油含量不稳定,有效成分损失大,生产效率低。加填充剂稀释的制霜法,其成品含油量稳定,可避免有效成分损失,提高效率;但此法不能保证用药安全,因直接取巴豆制霜,未经加热环节,不能消除毒性蛋白的毒性。有人将此法加以改进,在稀释以前,加热处理,破坏毒性蛋白,既可去毒,保证用药安全,又能使成品质量稳定,节省原料。又有研究发现,巴豆霜含油量高低与过筛存在明显关系,含油量高,黏性就强,过筛困难。含油量在20%以下的粉末流动性较好,手捻有光滑细腻感。含油量再高则局部易粘结成饼,造成剂量不准确,称取和混合困难。巴豆霜的粒度应符合入丸、散剂的细粉要求。粗颗粒比细粉含油量高得多,若用达不到《中国药典》6号筛(100目)的巴豆霜来配制丸、散剂,会造成散剂不易混匀,受振动而分层和丸剂的外形、色泽、丸重和硬度差异等问题,从而不易发挥巴豆霜急治的作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新法治霜效果较好,即先将巴豆脱脂,再粉碎成合乎丸、散剂所要求细度的粉末,然后将巴豆油返回粉末中,其制霜质量稳定可靠。从毒性实验来看,巴豆霜的含油量仍以不超过20%为宜。

  巴豆炭止泻效果明显,对顽固性慢性泄泻,诸药不能止者更有效。其止泻作用是否属于巴豆油和毒性蛋白破坏后泻下及毒副作用消失,巴豆本身收涩作用增强,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有人把巴豆焖煅制炭,并且制炭时不去外壳与内膜容易维持其制炭前的原有形态而把握其成性,不易灰化过性。将巴豆炭研为粉末,装于胶囊之中,粒重控制在每粒0.3克。研制巴豆炭胶囊充分利用了现代口服胶囊可以使药物不直接接触口腔、食管黏膜而在胃肠中消溶发挥其治疗作用的特点,经临床比较性的验证,巴豆炭胶囊剂型新颖,携带容易,服用方便,治疗慢性腹泻效果优良,同时也证实了巴豆炭确有治疗久泻的独特功效。

  近年来临床多次报道,以巴豆为主治疗乳癖和肺、肠结核、骨结核每获良效,当选如下制法为宜:去皮后,整仁置之熔化的黄蜡液加热炸至深黄色,然后滤出蜡液,待黄蜡在巴豆仁表面冷却将仁完全包后吞服入药。

  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巴豆和巴豆霜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的成分中以亚油酸含量最高,在巴豆和巴豆霜中分别占总量的55.90%、64.28%。亚油酸为人体不能自身合成的必需脂肪酸,在其他脂溶性维生素共同作用下,有明显的抗癌作用,能显著抑制淋巴癌、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可见,与巴豆相比,巴豆霜含有更多对人体有益的化学成分。实验还研究了以石油醚回流提取对巴豆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热对其挥发性成分影响较小。巴豆及其炮制品巴豆霜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基本的化合物类型没有太大改变。巴豆炮制前后挥发性成分的这种变化是否与其药理活性的改变有关,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巴豆脂是巴豆油的毒性成分,也是引起化学剥脱性皮肤损伤的有效成分。美容整形学界对巴豆油在化学剥脱术中作用的认识经历了较长的过程。经过近40年的科研和临床实践,基本肯定了巴豆油在化学剥脱术中的重要作用。基本明确了巴豆油是换肤的有效成分,进而将巴豆油换肤术个体化和区域化。

  巴豆的药理研究:①致泻作用:巴豆霜灌胃,明显增强胃肠推进运动,促进肠套叠还纳。②抗肿瘤作用:民间早已用巴豆治疗肿瘤,其提取物对甲状腺癌、胃癌、肝癌等多种肿瘤具有治疗作用。其能缓解晚期胃癌病人症状,使病程进展缓慢,较少发生转移。病灶明显缩小后,癌细胞能转化为正常细胞。③促肿瘤发生作用:巴豆油有弱致癌性,并能增强某些致癌物质的致癌作用。长期使用巴豆提取物,连续6周,可诱导细胞增殖加快,异倍体DNA含量增加,促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④致炎作用:各种炮制品巴豆油对小鼠耳均有明显致炎作用,其强度依次为炒巴豆油>;高压蒸巴豆油和常压蒸巴豆油>;生巴豆油>;煮巴豆油。⑤抗菌作用:巴豆具有抗结核杆菌。且不产生耐药性;⑥对皮肤黏膜的刺激作用:巴豆油是剧烈的泻药,口服半滴至1滴即能产生口腔及胃黏膜的烧灼感及呕吐,在0.5~3小时内即有多次大量水泻,伴有剧烈腹痛和里急后重,产生严重口腔刺激症状及胃肠炎。外用巴豆油对皮肤有强烈刺激作用,引起发红,可发展为脓疱甚至坏死。所含毒性蛋白是一种细胞原浆毒。能溶解红细胞,使局部细胞坏死、变性。巴豆油毒性较大。内服巴豆油1滴立即出现中毒症状,20滴巴豆油可致死。巴豆油主要含有球蛋白,能溶解红细胞,使局部细胞坏死,内服使消化道腐蚀出血,并损坏肾脏,出现尿血。外用过量能引起急性皮炎。

  【附】文献摘录:“去心皮膜,醋熬令赤黄,净洗,压出油取末”(《总录》)。“本草云生温有毒,熟寒无毒,今之去油生用为避寒也,殊不知寒不足避,当避其大毒,况《本经》全无去油之制法,陶氏煮令黄黑,然亦太过,不如去其心膜者五度换水,各煮一沸为佳。《局方》化滞丸而巴豆不去油,只以巴豆煮熟用之,深得其性也。”(《粹言》)

  【总结】巴豆为温下药的代表,用途亦较广,而且有毒,故历代对巴豆的炮制都很重视。汉代就开始用熬制,以后方法逐渐增多;到了宋代,炮制方法之多,所用辅料之广,已达到极盛时期;明、清两代方法又有所减少和衍变,但这一时期对炮制理论方面的论述较多。其炮制目的,历代都是为了去毒,其次是为了改变药性和用途。古代对巴豆去毒的认识也不统一,多数认为毒在油,故去油制霜用;但也有认为毒不在油的,去油是为了“避寒”,常用煮等加热方法去毒。这两种认识虽不全面,但与现今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去油制霜和加热均可去毒。纵观历代炮制文献,炮制方法虽多,但制霜是主要方法,其特点是制霜常与炒、熬、煮、煨等方法联合应用。其次是炒法用得较普遍,且对炒制成品也有不同要求,有炒黄、炒微黑黄、炒焦紫色、炒黑存性、炒烟去、炒熟、炒去油尽等不同程度。此外,熬、烧、煮、煨、醋制等法亦用得较多。虽然古代方法很多,但现今仅保留了制霜法,一些较好的炮制方法已被遗弃,值得研究和重视。如古代用巴豆炭止泻痢,现今临床亦证明止泻效果良好,这就是其中例证之一。

  巴豆霜的质量标准《中国药典》定为含油量为18%~20%是合理的,但现行的方法却有不足之处,传统制霜法含油量不易控制,稀释法制霜则未经加热处理,毒性较大。若稀释前先加热处理,破坏巴豆中的毒性成分,既能减毒,又易控制含油量,但巴豆霜的粉末细度仍不能达到要求,制丸、散剂时难于混匀,造成制成品中巴豆霜含量不一致。用新法制霜,其成品既完全保持了传统巴豆霜的特色,又便于控制含油量,也解决了巴豆霜的细度问题,质量堪称上乘,但成本较高,工艺也较繁琐,若用于生产,还有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必要。



所发布的保健和养生信息搜集整理于网络、书籍,未经本网站核实,仅供参考。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受众因参照该信息进行保健、养生或作其他用途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医学资源分享交流微信公众号:
喜欢 (0)
[]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