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毒疮,相当于现代医学湿疹、皮炎的范畴,是临证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的皮肤病。本病具有多形损害(血疹、水疮、糜烂、结痂、苔藓样改变),对称分布,自觉瘙痒,反复发作,易演变成慢性等特点。男女老幼均可罹患,可泛发全身,又可局限于某些部位。
祖国医学依据其发病部位和性质特点,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周身起红粟粒点疹,瘙痒无度者,名为“粟疮”;小疱簇集,抓破之后,血水浸淫成片者,名“浸淫疮”;皮疹初厚,抓破之后渗血者,名“血风疮”;发于手背者称为“病疮”;发于脐部者称为“脐疮”;延及膝弯、足背者,名“四弯风”;生于腿应者名“疯疽”;生于阴囊者名“肾囊风”;生于头部、颈后,胸、臀部以及全身名“周身性湿毒”等;另外婴儿湿疹称“胎敛疮”。
本病的主要病因属于内有温热火毒蕴伏,外受风邪侵入,腠理不固,而致风、湿、热客入肌肤而成。若反复发作,迁延日久,风湿热郁而化火,则伤阴耗气,肌肤失养,造成皮肤不同感染,皮疹瘙痒等而成慢性难于治疗。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比较复杂,一般认为主要是变态反应所致。内在方面,如消化不良,某些食物的过敏,肠寄生虫感染等,外在方面,与毛织品、肥皂、花粉及某些粉尘的接触等有关。此外,还与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以及感染病灶等有关。
本病的临证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即急性期可出现潮红、丘疹、水疱、脓胞、渗出、结痂。慢性期可出现鳞屑、苔藓化等损害,皮损有融合及渗出的倾向。
根据病程和皮损特点,分述如下:
1、湿热型。急性炎症,皮肤潮红、肿胀、糜烂、渗液、结痴、浸淫成片、瘙痒,常伴有腹痛、便秘或腹泻、小便短赤。舌质红润、苔黄腻、脉滑数等。宜清热祛风,利湿止痒为主,常用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及二妙散等加减。
2、风热型。当急性炎症渗液减少、红肿减轻、皮损潮红而浸润并见鳞屑,舌质红、苔白、脉浮数等。宜疏风清热利湿,常用消风散。
3、血虚风燥型。当病情反复,病程较长,皮损色暗淡,浸润肥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脱屑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缓,濡细或沉细无力等。宜养血祛风为主,常用四物消风汤,当归饮子、千金首乌汤等加减。
4、脾虚型。皮损微红,浸润,反复发作,病情顽固,抓之糜烂,渗液,结痂,常伴怠倦乏力,纳欠或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腻,脉濡细无力。宜健脾利湿为主,用除湿胃苓汤、参苓白术散加减等。
另外,临证上尚有大量外治方法,如:
1、急性湿疹。中药外洗或湿敷(用于有糜烂渗液的皮损),常用黄柏、地榆、青橄榄、茶叶、五倍子煎水,3%硼酸溶液,1:4000呋喃西林溶液等;外涂少许油剂,如氧化锌油、二妙散油(用于湿敷之间歇期)及粉水剂,如三黄洗剂、炉甘石洗剂、石珍散。
2、慢性湿疹。中药外敷、外洗、外涂软膏、外用霜剂、糊剂。常用如黑豆馏细膏、吴茱萸膏、硫磺膏等;亦可用热烘、烟熏、局部封闭、针刺等疗法。
3、婴儿湿疹。宜选择性质温和的药物,有渗液者宜湿敷,无渗液者常用六一散、二妙散等。常用湿疹散:大黄3g,炒黄柏10g,川黄连4g,苍术5g,地肤子4g,花椒2g,紫草4g,甘草3g,地龙3g,蟾酥0.3g;蛇黄散:蛇床子60g,黄柏60g,赤石脂30g,寒水石30g。注意:湿热易于伤阴(液),病易复发。
病例举隅: 沈某某,男,58岁。全身上下反复发作湿毒疹三年多,证见全身上下十余处湿毒疹,皮肤潮红、肿胀、糜烂、渗液,伴瘙痒,便秘,小便短赤。舌质红润,苔黄腻,脉滑数。宜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为主,自拟清热除湿解毒汤治疗。
方药:金银花30g,黄连6g,丹皮15g,赤芍15g,茵陈30g,土茯苓30g,白鲜皮30g,全虫15g,蜈蚣3条,僵蚕15g,苦参15g,蝉衣10g,苡仁24g。一日一剂,连服七剂,痊愈。
治疗小儿顽固性皮疹的外洗方:
药物组成:寒水石300—1000g,黄柏30g,川黄连6g,苦参30g,青蒿30g,大青叶30g,地肤子30,蛇床子30g
煎用法:取自来水2000毫升浸泡药物,直火浓煎,取汁500毫升,用棉签蘸药汁擦洗患处。
方义分析:治疗小儿顽固性皮疹外洗方,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祛风止痒之功。
寒水石,性大寒,具有清热泻火、缓解赤热疼痛之功,针对小儿为纯阳之体,阳热证居多而设,为方中君药;黄柏、川黄连、苦参均为苦寒之品,能协助君药,以增强清热泻火解毒之力,同时苦能燥湿,又能直接祛除顽固性皮疹的湿邪致病因素;黄柏作用部位偏于下焦,川黄连偏于中上焦,苦参能泻心经、小肠之火,三者同用则三焦皆顾;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青蒿凉血,主疥瘙痂痒,恶疮,两者均入血分,而搜血分之邪热,与黄柏、川黄连、苦参并为臣药;蛇床子、地肤子、苦参燥湿止痒,针对顽固性皮疹瘙痒难忍而设,共为佐助药。
综观全方,具有用药精专,直达病所,三焦兼顾,气血同治的特点,适于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