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来源】半夏曲为法半夏、赤小豆、苦杏仁和鲜青蒿、鲜辣蓼、鲜苍耳草与面粉经加工发酵炮制而成的曲剂。
【古代炮制方法】宋代有半夏合生姜制曲法(《药证》)、微炒(《总录》)。明代有半夏合白矾、姜汁又楮叶包制法(《仁术》)。
【现代炮制方法】
1.生半夏曲:取法半夏、赤小豆、苦杏仁共碾细粉,与面粉混合均匀,加入鲜青蒿、鲜辣蓼、鲜苍耳草之煎出液,搅拌揉匀,堆置发酵,压成片状,切成小块,晒干。法半夏每100千克,用赤小豆30千克、苦杏仁30千克、面粉400千克、鲜青蒿30千克、鲜辣蓼30千克、鲜苍耳草30千克。
2.麸炒半夏曲:取麸皮,撒在热锅内,待冒浓烟时,加入半夏曲,迅速拌炒至表面深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半夏曲每100千克用麸皮10千克。
【饮片性状】半夏曲为小立方块,表面淡黄色,质疏松,有细蜂窝眼。麸炒半夏曲形如半夏曲,表面米黄色,具焦香气。
【炮制目的】半夏曲味甘、微辛,性温。归脾经、胃经。具有化痰止咳,健脾温胃,消食积,止呕的功能。可用于咳嗽痰多,胸脘痞满,饮食不消,苔腻呕恶等症。半夏经发酵制成曲剂后,可增强健脾温胃,燥湿化痰的功效。麸炒后产生了焦香气,可增强健脾胃的作用。
【临床应用】
1.脾泄配伍肉豆蔻、神曲、麦芽作丸,尤有奇效(《韩氏医通》)。配伍厚朴(姜炒)、苍术、藿香叶等,可治湿痢,或呕吐泄泻,腰痛脚肿,如除湿汤(《证治要诀类方》)。
2.食积常与代赭石、橘皮、砂仁、槟榔等同用,能消食止吐,治由食积与寒气相格之中焦吐食,如紫沉丸(《洁古家珍》)。
3.呕吐痰涎常与麦冬、炙甘草、藿香叶同用,可治脾胃虚有热,面赤,呕吐痰涎者,如藿香散(《药证》)。
【附】
1.近代炮制方法还有①取生半夏、法半夏各半,研成细粉,每500克用生姜250克洗净捣碎绞汁,同面粉125克,和温开水调和成稀糊,倒人半夏粉内揉搓成团,发酵后,以木制模压成小块,晾干。②取漂过的半夏,研粉,每500克用面粉125克,生姜63克洗净打汁拌入面粉内,加温开水调成糊浆状,再与半夏粉充分拌和,压扁约1厘米厚,切成小块,晒至半干,放入锅内烘至黄色为度。
2.文献摘录“痰分之病,半夏为主。脾主湿,每恶湿。湿生痰而寒又生湿,故半夏之辛,燥湿也。然必造而为曲,以生姜自然汁、生白矾汤等分共和造曲,楮叶包裹,风干,然后入药”(《韩氏医通》)。
【总结】半夏曲的使用,始于宋代,《小儿药证直诀》载有制备方法。《圣济总录》云:“消食温胃止逆”。半夏曲之名,出自《韩氏医通》,用半夏、生姜、生白矾造曲而成,以增强其化痰止呕的功能,并可缓和半夏的燥烈之性。近代生产半夏曲的处方不甚相同,如广东的半夏曲由半夏、薄荷、川贝母、甘草、干姜、枳壳、陈皮组成;河南的半夏曲由清半夏、白面、生姜、白矾、六曲组成。制备方法有发酵法和不发酵法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