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的原因是什么?该怎么治?-民间偏方

秘方偏方 adminlele 5个月前 (07-04) 83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小儿厌食的原因是什么?该怎么治?-民间偏方

1、食欲不振,苔白微腻,治以和胃醒脾,消食导滞。后期注意生津养胃。

周某,女,3岁,食欲不振2年。

初诊:2年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食欲不振,服用具有健脾胃作用的中成药均效果不显,前来就诊。现见纳差,大便偏干,1~2天一行,小便调,眠可,入睡后汗多。舌质红,苔白微腻,指纹不显。此为小儿厌食,证属脾胃不和,运化不调。治宜和胃醒脾,佐以消食导滞,自拟和胃醒脾消食方加减。

处方:紫苏10g,藿香6g,荆芥6g,厚朴6g,槟榔6g,山楂、神曲各15g,炒谷芽、炒麦芽各30g,白豆蔻15g,黄连1.5g,枯黄芩6g,肉苁蓉12g,草果9g,炒香附10g。3剂。

二诊:半月后就诊,服上方后饮食增加,入睡后出汗减少,大便偏干,1天1次,但停药后复发。此为脾胃功能渐复,前方有效,稍增养阴和胃之品。

处方:泡参(即南沙参)15g,紫苏叶10g,香6g,厚朴6g,槟榔6g,山楂、神曲各15g,炒谷芽、炒麦芽各30g,白豆蔻15g,知母15g,川黄连1.5g,黄芩9g,草果10g,肉苁蓉15g。3剂。服药后食欲大增病愈。

按:本方以藿香、紫苏、白豆蔻等芳香之品为主药,重在健脾化湿,和胃醒脾;配以理气助运之厚朴、槟榔、草果,食导滞之山楂、神曲、谷芽、麦芽,使健中有消,具有和胃醒脾,消食化滞之功。后期注意生津养胃,使脾胃各得其宜,功能自复。

2、苍术醒脾之力最强,最适宜厌食症小儿;连、芩、栀、翘用量极小,能起清解郁热之效。

詹某,女,10个月。2005年12月2日。食欲不振2月。

初诊:2月前患儿因喂养不当出现食量下降,余无明显不适表现,家长并未引起重视。其后食量逐渐减退,近几日来每日食量仅400ml牛奶,见食不贪,甚至拒绝进食,稍多食则呕吐。现见不思乳食,食甚则呕,肠中漉漉作声,夜寐不安,大便干结,面色无华,精神尚可,舌质红,苔白腻,指纹紫。此乃食滞困脾,失运生湿,郁而化热之证。法当醒脾化湿,导滞消积。自拟“和胃醒脾消食汤”。

处方:紫苏梗9g,藿香6g,苍术3g,橘皮6g,厚朴6g,槟榔3g,木香3g,肉苁蓉12g,姜竹茹9g,黄芩9g,黄连1.5g,连翘6g,白豆蔻15g。2剂,水煎服。每次15ml,每日6次,1日1/3剂。嘱其喂食时忌强迫喂养。

二诊(2005年12月23日):服药后饮食量增加,余症亦消,近20天来体重增加,面色红润。为脾胃纳运功能恢复之佳兆,复因乱投杂食,出现大便色白,夜烦哭闹,大便略稀,舌质红,苔白腻,指纹紫。此乃积滞内停,法应消导。前方去藿香、肉苁蓉,加炒谷芽30g,炒麦芽30g,川木通9g,车前草30g,焦栀1.5g。2剂,煎服法同前。

2006年1月9日因他病就诊,诉服药后诸症消失,现食量正常。嘱其添加辅食时应循序渐进,以简单营养为佳。

按:小儿素体“元气未充”,若饮食不调、喂养不当,则易伤脾胃。伤于脾则水湿内困,伤于胃则食积停滞,食积湿滞日久,郁而化热,湿、食、热互见,则诸症丛生。

小儿厌食当与积滞鉴别,在病理上前者是以湿困脾胃为主,兼有食滞、郁热;后者则相反。在症状上前者以不思饮食为主,无腹胀、腹痛、大便酸臭等见症,精神状态较好;后者虽有纳呆,却伴见一系列积滞之象。

治疗此证,以醒脾化湿为主,兼以导滞清热。醒脾以藿香、白豆蔻、苍术为主,且多偏用苍术,因其气味芳香,并非刚燥,醒脾之力最强,最适宜厌食症小儿。而导滞清热应掌握尺度,不能过用消导和苦寒,当以和为贵,以调为先。如本案连、芩、栀、翘用量极小,能起轻解郁热之效,亦可防前药之辛燥伤阴之弊,一、二诊之方,遵上法,服后使脾能运化水湿而不为湿浊困阻,脾运复而胃纳自开。

治疗厌食,饮食调养尤为重要,只有药治与食调结合,厌食才易于康复。饮食上应“乳贵有时,食贵有节”,注意合理喂养。

3、与积滞之别在于厌食症无腹胀、腹痛,且病程较长。治以芳香醒脾,化湿和胃为主,佐以消导。配合按摩,有助胃肠的蠕动、运化。

林某,男,2岁2个月。食欲不振半年。

初诊:半年前不明原因逐渐出现食欲不振,曾自服健胃消食中成药(具体不详),症状缓解不显。症见不贪乳食,纳呆,口干,欲饮,夜卧不安,大便干,无食入呕吐,小便正常。查患儿精神差,面色无华,诊查合作,脘腹无胀满,无压痛,舌质红,舌苔白腻,指纹红。此乃脾胃不和之证。治法:和胃醒脾,佐以消导。采用内外合治。

(1)自拟和胃醒脾消食方加减。

处方:紫苏10g,荆芥6g,苍术3g,香附10g,枯黄芩6g,枳壳9g,白豆蔻15g,炒麦芽、炒谷芽各30g,广木香3g,川黄连5g,连翘6g,肉苁蓉12g,午时茶1方,山楂、神曲各10g。2剂。

以上诸药直接加水煎煮,1剂药煎煮3次,第一次煮开后5分钟,第二次煮开后8分钟,第三次煮开后12分钟。1剂服3天,每日4次,每次30ml。

(2)王静安小儿按摩法:令其母平坐,屈膝呈90°,大腿靠拢平放,将患儿仰卧于其上,家属用双手轻握患儿手足。医者凝神聚气,运内八卦于手指掌,用单侧或双侧掌根,或以鱼际着力,由上脘、中脘,经建里、下脘,至神阙反复推之,致脘腹柔软为度。再将小儿翻转俯于腿上,推、按、震、抖由风门起,经肺俞、膈俞、膈关,经脾俞、意舍、胃仓,至三焦俞。

二诊(2005年12月26日):家长述服药后患儿食改善,每次可喝牛奶约50ml,口干,欲饮,小便正常,大便质地变软,排便易,每天1次,舌质红,舌苔白略腻,指纹红。患儿食欲增加,大便恢复正常,说明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有改善,继前守法守方治疗。

A上方去枯黄芩,加鸡内金,以免苦寒之品伤胃,增强健脾和胃之功。

处方:紫苏10g,荆芥6g,苍术3g,香附10g,枳壳9g,白豆蔻15g,鸡内金15g,炒谷芽、炒麦芽各30g,广木香3g,川黄连5g,连翘6g,肉苁蓉12g,午时茶1方,山楂、神曲各10g。2剂。煎服方法同前。

B王静安小儿按摩法同前。

三诊(2006年1月3日):家长述服药后患儿食欲大有改善,每次可喝牛奶约80ml,有食欲,仍少食,口干,欲饮,二便正常,舌质红,舌苔白,指纹红。服药后食欲大有改善,脾胃运化功能逐渐恢复。治疗有效,继守法守方治疗,并嘱要多按摩。

按:厌食症与饮食积滞同属脾胃疾患,但在治疗上有悬殊的差异,临床不可不辨。饮食积滞除食欲不振、乳食减少外,常见胃腹胀满、腹痛、食后易呕吐症状。厌食症则无腹胀腹痛,且病程较长。

小儿厌食症发病机理主要是脾胃功能障碍,辨证和治疗关键在脾胃。在临床上可将本证分为三型:脾胃不和;脾胃虚弱;胃阴不足。本案属脾胃不和,治疗以和胃醒脾为主,佐以消导。

治疗厌食症(脾胃不和)组方有如下特点:治疗重点在恢复脾胃运化功能,以芳香醒脾,化湿和胃为主,佐以消导。紫苏、荆芥、白豆蔻为主药,重在健脾化湿,和脾醒胃;苍术,芳香醒脾,健胃化湿之力强,健中有消,有开胃运脾之功,然用量不可太过。此外,按摩手法也很重要,可调理脏腑功能,使气机通畅,有助胃肠的蠕动、运化。结合药物内服,可增强疗效。


所发布的保健和养生信息搜集整理于网络、书籍,未经本网站核实,仅供参考。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受众因参照该信息进行保健、养生或作其他用途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医学资源分享交流微信公众号:
喜欢 (0)
[]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