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又名蛇丹,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多见于胸背、面部和腰部,呈带状分布。多发于春、秋两季。初起患部有束带状刺痛,局部皮肤潮红,伴有轻度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皮疹呈簇集状水疱,水疱如绿豆或黄豆大小,中间夹以血疱或脓疱,排列如带状。皮疹多数发生在单侧,常见于肋间,次为头面部。疱疹在2~3周后,渐渐可见干燥结痂,最后痂退而愈。愈后一般不留瘢痕。
对于带状疱疹,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为肝经郁火和脾经湿热内蕴,又复感受火热时邪,以致引动肝火,湿热蕴蒸浸淫肌肤、脉络而发为疱疹。中医针刺治疗有明显的镇痛效果,而今天文章中提到的瓜蒌红花汤更有神奇的效果!
带状疱疹后遗症是临床常见病,病人常疼痛剧烈,痛苦异常,多见于老年人。常见原因是由于病毒滞留与火邪,湿邪,结合而成,笔者多年来致力于本病的研究,筛选出高效方。以瓜蒌红花汤和活血效灵丹加味。久治不愈的可以配合梅花针治疗。
【病例】徐某,男,61岁,带状疱疹后遗症伴疼痛3个月余。曾在无锡多家医院诊治,花去数万元费用,治疗效果不理想。口微干,每天夜里疼痛难忍,失眠,大便一天一次不干,余无不适。局部检查左腰部可见2x5cm大小,局部皮肤呈暗红紫色,触之有灼热感,苔白,薄腻,舌质偏红,脉弦滑数。
【辨证】毒热未清,气血凝滞,经络阻隔。
【治疗】瓜蒌30g、红花6g、大青叶15g、当归9g、丹参20g、灵磁石30g、生石决明20g、代赤石20g、牡蛎30g、乳香15g、没药15g、甘草6g、赤芍15g,7副已愈(早期以瓜蒌红花煎加大青叶,郁金,滑石来治疗,基本上没有并发症)。
瓜蒌红花治带状疱疹!
明代名医孙一奎《医旨绪余》载:其弟性多暴躁,于夏季途行过劳,又受热,突发左胁痛,“皮肤上一片红如碗大,发水疱疮三五点”,脉弦数,其痛夜甚于昼。医作肝经郁火治之,用黄连、青皮、香附、川芎、柴胡之类,愈甚。又加青黛、胆草,“其夜痛苦不已,叫号之声,彻于四邻,胁中痛如钩摘之状,次早观之,其红已及半身矣,水疱疮又增至百数”。
从他记述的病情看,当为带状疱疹无疑。孙一奎乃求教于他的老师黄古潭先生,黄哂曰:“切脉认证则审矣,制药订方则未也”。改用大瓜蒌一枚,重一、二两,连皮捣烂,加甘草二钱,红花五分,一剂而愈。这张处方,我定名为“瓜蒌甘草红花汤”,多年以来,用以治疗带状疱疹,多在一、二周之内见效。
带状疱疹多见于胁、肋,这正是足厥阴肝经部位,患处焮红灼热,痛如针刺刀割。“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更因其人“性多暴躁”,更兼受热,因此从肝经郁火治,本来应该是不错的。但五脏之火以肝火为最横,肝阴肝血不亏者,用之固无不可;反之,则因苦药皆燥,苦寒直折其火,便是以燥治火,则肝火愈炽,至于升散、香燥之品,更无异于火上加油了。所以黄古潭说认证不错,方药则欠妥。
瓜蒌甘草红花汤乃以瓜蒌一枚(约合今30~50克)为主药,瓜蒌性味甘寒,不唯以清化热痰、通腑开结见长,且能“舒肝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重庆堂随笔》),《药性类明》更说“甘合于寒,能和、能降、能润,故郁热自通。”因瓜蒌用大量易滑肠而引起腹泻,故用甘草甘缓和中。虽说“痛随利减”,但毕竟泄多伤正,故乃重用甘草;些许红花,则取其入络行瘀。药虽寥寥三味,而用意颇为周到,所以取效甚捷。
于此可证:疗效欠佳,由于辨证不确者固多,由于方药使用不当者亦复不少。此外,虽确属肝经郁火,但在用药上却有苦寒、甘寒之分,说明名医既洞悉病理,用药亦精细入微,诚非偶尔幸中者。学者当于此用心体味,其所获者当不止此一有效成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