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梅核气(慢性咽炎)的有效验方!-民间偏方

秘方偏方 adminlele 5个月前 (07-04) 80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治疗梅核气(慢性咽炎)的有效验方!-民间偏方

周某,男,32岁,司机。初诊:1992年3月2日。

主诉:咽中异物感半年,加重15天。

病史:平素吸烟、饮酒量多,半年前感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伴胸闷,腹胀,食欲不佳,经当地医院胸透、B超检查未发现异常,遂按慢性咽炎治疗,服冬凌草片,山豆根片等药物,病情时轻时重。半月前因过春节饮酒过多,致病情加重,再服冬凌草片疗效不佳,故前来就诊,现症见:咽中有异物感,胸闷,气短,腹胀,口干口苦,精神尚好,面色红润,语言有力,形体较胖。舌边尖红,舌体胖大,苔薄白,脉弦细。

中医诊断:梅核气(肝胃郁热,痰凝气滞)。

西医诊断:慢性咽炎。

治法:疏肝和胃,清化痰热,行气利咽。

处方(自拟经验方),理气消梅汤加减。白术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香附10克,厚朴10克,紫苏10克,枳壳10克,郁金10克,知母12克,桔梗10克,牛蒡子10克,射干10克,山豆根10克,甘草3克。

上方服六剂,口干口苦消失,余症大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二诊辨证论治:脾胃功能健复,使痰浊渐得运化,气机升降有序;肝郁将疏,气机趋于通畅,热势消去,固病情好转。口干苦消失,故上方去清热养阴之知母,加砂仁12克温中和胃。6剂水煎服。

三诊咽中异物感消失,无特殊不适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三诊辨证论治:痰湿已去,脾胃功能正常,肝疏胃和,然紫苏多服泄人真气,故去紫苏,继服6剂。

为何有些“梅核气”用半夏厚朴汤疗效不佳?

仲景的半夏厚朴汤是治疗梅核气的常用方剂,可是,有些人的梅核气用此方却疗效不佳,这是为什么呢?

《金匮要略》云:“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医宗金鉴》注云:“咽中如有炙脔,谓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即今梅核气病也”。

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气;茯苓佐半夏以利饮行气;紫苏芳香以宣通郁气。俾气舒涎去,病自愈矣。

此证男子亦有,不独妇人也。按梅核气病之名,始于宋·王硕之《易简方》。其论病机,有云“四七汤(即半夏厚朴汤)治喜、怒、悲、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之所为”是也。其所主证候,王氏谓“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论证虽简,殊有重要之参考价值。

愚多年诊治此病中观察,用《金匮》方以治梅核气病,有的有效,也有无效。而半夏厚朴汤所治有效之证,病因多是寒饮湿痰结所致。具体症状多有胸脘痞闷,腹部胀满,呕吐恶心,二便不爽,舌白,脉弦等,是与王氏所说相符。而用之无效的梅核气病,吾认为另有证因,如临证见有咽中如有炙肉,吞之不下,咯之不出外,别无呕吐痰多痞满等证。其证或咯出少数结痰,咽部发红,情绪急躁,舌质红,脉弦数等,病因多为痰火郁结而成。愚则采用清火化痰,宣郁解结之法。

药用黄芩、玄参、浙贝母、海蛤粉、炒牛蒡子、白僵蚕、昆布、牡蛎、夏枯草、制香附、青果。方名清化解郁汤,以治此症,确有良好的效果。

病案一:吴某,女,40岁,农民。素性抑郁,近来自觉咽喉部如有物堵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自是梅核气病。服中药辛温宜通之剂,已经半年无效。脉弦数,咽部发红,余无所苦,月经正常,治拟清火化痰,宣郁解结之法,用自制清化解郁汤治之。

处方:炒黄芩10克,夏枯草15克,浙贝母、炒牛蒡子各10克,玄参、牡蛎各12克,海蛤粉、连翘各15克,制香附6克,昆布15克,白僵蚕、青果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并禁食辛辣刺激等食品。

此方服到15剂后,自觉上述症状减轻。以后效不更方,劝其坚持常服,以巩固疗效。后续服此方两月,而病全愈。

病案二:又同乡李某,年近古稀,患梅核气病,并发展有吞咽困难症状。经检查食道有狭窄病变,忧心忡忡,来舍向余求治。吾用此方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蒲公英、代赭石、旋覆花、炒竹茹、枳实、芦根等药,出入为方,连服半年而症状缓解。惟不能禁酒,后又复发加剧,又服此方多剂,而获全愈。是方书谓梅核气病亦可见于男性患者,并为噎膈之渐,信然。

核梅气病是一种常见病,多见于妇女患者,此病有几种证型,《金匮》半夏厚朴汤主治之证,当是因寒饮湿痰气郁而生,故用辛开宣散、温通解结之法。

若愚所制清化解郁汤,是用清火化痰、宣郁解结之法,对于痰火郁结之证,比较适宜,然不可因此而议《金匮》方之非。又半夏厚朴汤一名四七汤,为理气化饮祖方,其适应证范围,当可从上述证候类推。由此可见,中医治病,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遣方用药,必须与病机、证候悉悉相符,方足以御纷纭复杂之病变。


所发布的保健和养生信息搜集整理于网络、书籍,未经本网站核实,仅供参考。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受众因参照该信息进行保健、养生或作其他用途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医学资源分享交流微信公众号:
喜欢 (0)
[]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