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治疗时,要尽量“方精药简”,避免“大杂烩”,能用小方治病,就不要开大方,能用经方就不要开杂烩汤,这样既能有效的治病,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下面就举一些我用小方的体会。
1、乌头煎:《金匮要略》曰:“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如曾治一60岁男性患者,在怀仁县医院就诊怀疑是脉管炎,但我通过检查认为他并不是脉管炎,因为他双足发冷,麻木对称,足背动脉搏动良好,白格氏试验(–)。此以麻木为主症,不伴疼痛,就是一个简单的寒证,并没有阻塞不通的现象我就开了两付乌头煎:川乌9克,蜂蜜15克,嘱其如一付后如病症解除,则第二付就不用服了。结果头一付后症状大减,两付后就痊愈了。
2、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如治患者王某,男,19岁,平素一日三餐用冷水就馒头,某日突发剧烈腹痛伴呕吐,口中吐粪,被送入医院后西医诊断为“急性肠梗阻”。当时病人腹痛难忍,因为疼痛剧烈还曾用头撞墙,当时准备用车将他转院治疗,当将患者抬上车时,他痛得翻转打滚,面色苍白,我急忙上前触诊,脉已细得快触不到了,我当时就开了一剂大黄附子汤:大黄和附子各用了五钱,细辛用了二钱,急抓回煎好后就准备与服。因当时患者呕恶欲吐,我就嘱其先服灶心土(水泡),之后紧接着服了汤药,服后果然未吐,服药两小时后,患者又翻来覆去疼痛难忍,诉说有些下坠之紧迫感,似有便意,还未等护士端来便盆,他已排上很多大便,粪中呈硬块状的干粪有十余块,且粪水夹杂,患者便后腹部松快了,但出现气短乏力等症,遂静脉推注葡萄糖补充能量,且嘱其静卧休息。下午时患者就能慢慢进些汤水了,后经调养数日,痊愈出院。
还有一例53赠男性患者,因患不全性肠梗阻已行两次手术,现已形成“巨结肠症”,就是肠子比胃大,女妇升、降结肠拧成结,把内容物都留在横结肠中,患者因腹痛发作来找我诊治,我也给予大黄附子汤,因患者当时四肢逆冷,属脾肾阳虚,以肾阳虚为主,此方以附子扶了肾阳,细辛沟通肾阳到达末梢,在此基础上肠部的循环好了,再拿大黄长驱直入通大便,病自然就会好的。以后凡遇腹痛,则常用此方,一服即效。如服药后,出现腹痛加重,则可加生白芍12克以减轻由于肠蠕动增强后导致的腹痛加剧。此方对麻痹性肠梗阻或叫功能性肠梗阻效果更好,机械性肠梗阻一般用大承气汤。且应谨记用大黄附子汤时,不能画蛇添足的再额外的加枳实、厚朴等药。
3、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伤寒论》云:“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记得1957年治疗一例姓王的男性患者,他是灵丘人,是地区医生训练班的学员,那年“亚洲流感”在中国暴发,当时训练班71人中就病倒了40多个,有以表证为主的,有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还有以胃肠系统症状为主的,而此患者是一个较重的胃肠型感冒。他脱水较重的时候,另一教员就准备给他输林格氏液,当时患者呕泻不止,眼窝深陷,颜面苍白,手足不温,脉细弱,输了三瓶(一瓶500毫升)液体亦未止住吐泻,我当时给他开的就是本方:黄芩、生白芍各四钱、甘草二钱、半夏三钱、生姜三片、红枣四枚。患者下午三、四点服药后到了晚上就想吃东西了,他吃了几片饼干,并未呕恶,到了第二天,再不出现水样便,后经调养痊愈。但需要说明的是,此方用于肠炎较好,痢疾就逊色了。
再举一例:姓杨,是我的一个学生的二哥,因吐泻已在医院输了四天的抗菌消炎的液体,无明显好转,其家属将他用汽车拉到大同医专找我诊治,诊见:四肢不温,吐泻不止,饮水即吐,脉弱。(整理者按:此症极类四逆汤证,亦注意及之。)我亦处以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一剂后病愈。此外,我还需再三强调,用此方不能够画蛇添足,若在此方中加焦三仙等药,不仅无效,而且有害!
第三例患者是部队驻同某医院一护士的小孩,6个月大的男婴,患儿因支气管肺炎在他们本院住着院,当时医院已经用遍了各种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综合症”,患儿连续九天出现绿色稀水样便,进乳即吐,我去会诊时小儿已人事不省,氧气不离,每日输200毫升血,颜面苍白,手足厥冷,腹胀如鼓(肠麻痹所致),上午体温35.C,下午、晚上体温39.C左右。用手将两腿抬起,则可看到不断从其肛门缓缓流出绿色稀水样便,当时患儿很危险,医院已下病危,患儿正气特别虚,兼有里邪,我经再三考虑,用的是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加茯苓、小红参:小红参、黄芩、生白芍、生姜各3克、半夏、甘草各2克、茯苓6克、红枣1枚。其中茯苓淡渗利水,小红参大补气血,在扶正气、淡渗的基础上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清热和中、降逆止呕。到第二天的中午,该医院的二位医生来接我,他们说:“门大夫,服了您的药以后顶了大事了,(患儿)肛门现在也不流粪了今天早上吃了他母亲的一次奶也不打嗝泛奶水了,上午体温也基本正常了,您再去给看看吧。”我又去诊脉时已能触到他的脉了,到了下午体温也不高了,也能吃奶了,于是嘱其再服原方一剂,日服三次。第三天,患儿病势已安,但仍腹胀,我嘱其将黄芩、生姜各3克、红枣1枚煎汤冲服参苓白术散1.5克,一付药白天服两次,晚上服一次,共服三剂,服药后症状基本消除,唯神色倦怠,又于前主减黄芩,服了几付后,病愈出院。
4、大黄甘草汤:《金匮要略》曰:“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此方治疗食已即吐之证,此类病例很多,在此略举一二。
1971年,有一白姓居民的儿子,七岁,因呕吐不止在市某医院住院治疗,经用各种办法不效,后经人介绍让我去医院会诊。诊见:患者双目略有下陷,体温不高,食已即吐,寸脉滑大,即认为是上焦有热,遂给予本方:用大黄一钱半、甘草一钱,嘱其先少许抿点儿(不要大口喝下,以免引起幽门痉挛),停顿3、5分钟后,再将其全部喝下,一付后,当天就未吐,到了第二天也没吐,于是中午就出院了。还有一例一岁的患儿,喝水、米汤及母乳也要吐出,我就予以大黄甘草汤,大黄二分、甘草一分,用开水稍泡后,喂后即愈。一定要记住此方证的特点是“食已即吐’,就是吃完了就吐,而不是慢性的吐,如痰饮的吐、肝胆病人的吐以及胃癌的“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5、一味麦门冬汤:1973年,曾治一患者,是我校刘处长的叔叔,诊见口唇干燥,面色青黄无泽,烦躁憋气,体温37.C,全身还有浮肿现象,舌边紫,舌苔黄而干,脉弱大,患者已服药无数皆不效,医院认为是肝炎近乎肝硬化。《成方切用》云:“一身洪肿者,麦门冬汤主之”。此方不是《金匮要略》的那张麦门冬汤,此方只一味麦门冬。我当时给他用了二两麦冬,十枚大枣,煎好后一次服下,嘱患者服后第二天看情况。因为我治浮肿,一般常用的方剂是小青龙汤、真武汤、胃苓汤、五苓散、猪苓汤,我不好用阴药,但他这病为阳病(证),脉弦大,故可用此方。患者当晚就把药服下,服后到了晚上11点左右就睡着了(以前到了晚上烦躁难以入眠)。凌晨四、五点种晨起后小便解了很多,第二天上午来复诊时,患者把昨晚服药后的情况以及晨起小便的情况告诉了我并用手按四肢皮肤说浮肿已明显减轻,还说今天自觉不烦躁了,口干舌燥亦减轻,这时我才按顺序给予治疗,治肝,保护脾肾,整体论治,运用联合方组。此便患者的症状表现,是由于肺有燥热,使肺清肃之气失司,这样一味麦门冬,养肺胃之阴而生津,通过生津而又润肺,且得滋润,复其清肃之功,因肺为水之上源,肺的功能得以恢复,则可把正常的水液敷布,而口干唇燥自除,把多余而且不正常的水从小便利出,则浮肿自消。这样既解决了干燥的问题,又解决了浮肿的问题。
6、一味白术酒:清.陈修园《时方歌括》云:“治伤湿身尽痛,即白术一两,酒煎服。不能饮者以水代之”。按《神农本草经》云:“白术气味甘温无毒,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疽,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我在广灵的时候,有一位四十多岁的男性患者,小腿痛痒得非常厉害,并有较多的小红疹,已3年余,我曾给予祛风、利湿等数剂药效不显,后来我就用了这剂一味白术酒:白术八钱,半水半酒煎,煎后一次服下,一付药后,症状就明显减轻,连续服用半月后就痊愈了。这个方子就是用一味白术燥湿利湿,用酒引药走表,入血分。此患者症状较重,故白术用到了八钱,一般白术用五钱。
7、桂枝附子汤:《伤寒论》曰:“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1964年曾治一19岁的女性患者,当时患者因关节疼痛上楼都很困难,视其皮下结节较为严重,色发红,诊其脉并不洪大,询其也不想喝水,膝关节有时发冷有时发热,我当时就开了一剂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各三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片、红枣四枚。第三天见到其父,他说今天女儿腿上的红疙瘩都没有了,疼痛也不明显了。后来又开了桂芍知母汤,嘱服5、6剂,又过了4、5年,有一次遇到了患者父亲,他告诉我说:”孩子服了那几付药后,到现在一直很好。“所以仲景的方是治本的,风湿可以治愈。此例患者风湿性关节炎有皮下结节,西医检查一般抗链“O”高,认为是风湿结节,且红结节一般是按热证处理的,但前医多用寒药未效,而我用桂枝附子汤取效,可知此非热证。
8、桂枝甘草汤:《伤寒论》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此方治疗因大汗后造成的心悸、失眠如我曾治一姓郑的患者,因淋雨感冒后自服一大碗生姜红糖水,出了一次大汗,导致严重失眠三月住院治疗无效,只能用双手捂住胸口才能睡一会儿,这就是仲景说的“叉手自冒心”。患者服了我给他开的桂枝甘草汤:桂枝四钱、炙甘草三钱,服药当晚就酣然入睡直到第二天九点半钟才醒来,睡得连早饭都没有吃,用三剂后就痊愈了。(整理者按:由门老此案可以看出,询问患者的既往史及发病经过有多么的重要,假如没有细致的询问,对于一些生活细节方面导致对病情的影响就无从得知,以致于医者会犯一些治疗决策方面的错误,从而可导致治疗的失败,但话再说回来,桂枝甘草汤证也可见于非因大汗而致者,在临床中,我们不能一问患者没有出过大汗就不考虑用此方进行治疗,如过劳、失血等其他的原因所造成者同样可以用,这里不还是有一个抓主证的问题吗,只要见到本方证即可以施用。再者,读仲景的书需于无字之处见精神,仲景给我们说的既是精要也是常规,我们没必要死于句下,不妨来个一隅三反,这样才能是活泼泼的一片灵机了,仲景在自己的序言中曾说“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其中这人“寻”字,是有深意的,切勿轻轻滑过)。
9、泽泻汤:《金匮要略》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曾治一六十余岁的老太太,平时血压较高,一般是180/120毫米汞柱左右,头晕脑胀,手指麻木。自述:头晕非常严重,不敢动弹,来诊时血压不太高,150—160/100毫米汞柱,诊其脉象亦不洪大,呈弦细之象,面色亦不太红,略有短气,问其是头晕还是昏胀?答曰:“是以晕为主,稍有昏胀”。《金匮要略》中泽泻汤的主症为“冒眩”,冒眩就是指头昏目眩,恰为患者这病症,于是当时我就处以汉泻四钱、白术三钱,服药一剂后,头晕就大有减轻。后来用此方治疗西医诊断的脑压高的患者效果很好,看来这个老太太可能就是脑压高。有时我也用此方治疗青光眼的眼压主所致头疼、头晕之证。
10、白术附子汤:《金匮要略》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我用此方治疗四大类病证:(1)妇女不孕症(脾肾阳虚型,特别是肾阳虚型。(2)男子阳痿(肾阳虚型)症见颜面苍白,手足厥冷,阳事不举,脉沉。鹿茸、肉苁蓉、仙灵脾等都是阴阳双补的药,除了附子、乌头是纯补阳的,其他药都不是。因此,肾阳虚型阳痿用白术附子汤,补阳效果非常好。(3)慢性腰疼,症见手足厥冷,且足冷更甚者。(4)习惯性流产:症见乳房发育不良,性冷淡,尺脉沉细,西医检查往往有子宫发育不全。用此方需要抓住四点:一是四肢厥冷,二是面色苍白,三是不想喝水,四是脉沉细。此方我临床应用较广,且疗效甚佳,所以我常说:“咱们开方不屑一顾贪大求多,方精药简往往有奇效
11、猪苓散(治水毒的呕恶不止):《金匮要略》云:“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猪苓散方: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此方是治水逆的,就是由于水气病、痰饮病引起的呕恶不止,一定要有用,服上散剂后,工就分布在一起国粘膜上,我用此方治疗了10余例“尿毒症”的呕吐不止。我的体会是:凡化验非蛋白氮、尿素氮高,超过60—70毫克/分升的尿毒症的呕吐,用此方是很有效的,一般情况服四顿即可,发间治一女性患者连牛奶、米汤服下后亦要吐出来,肚子很大,腹水严重,非蛋白氮90毫克/分升左右,医院已报了两次病危,我先给予猪苓散,三顿就把吐止住了,然后才开始治疗她的肾炎尿毒症。我平时常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止呕,但有时解决不了问题,同需有猪苓散,我也曾试过将这三味药煎汤服,但效果不好,不如散剂,所以仲景丸散膏丹各有妙用。此方也不能加半夏等止呕药,加上后反而不见效了。
12、甘草附子汤:《金匮要略》曰:“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此方是《金匮要略》治风寒湿痹的方子,也是我治疗寒痹的主要方子之一,要比桂枝附子汤、桂芍知母汤、和白术附子汤的疗效好,应掌握寒痹的主证是:剧痛,关节不能屈伸。在我35、6岁的时候,我老家的南山有一人女患者当时30岁左右,因关节剧痛邀我到其家中诊治,到她家里后,我见患者在炕角上坐着,当她儿子从旁边爬过来时,她因害怕触动关节疼痛而惊叫,这正好符合“近之则痛剧”的条文。诊见,关节肿大发亮,局部发热,诊其脉沉,小腿以下发凉,当时疼得很严重,就开了甘草附子汤;炙甘草、附子、白术、桂枝各三钱,嘱其服两剂,两付药后出现了奇效,关节肿消了,局部也不疼了。从此病例可知,我们不能因为关节局部发热就不敢用热药。还需指出的是,用此方绝不能加减,也就是不能画蛇添足,如果变为腿疼,再加些牛膝、杜仲反而无效。我曾给太原一患者用此方治愈寒痹证,后来这人患者对我说:“门大夫,您开的这几味药,其他医生给我开的方子里都有,但是那些方子服了都没效,服了您的这个方子后效果就很好。”可见仲景的经方药味虽少,却能治好很顽固的疾病。
13、半夏散及汤:《伤寒论》云:“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此方我的常用量是:半夏、桂枝各9克、炙甘草6克。我在晋北卫校任教期间,有一女学生赵某没有什么原因就得了不能发音的病,已四天了,一说话就急得两眼流眼泪。她说话只用点气流,别人听不清,脉搏也不洪大,没有热象。咽喉疾病一般慎用半夏、桂枝之类药物,因半夏偏燥,桂枝偏热,也偏燥,而常用生地、麦冬等清凉滋润的药,因她无热象,所以我当时就开了半夏散及汤,服了一付后就好了,发音正常。所以我们不要看不起小方药简,如果用的得当,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说要继承,就是要继承这些东西。
14、商陆肉:此方包括二两五花猪肉、一至二钱商陆,我已用此方治疗多便腹水患者,此方主要是治标、救急。如果患者腹水严重,经常需要抽腹水,而西医利尿药已无济于事时,用此方通过利尿消除腹水,效果很好。我常嘱患者将二两五花猪肉(一层红一层白的,肋下的肉。)切成小块,不加盐,与商陆一钱包同煎,晚饭前服。如曾治大同某医院住院的尿毒症患者李某,开始治疗腹水时用的就是这个方子,当腹水消后,要马上整体考虑,着手治本。逐水药中,商陆是较平稳的,且此药可水煎,五花猪肉,一方面扶正,因为猪肉是血肉(有情)之品,另一方面因猪为水畜,可入肾助商陆之力。
15、吴茱萸汤:《伤寒论》中的相关条文是阳明篇的“食谷欲吐,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少阴篇的“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及厥阴病篇的“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我常用此方治疗西医所称“美尼尔氏症”,即中医的头痛、头晕、头眩之证,伴四肢逆冷,恶心欲吐或吐涎沫者。1981年,我校办公室主任老邱同志恶心呕吐、吐涎沫,头眩晕、面色苍白,我诊之脉沉,四肢很冷,于是处以本方原方两付,服药后,四肢温,头晕恶心止。还治过一名姓田的女患者,自述头晕得很严重,量血压较低,我开的也是吴茱萸汤,因为她的症状较重,所以我给她用的是小红参,处方如下:小红参、吴茱萸各6克、生姜3片、红枣4枚,两付药后就痊愈了。此方与泽泻汤的区别是:泽泻汤(证)是突然眩晕,没有手足厥逆、吐涎沫等症,而此方的眩晕往往同时伴有四肢冷、吐涎沫。(整理者按:说到吴茱萸汤,我还有小故事,我在基层往往能够见到一些小孩子吃饱着凉以后出现恶心、呕吐,不能吃饭,一般处理是因为很多家长不愿意煎中药汤剂,所以只好用西药来应付,如用吗叮啉片、异丙嗪片和藿香正气胶囊等,有一次即愈者,也有愈而复发者,更有服而无效者,再来复诊者,我一般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即姜半夏、茯苓各15克、生姜取三、五片,每嘱其少量多次频服,总是一剂而解,仍间有不解者,再于方中加入吴茱萸3克,对于病程较长或偏瘦弱者再加入党参10克,效果理想,可有一例服后未果,至今引为遗憾,记得是一位小女孩儿,七八岁的样子,以呕吐不食来诊,同样是不想服中药,因当时她已发病两三天了,出现了轻度的脱水症状,我在给了上述西药的同时先给她补了生理盐水加氯化钾,没想到一诊即愈,医患双方均很满意,可又过了不久,前症又作,如法再用,一无疗效可言,这时,我很有信心的鼓励其家长让其煎服中药,得到认可后,我先处以小半夏加茯苓汤,遵嘱服用后症状缓解,可小孩子不听话,病情稍有好转,即偷偷的买零食乱吃,隔日来诊,不但呕吐如前,还出现了腹痛、低热,体温是37.4.C当时我没有多想,只于上方(小半夏加茯苓汤)内加吴茱萸4克、木香6克、柴胡20克、黄芩8克、白芍12克,开方以后还颇为自许,认为很全面,可是该患者服药后诸症不轻反重,热度升高,腹痛呕吐加重,也就没再找我诊治,转赴医院输了几天液后痊愈,这个情况还是孩子的母亲后来因病来我处就诊时告诉我的,问她当时医院给孩子做的什么诊断,她说医院也没做什么检查,直接补的液。我后来仔细的考虑这个案例,感觉应该是我的治疗思维出了问题,所以才导致治疗的失败,此患者的病症应该考虑用黄连汤治疗才对,《伤寒论》173条说: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清代经方大家莫枚士先生在《经方例释》黄连汤条下云:“……此风寒在半表里间,而将又下陷者,以在半表里,故不分风寒,而混称邪气,古人称谓之。例如此胸中热半表也,腹中痛是邪气下陷,欲呕吐是胃尚能拒邪,故既以桂枝治表,连、干和胃,而复以参、甘填中,以助其拒而不使陷,方义之精如此。而连、半合用,合小陷胸法,又藉以荡涤胸胃;参、姜并用,合大半夏及半夏人参汤法,往复循环,妙难言尽”。这个教训是应该记取的)。
16、干姜人参半夏丸:《金匮要略》云:“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此方是治疗妊娠恶阻的一个方子,本方除了人参之外,干姜、半夏均是妊娠慎用或禁用之药,这说明张仲景在用药上真神了。忆曾在广灵治过一个妇女,从妊娠一开始就呕吐,一直呕吐到七个多月,找我诊治时,全身已很消瘦,开始我用的是小半夏加茯苓汤,不效(还需特别指出,怀孕时不可在止吐方中加伏龙肝,因为它有收缩子宫的作用),这才用干姜人参半夏丸,三味药各用一钱,水煎服,一付后,患者自觉胸腹舒服一些,呕吐有所好转,两付后就不吐了。到后来,我就嘱其将这三味药等分,做成丸剂,一次服一钱的丸药。还曾用此方治愈过大同口泉一老汉,呕吐不止,曾用过各种降逆止呕剂,如丁香柿蒂汤、温胆汤、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厚朴汤,皆药效不显,后用干姜、半夏、人参做丸,嘱一顿服一钱,共服丸药一两后病愈。
17、桂枝汤:桂枝汤是调和营卫之要剂,所治甚广,这里只谈谈其治疗妊娠反应的用途。妊娠两个月之后、三个月以内这段时间里,孕妇体内有一新生物在其子宫内安居,而且还需要各种营养,这时孕妇的体内环境(内分泌)就会有所改变。此时孕妇就难受、不适,似感冒又不像感冒,全身酸痛困倦,吃东西不香,选择性很强,懒怠、嗜睡,晨起恶寒,中午烦躁,尤其午饭后非要睡上一会儿,这就是一种“夺血”的预兆。因为婴儿所需的营养物质,需要通过血液循环才能从母体通过胎盘送过去,妊娠妇人的这种不适感就叫做营卫不调,我们给她调和营卫,诸证就会自除。一些人往往机械地理解妊娠妇人不用“桂”,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如曾治一29岁女性马某,我校校医,怀孕后除恶心呕吐外,全身倦怠无力,我诊其脉滑,没有其他异样,我就开了一剂桂枝汤,她当天晚上服了头煎,第二天早上复渣。第二天下午又找我时说:“门老师,您这点小药挺顶事,我今天感到格外精神”。我又诊其脉,寸脉不大,亦无其他不良反应,即嘱其将原方继服一剂,服后就一直很好了。
(整理者按:读到这里,余亦忆及一案,大概是在十五年前,曾治一张姓少妇上二十余,患妊娠恶阻,在县中医院屡治乏效。(询其治疗皆为支持疗法,无非是静脉补充一些营养而已)后又延县内不少中、西医,中、西药并用无效,以致身体极度虚弱,双方家长为此而一筹莫展,无可奈何之际,正商量着要采取中止妊娠来解决此事。一日其婆婆路过我处,见我在院子里读书,随口说到:“你读了这么多的书,怎么就不能给我们想个办法给俺媳妇治一治呢”?我当时感到很奇怪,“您又没有来找我,我怎么知道您儿媳妇怎么了,更从何谈起要给您想什么办法呢”?(因平素相熟,所以互相讲话也较随便。)她见我说得挺理直气壮的,就把具体的情况向我详细的叙述了一遍,我根据她所述的症状:乏力、恶心、纳呆、瘦弱、还有低热,时有微汗出,汗出后有冷感,我给她开出的是柴胡桂枝汤的原方,具体剂量我现在记不太清了,大概均是6克左右,因我当时考虑她儿媳妇身体状况已很虚弱,用大剂量恐怕不能耐受,并另嘱其煎成后一定要小量多次的频服,当时因为剂量用得很小,一共给她取了三剂,药费总共是五元多钱吧,我看她当时的表情很复杂,拿着药走了,从此以后,一直没有消息,说实在的,我当时开出这张方子,只是听到她说的那句话,好象是说我读这么多的书没有什么用处,以致于于激发了内心深处的那种争胜之心吧。可是自己心中也是没有一点的底,不知道此方效果究竟如何。既然没有再来,自认为应该是服后无效,我当时还为此苦恼了一阵子呢。可是没想到时隔一年之后,她儿媳妇本人因他疾来诊,我询及此事,她才告诉我服了你开的那几剂后,诸般不适均一扫而光,三剂药第一剂煎糊了没吃成,第二剂煎好后只吃了一次,恶心即失,胃即思食,且进食后并未呕吐!休息了一夜后次晨即觉精神爽慧异常,身上觉得有力,主动起身去田里去走动一翻,(当时,她已经好几个月都没有力气下床了)所以剩下的药也就没有再服。低热也随着不知什么时候也烟消云散了。从此食欲倍增,如期产下一子,今年已上初中二年级矣。
18、竹皮大丸:《金匮要略》曰:“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我的女儿,她生产后四个多月的时候,有一天前来找我说:“爸爸,我胸中烦躁难受得很,而且想吐”。当时她的奶水很多,婴儿每日吃三分之一,余三分之二,我当时想:栀子豉汤证?栀子豉汤证是面色红润,寸脉滑大或不滑而大,烦躁,这是胃中有了腐气了,即胃中发酵不正常了。而我触其寸脉并不滑大,面色亦不红,脉象较弱而且缓,我就想到了“竹皮大丸”,当时用量如下:竹茹9克,生石膏9克,桂枝9克,甘草9克,白薇2克。这是我第一次用此方,告诉她服了试一试。我女儿服了一付后,第二天来告诉我说:“爸,这药可顶事了,吃了胸中就不烦躁了,精神也很好了”。她后来一直很好。《金匮要略》所说的“乳中虚”,一些人解释为乳房里面虚了,我认为是完全错误的,应解释为授乳期间虚了;也就是哺乳中间虚了,虚了就是出现了烦乱、呕逆、恶心(不吐),应安中益气,竹茹就是嫩竹子皮。
19、《备急千金要方》三物黄芩汤:《金匮要略》云:“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此方我个人用量是:生地30克、黄巷10克、苦参6克,水煎服。忆曾于50年代治一女性患者,45岁左右,生了一儿已四个多月了诊其脉象较好,不细不沉不弱,面色红润,问其哪里难受,她自述道:“烦躁较甚,小腹不适,手心烫,生产已四个多月了,总是很不舒服”。诊后我就想到了《金匮要加》中的条文,就开了此方,第三天其夫前来相告:“先生,服了一付药后,我女人精神好多了,您看再吃一付不了”?我估摸她已经好了,就嘱其不要再服了,那以后就一直很好了。此证相当于西医所说的产褥热,我认为此方用于产褥热效果是很好的,我治的另外一例产褥热患者是刘某之妻,用青霉素无效,服此方后病愈。我还是要强调,绝不能在经方中乱加减药物。经方中很多小方,临床上如果运用得当,效果非常好。
20、百合知母汤:曾有一位妇女,既有像《金匮要略》上说的“百合”症状(心烦,如见鬼神),又有“狐惑”症状(多年口腔溃疡、外阴溃疡),从来也没有治好过,各种内服、外用的药物均用过无效,结果服了几付甘草泻心汤后,症状就减轻了,之后又结合服百合知母汤,心烦及如见鬼神之症服后就好了。百合的量必须大,当用30克以上,因为百合为良善之药,量小不行。
21、防己茯苓汤、防己黄芪汤、防己地黄汤:《金匮要略》云:“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风湿,脉浮,身重,汗出发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如我治脉管炎,其他症状均已好了,就是有点浮肿,防己茯苓汤、防己黄芪汤服后就好了。防己地黄汤治癫狂症、登高、语无伦次、脉虚大者,但地黄量必须要大,需用45—60克左右。
22、栀子豉汤:《伤寒论》曰:“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不理者按:因我的输入法中找不到原字,只好用此白字代替,读者勿怪)栀子豉汤主之”。特点:寸脉必须大,属阳明胃经有热,是由于胃部异常发酵,腐气刺激所致的心中懊恼,这个“心中”是指胃脘。
23、乌头粥、乌头蜜:《成方切用》云:“乌头粥治痹在手足,风淫末疾,并治风寒湿麻木不仁。(此粥主治手足不遂及肿痛宜服此预防之)”。乌头粥治四肢麻木下肢尤甚之证,效果很好。如脉管炎疼痛减轻,只剩下肢麻木,用此方治疗效果很好;再如:治下焦虚寒型慢性前列腺炎,我亦常用此方,常用量为:川乌片9克、蜂蜜30克、粳米30克。乌头蜜的用量是:川乌9克和蜂蜜30克。用治麻木、发冷、疼痛,麻木是主要的症状。
24、甘草干姜汤:《金匮要略》云:“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此方所治虚寒肺痿之证,仲景说是土不生金了,(整理者按:余未见仲景曾于何时说过“土不生金”,在仲景书中关于五行者可谓是绝无仅有,门先生此说当为他自己的认识,并非仲景之原意,明者察之)。属中气过虚,脾寒到极点了,影响至肺。本方可治肺痿的咯血,脉搏细弱或略数,但不能治肺脓肿(肺痈)的咯血。我同时也用此方治疗中焦虚寒的胃痛。
25、橘枳姜汤: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此方我常用量为:橘皮、枳实各9克、生姜3片,临证时用于治疗胸憋,疗效颇佳。
26、附子粳米汤:《金匮要略》云:“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要理解仲景语言的特点,“腹中雷鸣切痛”是指腹中一阵一阵的疼痛,腹中响时疼痛加重。要抓住此证的要点是“腹中雷鸣”,雷鸣就不是一般的肠鸣音了,而是“咕噜咕噜”一下,好象是打雷一样,之后紧跟着就发生阵痛这个特点。
27、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云:“产后腹中疼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此方用于治疗妇人、男子血虚受寒而腹痛之证。我常用此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恢复期,尤其用它治疗妇女血虚下寒的痛经,症见:颜面苍白,唇色淡,经来迟,疼痛绵绵,脉弱尺脉沉。常用量:当归30克、生姜15克、羊肉2两。注意:不要加生白芍。
28、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云:“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我用此方治过一例局限性的腹膜炎,诸药(如大柴胡汤、大黄牡丹皮汤)无效后,用此方自配的散剂服后就好了。
29、枳术汤:《金匮要略》云:“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此方常用量:枳实15克、白术12克。曾治一例女患“肝硬化”,腹水、齿衄、纳差,化验血小板低,白球比例倒置,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麝香草酚絮状试验(+)。我用联合方组:第一方“半夏泻心汤”和胃降逆,开结除痞,第二方“枳术汤”加味:枳实50克、白术30克、三七粉3克、山药20克,因其有牙龈出血,“血家不可乱用桂”,所以把桂枝去了。(整理者按:此说不然,忆读张寿甫先生《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吐衄方”中有“秘红丹”方用川大黄末、油肉桂细末各一钱、生赭石细末六钱共三味药物组成,据云此方“治肝郁多怒,胃郁气逆,致吐血、衄血之证屡服他药不效者,无论因凉因热,服之皆有捷效”。张氏用药组方,悉遵《本经》《伤寒》,大多简捷实用,不少的自创方亦多出于经方心裁,如从龙汤、理饮汤、麻黄加知母汤等等,虽只寥寥数味,但每能切中肯綮而获拔刺之功,故其方当信而有据,亦由此可知,血家非皆忌桂者也,仍当参以全身整体情况而定,我的做法是:先看是否有适应症,如无从获知,再看是否有无禁忌症,从正反两个角度去把握,这样就不会过于大胆而致于鲁莽或过于谨慎以致于错失用方愈疾的良机!当然若再参以黄师的桂枝体质、桂枝舌等常说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比对,则其所失必寡矣)。第三方用茵陈四苓汤。嘱其交替轮服。服药三轮后,患者复诊时说,白球比例已不倒置了,化验其他各项指标均已正常,症状也大减了。
30、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此方也是《金匮要略》上的方子,大约是在1953年,广灵山庄的王姓付书记心下憋满而痛,脸面青黄,形体消瘦,先服我二十多付药没有治愈。脉沉细,我触其也是心下痞硬,也像枳术汤证“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但此人脉沉细,分析是寒饮造成的,符合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之证,所谓“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遂处以此方,服一剂后,患者说:“服此方后感觉辣辣的,第二天早晨便下很多凉粉样杂物”。我再触其心下已柔软而不疼了。
31、当归散、白术散、当归芍药散:此三方是《金匮要略》中的妊娠病的三个方子,我常用于治疗妇科病:属于阴虚血热的用当归散,服散剂就可以把胎保住;假如脉象不快,手足心也不热,用白术散,服散剂保胎很好;如果小腹绞痛,有胎也好,无胎也好,只要妇女下焦有湿气,血滞者,用当归芍药散,效果很好。
32、桂枝加芍药汤:《伤寒论》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此方也就是小建中汤去饴糖。我在临证时用此方治疗胃痉挛的疼痛及消化性溃疡,处方:生白芍18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故,方中白芍必须用生白芍,用炒白芍无效。此方治疗虚性溃疡效果很好,如伴有四肢不温,则属气虚,于此方中加黄芪,即黄芪建中汤去饴糖,方中含芍药甘草汤以解痉,桂枝汤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一般这种人面色苍白,带点儿血虚血痹),小建中汤治中虚里急,所以此方为气血两顾、阴阳两顾之方。
33、芍药甘草汤:此方我用治胃痉挛的疼痛,痛时四肢发冷,如果疼痛非常厉害,痛势难忍者,可加全蝎3克。
34、调胃承气汤:甘草性平,味甘,有缓急止痛的作用,芍药甘草汤中用之,调胃承气汤中亦用之。调胃承气汤用后并不是泻肚子很严重,就是因为方中有甘草,它起到了一个“缓”的作用。
我曾用此方治疗一些“烦”的病人,他并不是上面说的“栀子豉汤”的心中懊恼的烦,而是“热实”的烦,脉象有力,有的大便还干,欲解除此烦,必须用调胃承气汤。还有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孩“吃多了”,晚上睡觉不安宁,晨起面部不干净,有时吃东西呕吐,(这时)小量用个调胃承气汤效果很好。我一般用大黄、芒硝、甘草各6克。总之,此方证的特点是轻微的实热。
35、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这两张方子都可以救急,运用此两方时要抓住要点“颜面苍白,四肢厥冷,不欲饮水,脉搏沉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