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附子炮制方法与标准

饮片炮制 adminlele 3年前 (2022-04-10) 1305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药材来源】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zc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品种:①盐附子: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②黑顺片: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切成约0.5厘米的厚片,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到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③白附片: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约0.3厘米的厚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至半干,以硫黄熏后晒干,习称“白附片”。

  【古代炮制方法】汉代始有火炮法(《玉函》)。晋代有炒炭(《肘后》)法。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用东流水并黑豆浸(《雷公》)的方法。唐代有蜜涂炙(《千金》)、纸裹煨(《理伤》)的方法。宋代有水浸(《圣惠方》);生姜煮(《博济》);姜汁淬、醋浸、以大小麦酿曲造醋浸(《证类》);烧灰存性、盐汤浸炒、黄连炒、姜汁煮(《总录》);黑豆煮、盐水浸后炮、醋淬(《三因》);童便浸后煨,作一窍人朱砂,湿面裹煨(《妇人》);童便煮(《痘疹方》);赤小豆煮、生姜米泔浸(《朱氏》);姜炒(《百问》)等炮制方法。明代增加了煮制,蜜水煮,巴豆煮,防风、盐、黑豆同炒(《普济方》);青盐炒、猪脂煎(《奇效》);童便浸后炮(《理例》);姜汁、盐、甘草、童便同煮(《纲目》);盐、姜汁煮、黄连、甘草、童便煮(《仁术》);童便浸(《禁方》);盐、米泔水煮(《准绳》);麸炒(《保元》);炒制、甘草汤浸炒(《景岳》);醋炙(《济阴》);童便,甘草汤煮(《必读》)等方法。清代又增加了单蒸(《握灵》),甘草、防风同煮后再用童便煮(《说约》),姜汁浸后煨(《大成》),甘草汤泡(《新编》),黄连甘草制(《逢原》),酒泡(《良朋》),童便、甘草汤煮(《必用》),甘草、甘遂、酒煮(《串雅外》),甘草汤煎(《霍乱》),甘草汤浸后煨(《增广》),盐腌(《问答》)等。此时其炮制方法已达40余种。

  【现代炮制方法】附片、黑顺片、白附片可直接入药。

  1.炮附片:取净河砂,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灵活状态,加入净附片,不断翻炒,炒至鼓起并微变色,取出,筛去砂,摊晾。

  2.淡附片:取净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至透心,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盐附子每100千克,用甘草5千克、黑豆10千克。

  【饮片性状】黑顺片为不规则纵切厚片,上宽下狭,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白附片无外皮,片面黄白色,半透明。炮附片色泽加深,略鼓起,气微香。淡附片味淡,口尝无麻舌感。

  【质量标准】附子水分不得过15.0%,含双醋型生物碱以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和乌头碱的总量计,不得过0.020%,生物碱以乌头碱计,不得少于10%,含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总量不得少于0.010%。淡附片双酯型生物碱不得过0.010%。炮附片总生物碱以乌头碱计,不得少于1.0%。

  【炮制目的】附子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归心经肾经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的功能。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官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等。

  附子生品有毒,多外用,经加工炮制后,降低毒性,便于内服。炮附片以温肾暖脾,补命门之火力胜。用于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冷痢腹痛,冷积便秘,或久痢赤白等。淡附片以回阳救逆,散寒止痛为主。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寒湿痹痛,心腹疼痛,阳虚水肿,阳虚感冒等。

  【应用选择】

  1.生用

  (1)四肢厥逆:常与干姜、甘草(炙)同用,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用于阴寒内盛,阳气欲脱,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脉微欲绝,或太阳病误汗亡阳,如四逆汤(《伤寒论》);上方若重用附子、干姜,用于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身反不恶寒,如通脉四逆汤(《伤寒论》);若与葱白、干姜同用,用于少阴病,下利,脉微者,如白通汤(《伤寒论》)。

  (2)寒痰咳嗽:常与生半夏同用,具有温里祛痰的作用,用于寒痰咳嗽,如二生汤(《济生方》)。

  (3)气虚痰厥:常与生乌头、天南星细辛等同用,用于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气虚痰厥,头痛如破,兼眩晕欲倒,呕吐不止,如芎辛汤(《三因》)。

  (4)小儿脱肛:常与龙骨同用,捣细罗为散,每用3g,敷在肛上,用于小儿脱肛,如附子散(《圣惠方》)。

  (5)痈疽胬肉:单用生附子,浓醋煎洗患处,用于痈疽胬肉,如附醋汤(《理瀹骈文》)。

  2.制用

  (1)黑附片

  ①肢厥无脉:常与紫瑶桂、别直参、原麦冬等同用,具有回阳生脉的作用,用于少阴病下利脉微,甚则利不止,肢厥无脉,干呕心烦,如回阳救急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②中风瘫痪:常与白花蛇、乌梢蛇、草乌等同用,具有温经止痛,化痰通络的作用,用于中风瘫痪,痿痹痰厥,拘挛疼痛,痈疽流注,跌仆损伤.小儿惊痛,妇人停经,如大活络丹(《兰台轨范》)。

  ③痰涎壅盛:常与沉香天麻、半夏等同用,具有理气散寒,祛风化痰的作用,用于小儿因恐惧发搐,痰涎壅盛,目多白睛,项背强急,喉中有声,步行动作,神思如痴,如沉香天麻汤(《宝鉴》)。

  ④泄泻无度:常与枯白矾、华阴细辛、诃子皮等同用,具有温里祛寒止泻的作用,用于泄泻无度,如断下丸(《普济方》)。

  (2)炮附片

  ①虚寒泄泻:常与干姜(炮)、人参白术等同用,具有温肾补脾的作用,用于脾肾阳虚,泄泻时作,或下痢清谷,面色咣白,手足不温,如附子理中丸(《局方》);若与肉豆蔻、干姜(炮)、茴香等同用,用于气虚冷积,心腹绞痛,泄泻食少,如附子茴香散(《仁斋直指附遗方论》)。

  ②风寒湿痹:常与桂枝、生姜、大枣炙甘草同用,具有散寒祛湿止痛的作用,用于风寒湿痹,周身关节疼痛,如桂枝附子汤(《伤寒论》);若与炙甘草、白术、桂枝同用,用于风湿相搏,骨节疼痛,掣痛不得屈伸,如甘草附子汤(《伤寒论》)。

  ③阳虚水肿:常与泽泻、桂枝、茯苓等同用,具有温补肾阳的作用,用于肾阳虚衰,腰痛脚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水肿,如肾气丸(《金匮》);若与五味子山茱萸肉桂等同用,用于肾气不足,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赢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腰脊疼痛,如十补丸(《济生方》)。

  ④阳虚感冒:常与麻黄、细辛同用,具有助阳解表的作用,用于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无汗恶寒,发热倦卧,脉反沉者,如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

  ⑤精泄不禁:常与鹿茸肉苁蓉(酒浸)、五味子等同用,具有温补肾阳的作用,用于阳气虚损,下元冷极,精泄不禁,小便频数,腰脚无力,饮食减少,如正阳丸(《总录》)。

  【现代研究】附子中含有剧毒的二萜双酯类生物碱,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塔拉弟胺,川乌碱甲,川乌碱乙,亦称卡米查林。尚有毒性较弱的阿替新,氨基酚,去甲乌药碱等成分。

  熟附片煎剂对离体蛙心显示明显的强心作用,尤其在心脏功能不全时更为显著。但浓度增高时,出现严重的中毒反应,可使心脏停跳于收缩期。引起心脏中毒反应的成分是乌头碱。附子水溶性部分中含有新的强心作用成分;附子苷、丙三醇2-O-β-D-呋喃半乳糖(1β3)β-D-呋喃半乳糖苷。附子苷在整体和离体动物实验中均显示有明显的强心作用。附子中所含的一种微量成分消旋去甲乌药碱,证明具有显著的强心作用,稀释至十亿分之一仍有活性。其他强心成分尚有棍撑碱(氯化甲基多巴胺)、去甲猪毛菜碱等。附子对离体哺乳动物心脏不仅显示心肌收缩力加强,收缩幅度增加,且频率加快。附子能引起猫冠脉和股动脉血流量增加;对血压的影响会因剂量不同而异,低剂量血压升高,高剂量先降后升。附子水煎液可明显扩张去甲肾上腺素预收缩的动脉环,并有浓度依赖性。此效应可能是内皮依赖性的,且与NO的释放有关,而与直接阻断受体操纵性钙通道(ROC)和电压依赖性钙通道(PDC)无关;同时也发现当附子水煎液浓度再增加时反而使去甲肾上腺素预收缩的动脉环张力增加。附子煎剂口服对大鼠甲醛性及蛋清性关节肿呈明显的消炎作用;同时对血管渗出及免疫性炎症有抑制作用。附子对小鼠尾根部加压法能使假性痛阈值上升30%~40%;电刺激小鼠尾法测定,亦证明附子有显著的镇痛作用。附子可提高小鼠体液免疫功能及豚鼠血清补体含量,且使T细胞和RE花环形成细胞明显上升。附子能刺激局部皮肤、黏膜和感觉神经末梢,先兴奋产生瘙痒与灼热感,继以麻醉,丧失知觉。附子能明显改善肾阳虚动物一般状态,升高体温,恢复体温昼夜节律性,显著延长肾阳虚动物低温游泳力竭时间;显著缩短阳虚便秘小鼠排便潜伏期,增加排便颗粒数,能明显促进胃肠蠕动,提高胃肠推进率,具有显著的温阳作用。制附子及制附子配干姜、制附子配人参、制附子配肉桂能明显扩张小鼠耳廓微血管,增加血流量,加快血流速度,改善毛细血管的充盈状况,对抗肾上腺素所致小鼠耳廓微循环障碍,促使微循环障碍逐渐消除和功能恢复。附子煎液能延迟处于寒冷环境下的小鸡和大鼠的死亡时间。延缓动物的体温下降,减少死亡率。附子中含有多种二萜双酯类生物碱具有很强的心脏毒性,其水解后形成的乌头原碱则毒性大大降低,水解后二萜双酯碱含量下降而苯甲酰乌头原碱含量升高,按生药计,其LD50值提高10~100倍不等,由此可见,附子毒性的大小并非与总碱含量呈平行关系。

  附子用传统工艺食盐一胆巴混合溶液炮制后,锶、钙、氯的含量极显著升高,炮制后有害元素Hg、Pb和Al的浓度均有所降低。附子在产地已经过净洗、泡卤(卤水泡)、煮、剥皮、切片、漂片(水漂洗)、蒸片、烤片等加工处理,使其水解而毒性降低,据报道,四川产生附子中总生物碱含量为1.1%,而炮制成的白附片为0.17%,熟片为0.21%,黑片为0.27%,挂片为0.13%,黄片为0.30%,盐附子为0.34%。在炮制过程中,生物碱总量减少达81.30%,其中泡龃减少31.6%,漂失减少33.6%,冰附减少16.1%。有学者认为,不以传统的坦巴水炮制而以饱和食盐水炮制附子,从成品外观、组分层析、总生物碱含量、毒性等方面进行比较,认为饱和食盐水炮制是可行的;且采用单纯加热处理,也可降低毒性而保存疗效。国外学者提出以110~115℃(1.5kg/cm2)作高温高压处理40分钟,既可破坏酯键,降低毒性,又避免了生物碱的大量流失。亦有提出附子在产地不必进行如此繁复的加工,只需产地用盐水煮至透心晒干即可。各种炮制方法和工艺均能使附子中生物碱含量下降,从含量测定的结果来看,白附片、熟附子、黑顺片中生物碱总量下降为原生药的1/9~1/6,而原型乌头碱含量仅为原来的1/100。应该指出,附子中总生物碱含量的多少不能准确反映其毒性大小,而应该分别测定几种双酯类生物碱的含量,因为双酯类生物碱是决定其毒性作用的主要因素。炮制减毒的主要机理可以归纳为:①毒性剧烈的双酯碱在加工炮制过程中水解成苯甲酰乌头原碱,进而水解成醇胺类生物碱(乌头胺、乌头原碱);②乌头碱类成分其结构上8位乙酰基被脂肪酰基置换,而生成毒性较小的脂生物碱。③在炮制过程中浸、泡、漂、煮等使各种类型的生物碱均被破坏和流失。浸、泡、漂的过程,损失总生物碱80%以上,而蒸法则可比较有效地保持成分和降低毒性。另外一个流失去向是去皮,附片在炮制中,不同的配伍产生不同的解毒机理,如在淡附片的加工巾,附子中的成分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甘草中的成分容易与附子中双酯型生物碱及其热解产物发生脂交换反应,生成毒性更小的脂类生物碱,同时有少量的双酯型生物碱与甘草中的化学成分形成了难溶性的沉淀,而降低了附子中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从而达到减毒的目的;附子在与黄芪羌活等药材配伍的过程,由于配伍药材产生物理吸附而使双酯型

  生物碱的量下降,并有利于脂型生物碱的生成和溶出,减毒增效,此类方式可能与药材的质地有关;附子与大黄、黄连等苦味药材配伍,药物所含大分子鞣酸成分与附子中的双酯型生物碱络合生成难溶于水的复合物,使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降低,达到减毒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附子与五味子等酸味药材配伍,在生成脂型生物碱的同时双酯型生物碱的量明显增加,增加用药后中毒的风险。对于附子中双酯型乌头碱类成分水解减毒机理认为:附子中双酯型乌头碱类,如乌头碱(AC)、新乌头碱(MA)、次乌头碱(HA)中C(8)和C(14)上的酯基,特别是C(14)上的PhCOO-是影响附子毒性的重要因素。乌头碱(AC)、新乌头碱(MA)、次乌头碱(HA)及其水解生成的系列化合物在与生物受体作用时,酯基会水解为羟基,从而对分子的电荷分布和前线轨道等性质产生影响,分子与受体的作用减弱,毒性降低。发生毒性作用的活性中心主要是生物碱分子的正电区域,正电区域所带正电荷越多,接受电子能力越强,其毒性也越强,反之,则毒性减弱。用HPLC法从加工附子中测得8种吡咯型生物碱,证明是生附子中所不含的,可能是在减毒加工过程中生成。

  据研究表明,炮制后的附子仍具有局麻、强心、抗炎等作用。有研究则认为,炮制附子中的乌头碱类生物碱含量已减至呈现药理活性的阈值之下,故炮制附子与生附子相应的剂量,除对大鼠有升压作用外,生附子中所有的药理活性都减弱。附子久煎不仅能降低毒性,还能增强强心作用,因为附子中的附子酯酸钙,遇热易产生钙离子,有协同去甲基乌药碱的强心作用。

  炮制附子是最早的炮制品,古代多在煻灰中炮裂,现代有用微波炮附子,经微波炮制后仅使有毒的双酯型乌头类碱水解破坏,而生成极性较强的水解产物等得到了保存,并能使药物质地疏松,细胞破坏,有效成分的水溶出率增大,但毒性极低(LD50生附子为9.16克/千克±0.84克/千克,微波炮附子LD50为52.84克/千克±3.59克/千克)。

  【附】

  1.近代炮制方法还有炮、甘草制、姜制、豆腐制、矾水煮、黑豆制等。

  2.文献摘录“丸散炮,惟汤生用”(《总病论》)。“醋浸,削如小指,内耳中,去聋”(《证类》)。“加甘草以解其毒”(《疮疡》)。“须炮以制毒也”(《汤液》)。“如治风治寒有必须用附子、乌头者,当以童便而浸之以杀其毒,且可以助行下之力,人盐尤捷也”(《发挥》)。“厥冷回阳生用,引诸药行经,面裹火煨”(《说约》)。“生用发散,熟用则峻补”(《钩元》)。

  【总结】附子的炮制始见于汉代,演变至今其炮制方法约有70余种。从汉代至唐代均沿用“炮”、“烧”、“煨”、“炒”等火炮方法为主。宋代新方法出现最多,在沿用“炮”的基础上,发展到用液体辅料炮制(包括水洗,水浸、盐浸、醋浸、童便浸)及药汁制(如姜汁浸、黄连炒、黑豆煮、甘草制、生姜蛤粉同煮)等。明代以后,基本沿用古法,其中以蒸煮等湿法为主,辅料也较为固定(如甘草、姜、童便、黑豆、盐等)。近代以四川江油、陕西汉中等加工的各种附片为主,有的直接用于临床,有的还要进一步炮制后入药。这种“集约化”生产模式,由于有一整套健全的规章制度,如操作规程、辅料品种与用量,加热时间与温度等等,包括已经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方法,加之严密的组织管理,因此附子饮片的质量基本是有保障的。市场上的“熟附片”包括黑顺片、白附片、炮附片、淡附片、黄附片等不同规格,但在临床应用方面,作用相似,惟淡附片的作用稍弱,毒性亦小,而黄附片的毒性较大。据有关资料,“四逆汤”中的附子,古代亦有医家用生品的,但需“久煎”而用之,现代均用熟附片,临床疗效也是肯定的。

  生附子有毒,炮制后降低毒性,确保了用药的安全和有效。附子的毒性成分、毒理作用以及解毒方法均与川乌相同。



所发布的保健和养生信息搜集整理于网络、书籍,未经本网站核实,仅供参考。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受众因参照该信息进行保健、养生或作其他用途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医学资源分享交流微信公众号:
喜欢 (0)
[]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