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乌梅丸的基础上做了3个加减:一治中气不足,湿热郁结肠道的痢疾(包括溃疡性结肠炎),一治肝肾不足,虚阳上扰,瘀热壅阻脉道的高血脂病,一治蛔虫。我感觉很有道理,有参考性。
乌梅丸衍化三方及运用。
一、乌梅固肠汤。
药物组成:乌梅、当归、地榆、白术(土炒)、白芍、党参各15克,川黄连、黄柏各10克,炮干姜、熟附片、炙甘草各8克,炙黄芪30克(即乌梅丸去细辛、桂枝、蜀椒,加白术、白芍药、地榆、黄芪、甘草)。
煎服方法:上药混合,加水600ml,以文火煎至250ml左右,药渣重煎一次,两次药汁混合后,早晚分服。
忌腥味、生冷食物。
临床应用:慢性结肠炎、慢性菌痢。
例1:曹某,男,48岁。大便溏,日4~6次,持续2月余。经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经服西药(具体不详),中成药补脾益肠丸及西药保留灌肠治疗1月余,无明显疗效。视其形体肥胖,面色少华,舌淡苔白微黄而厚腻,六脉濡缓。此乃脾胃气虚,内夹寒热郁结大肠。法当温脾胃以补中气,除寒热以利肠道,使邪去正安,拟乌梅固肠汤治疗。连服本方10剂,大便每天2次,已基本成形。继服20余剂而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
例2:刘某,男,8岁。痢下赤白月余。屡经中西药治疗稍好转。但每日仍有3~4次大便,粪中夹赤白黏液。常规检查:黏液(+++),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视其形体消瘦,面色少华,舌淡红,苔黄白厚腻,脉细。此乃中气不足,湿热郁结肠道。以乌梅固肠汤治疗:乌梅、当归、炒地榆、白芍药、白术(土炒)、潞党参各10克,黄芪20克,炮干姜、炙甘草、川黄连各6克,黄柏8克,熟附片3克。每天1剂,水煎2次服,连服10余剂而大便复常。
按:本方在乌梅丸的基础上,增加健脾益气之白术、黄芪,敛阴和阳之白芍,解毒生肌之地榆;去桂、辛、椒之辛燥以顾阴液。尤其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药。本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清涩并举,疗效满意。经临床验证,本方有广泛的抗菌、抗病毒功能,可抑制肠道细菌、病毒的生长繁殖;同时能松弛胃肠平滑肌,解除痉挛。尚有补益强壮,增强肛门括约肌收缩能力。长期服用无毒副作用,且可促进溃疡愈合。
二、乌梅降脂汤。
药物组成:乌梅、金樱子、女贞子、赤芍各12克,当归、黄连、黄柏、炙甘草各10克,麦冬、丹参、黄芪、山楂各20克,党参、山茱萸各15克(即乌梅丸去桂枝、附子、干姜、细辛、蜀椒,加麦冬、山楂、丹参、赤芍、金樱子、女贞子、山茱萸、黄芪、炙甘草)。
煎服法:上药混合,加水600ml,以文火煎至250ml,药渣重煎一次,两次药汁混合后,早晚分服。
戒烟酒,忌油腻。
临床运用:主治高血脂症,脑动脉硬化。
例:刘某,男,65岁。退休干部。自觉近月来头痛眩晕、乏力、纳食欠佳。查空腹血清:脂蛋白860mg%,胆固醇280mg%,甘油三酯220mg%;脑血流图检查:提示双侧动脉弹力减退,左侧大脑供血不足;血压:18.7/12kPa。诊断:高血脂症,脑动脉硬化。
视其形体较胖,舌红、苔白黄厚腻,边有瘀点,脉弦细。此为肝肾不足,虚阳上扰,瘀热壅阻脉道之证。法当滋养肝肾潜阳,清热化瘀通脉道。选乌梅降脂汤内服。日1剂,连服20天一疗程。服一疗程后,自觉乏力头晕消失,形体健壮,继服一疗程,复查血脂及脑血流图均在正常范围内。
按:本方以乌梅、山茱萸、女贞子、金樱子、麦冬滋阴潜阳,补肾养肝;黄连、黄柏、赤芍、当归、丹参清热化瘀,活血凉血;黄芪、党参、炙甘草、山楂补气健脾,降脂。诸药合用,共奏滋阴潜阳,清热通络,活血化瘀之功。经临床验证,本方有益气强心,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还有广谱抗菌、抗病毒功能,可防治血液及心血管内膜感染。长期服用无毒副作用。
三、乌梅安蛔汤。
药物组成:乌梅、当归、党参、枳壳、白术、元明粉(冲服)各10克,炮干姜、蜀椒、川黄连各6克,细辛3克。(即乌梅丸去附子、桂枝、黄柏,加白术、枳壳、元明粉)。
煎服法:上药混合,加水300ml,以文武火煎至150ml,取汁,冲入元明粉搅化为度。药渣重煎一次,两次药汁混合后,分2次口服。忌生冷油腻食物。
临床应用:胆道蛔虫病、不完全性蛔虫性肠梗阻。
例1:陈某,男,8岁。因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伴呕吐2天,吐出蛔虫3条。痛时则辗转不安,面色苍白,伴有肢冷,纳呆,二便如常。查:上腹部有轻度压痛。舌淡,苔白腻,脉弦细。此乃中焦虚寒,蛔虫上扰胆腑。法当温中祛寒,安蛔止痛。以乌梅安蛔汤主治,日1剂。连服2剂后疼痛停止,纳食转佳。继服2剂,并口服驱蛔灵片8克,分早晚两次空腹服。2天后,下蛔虫数十条而愈。
例2:李某,男,9岁。因腹痛2天,呕吐不止1天就诊。视其面色苍白,眼眶微下凹,肢冷,呻吟不止,呕吐黄水及食物残渣,满腹压痛,上腹尤甚,可扪及条索状包块,肠鸣音亢进。舌红,苔黄燥有芒刺,脉滑实。既往有腹痛及排虫史。
诊断:蛔虫性不完全性肠梗阻。此乃平素胃肠虚寒,食生冷油腻扰动蛔虫,内结肠道。治以安蛔通腑,用乌梅安蛔汤倍元明粉(20克),加姜汁炒吴茱萸6克,生莱菔子15克,蜂蜜100克。浓煎药液,少少饮服,初时入药则呕,呕后稍待片刻,继服。每天2剂,反复分10余次口服。结合使用液体支持疗法。服第2剂药汁时,呕吐消失,腹疼减轻,当晚排出活蛔虫10余条及结粪数枚,病遂告愈。
本方在乌梅丸的基础上,去附子、桂枝、黄柏,以减轻辛燥、苦寒之力,加白术健脾胃以益气,枳壳、元明粉宽中下气以利肠道。笔者运用本方治疗胆道蛔虫病,肠蛔虫病,蛔虫性不完全性肠梗阻,均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经临床验证,本方不仅可以麻痹蛔虫,促进胆汁分泌,扩张胆道括约肌,同时尚可增加胆汁的酸性,解除胆道及胃肠道痉挛,增加肠蠕动,以利蛔虫退出胆囊,返回肠道。对于蛔虫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治疗,可加姜汁炒吴茱萸,生莱菔子,蜂蜜,倍元明粉。若口服多次呕吐不止者,可将药汁保留灌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