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来源】阿胶为马科动物驴的干燥皮或鲜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
【古代炮制方法】汉代有炙令尽沸(《玉函》)。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猪脂浸炙(《雷公》)。唐代出现了炙珠(《外台》),炒制、熬制(《千金翼》)。宋代增加了麸炒(《药证》),蛤粉炒制、米炒制(《总录》),蚌粉炒珠(《传信》),面炒制、蒸制(《朱氏》),炒黄(《圣惠方》)等方法。元有火炮法(《汤液》)。明代有酥制(《酱济方》)、草灰炒制(《准绳》)、酒制(《醒斋》)等方法。清代又增加了牡蛎粉炒制(《说约》)、葱姜汁制(《大成》)、煮胶法(《钩元》)、蒲黄炒(《尊生》)、童便制(《备要》)、土炒制(《大全》)等炮制方法。此时,其炮制方法已达20余种。
【现代炮制方法】
1.阿胶丁:阿胶块,置文火上烘软,切成小方块。
2.蛤粉炒阿胶:取蛤粉适量热锅内,用中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时,投入阿胶丁,不断翻动,炒至鼓起呈圆球形而内无溏心时取出,筛去蛤粉,放凉。
3.蒲黄炒阿胶:将蒲黄置锅内,用中火加热至稍微变色,投入阿胶丁,不断翻动,炒至鼓起呈圆球形而内无溏心时取出,筛去蒲黄,放凉。
【饮片性状】本品为长方块或小方块,呈黑色或黑褐色,有光泽,质硬,断面光亮,对光照视呈棕色半透明;气微,味微甘。蛤粉炒后呈圆球形,质松泡,外表灰白色或灰褐色。蒲黄炒后外表呈土黄色或棕褐色;圆球形,无溏心,质松泡,无焦枯,易碎。
【质量标准】阿胶水分不得过15.0%,含铅不得过百万分之五,镉不得过千万分之三,砷不得过百万分之二,汞不得过千万分之二,铜不得过百万分之二十,水不溶物不得过2.0%,含L-羟脯氨酸不得少于8.0%,甘氨酸不得少于18.0%,丙氨酸不得少于7.0%,L-脯氨酸不得少于10.0%。阿胶珠水分不得过10.0%,总灰分不得过4.0%。
【炮制目的】阿胶味甘,性平。归肺经,肝经、肾经。具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功能。阿胶丁长于滋阴补血,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心烦失眠,虚风内动,温燥伤肺,干咳无痰。蛤粉炒后降低了滋腻之性,同时也矫正了不良气味。善于益肺润燥。用于阴虚咳嗽,久咳少痰或痰中带血。蒲黄炒阿胶以止血安络力强,用于阴虚咳血,崩漏,便血。
【应用选择】
1.生用
(1)虚烦失眠:常与黄连、鸡子黄、芍药等同用,具有滋阴清热的作用,可用于热病后期,耗伤阴血,心神失宁,心烦不眠。如黄连阿胶汤(《伤寒论》)。
(2)手足抽动:常与钩藤、鸡子黄、生牡蛎等同用,具有柔肝息风的作用,可用于热病灼伤阴液,血不养筋,肝风内动,筋脉拘挛,手足蠕动,如阿胶鸡子黄汤(《通俗伤寒论》)。
2.制用
(1)肺虚燥咳:常与杏仁、马兜铃、炒牛蒡子等同用,具有养阴补肺的作用,可用于肺痨阴虚火旺,虚劳燥咳、痰中带血,咽喉干痛,如阿胶散(《药证》)。
(2)咳血、衄血、便血:常与生地黄、蒲黄同用,具有补血止血的作用。用于血虚燥动的各种出血症,如阿胶汤(《总录》)。
(3)胎前产后下血:常与当归、川芎、艾叶、生地黄同用,具有补血安胎的作用。用于妇人经水淋漓,胎前产后下血不止,以及妊娠腹痛,如胶艾汤(《金匮》)。
【现代研究】阿胶含有胶原(骨胶原、明胶原),水解后产生多种氨基酸,并含钙、硫等无机元素。炮制后对其成分有一定的影响。
实验证明,阿胶的烫制条件与蛤粉温度和烫制时间呈函数关系。蛤粉温度在145~160℃之间,时间在3~5分钟,炮制品质量好。对阿胶丁、烤阿胶珠、烫阿胶珠进行了总氮、氨基酸测定,以及烊化速率、溶出度的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含氮量三者无明显差异,但阿胶丁溶出慢,烫阿胶珠因表面部分蛋白质焦糊变质,含量略低,而烤阿胶珠质量好。
阿胶及其炮制品中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的分析表明,阿胶含甘氨酸最多,其次为辅氨酸,不同的产地含量不一。炮制后,某些氨基酸含量稍有下降,某些氨基酸含量略有增加,对大多数氨基酸含量基本无影响,微量元素含量因产地不同而有明显差异。
阿胶珠与阿胶丁比较研究表明,相同条件处理的水解液,经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其所含氨基酸,两者均含有相同种类的氨基酸,但阿胶丁氨基酸总量为63.55%,阿胶珠氨基酸总量为73.13%。阿胶珠较阿胶丁含量高,是经烫珠后水分大大降低,同时烫珠温度可达140℃,肽键易断裂,亦使氨基酸含量提高。而烫炒受热时间短,氨基酸种类并无变化。阿胶烫珠后,可入汤剂煎煮,而且易于粉碎制备丸、散剂。
微波加热,受热均匀,饮片洁净度高,省工省时,工艺简便,易掌握准确控制加热火的时间,避免环境污染。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总氮量为指标,优选微波炮制阿胶珠的工艺为:阿胶丁大小为0.5厘米×0.5厘米×0.6厘米,微波强度为高火,微波时间为4分钟,加水量为15毫升为宜。以外观质量及溶解速度为指标,优选微波烫阿胶珠工艺参数为:以高微波强度加热60秒钟为宜。其成品外观质量明显优于传统法和烘制法,且薄层对比实验证明微波对阿胶珠的有效成分无任何影响。
【附】
1.近代炮制方法还有滑石粉烫等。
2.文献摘录“必取鸟驴皮,牡者,刮净,急流水中浸七日,入大锅七口内,渐增阿井水煮至化,化后每日递减一口,聚其融化之极者,止得一口,熬时入鹿角一片即成胶”,“调经丸药中用,宜入醋重汤炖化,和药。胃弱作呕者,弗烊化服,打碎同蛤粉、蒲黄、牡蛎粉炒,随宜”(《钩元》)。“和血,酒蒸。止血,蒲黄炒。止嗽,蛤粉炒。清火,童便化”(《得配》)。
【总结】阿胶从汉代开始使用辅料和采用不同的方法炮制,近年来各地的炮制规范中收载的大多为蛤粉炒法。也有用蒲黄炒法,增强止血的作用。古代阿胶所采用的各类炮制方法,均能起到矫臭矫味,使其质地酥脆而便于粉碎,降低其腻滞之性的作用。在阿胶的加辅料制法中,蛤粉炒、牡蛎粉炒等增强滋阴降火、化痰的作用;草灰炒、蒲黄炒等增强止血作用;水浸蒸、猪脂浸炙增强滋阴润燥的作用;土炒健脾而增强药物的疗效;麸炒、糯米炒、面炒等增健脾和胃之功,降低腻滞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