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过敏性疾病需“解毒攻邪”!-民间偏方

秘方偏方 adminlele 3个月前 (07-04) 65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毒”作为病因概念,早在《内经》中就有叙述,如《素问·刺法论》有“避其毒气”之云。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有“阴毒”、“阳毒”为病之论。晋代王叔和《伤寒例》阐述了“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的机制。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更有“伤寒毒”、“温病毒”、“时气毒”、“热病毒”、“蛊毒”、“注毒”以及各种虫、酒、食物、药物中毒的记载。

唐代王焘《外台秘要》搜集了许多毒气为病和解毒之方。宋代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发挥了《伤寒例》的“寒毒说”,强调一切外感病的共同病因是“毒”,阐明“毒”有阴阳寒热的不同属性,所以临床表现也有伤寒、中风、温热、暑湿等不同证候,其治疗则首重解毒之法。此后,元之刘完素、张从正,清之吴有性、戴天章等,治疗外感疾病无不以解毒攻邪著称。

郭教授指出,“毒”毕竟不是一种特定的病因,而是各种病因的产物。故寒邪成毒称寒毒,温邪成毒称温毒,热邪成毒称热毒,风邪成毒称风毒,湿邪成毒称湿毒,还有蛊毒、虫毒、痢毒、疟毒、药毒、食毒等。

而从阴阳性质来分,又有阴毒、阳毒之别。由于“毒”的性质和侵袭部位不同,所以解毒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清热解毒法、辛温散毒法、苦寒泄毒法、利湿祛毒法、涌吐排毒法种种,故不能把“毒”仅理解为热毒,而视解毒法只有清热解毒一端。

治疗过敏性疾病需“解毒攻邪”!-民间偏方

郭教授说,凡邪气成毒,最忌闭郁,毒气闭郁,极易内陷,形成血为毒滞、气为血阻的厥逆危候,所以解毒之要在于“开泄”祛毒。他观察多年认识到,一些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荨麻疹、皮炎、过敏性鼻炎以及某些昆虫咬伤等,多是风邪化毒蕴于肌肤所致,治当开泄皮毛以散毒。其从寒化者,以辛温散毒;从热化者,以辛凉解毒,总以祛风为主,使邪毒从皮毛发泄。他发挥解毒攻邪理论治疗大量主要表现为皮肤症状的过敏性病症,疗效满意。

兹举脉案二则以示之:

病案一:蜘蛛叮咬浮肿。(此为1974年春下乡巡回医疗之事也。因属罕见病例,特录之以资借鉴)

张某,女,26岁,卫生员。患者茅屋居室多蜘蛛,夜半正熟睡间,忽被蜘蛛叮咬上眼皮而惊醒,初觉眼皮微痒痛,渐次肿起,至天明,整个头颈部均高度浮肿,以致头颈难分,口眼难开,不能进食,浮肿已扩展至胸部,邻里前来观奇者成群,无不惊异。

察其面肿甚,而皮色淡白,胸部浮肿而呼吸平匀,不烦不躁,神志清楚,知饥欲食,只因口唇肿甚而不可得,小便通利,脉浮缓,舌象不可见。盖“风善行而数变”,其肿处皮色不红而是淡白,其病势如此迅速,显系风邪为患,不过,其风未从热化而化毒也,是为“风毒”。其神清不躁,是心肝无患;气平知饥,是肺脾无病;小便通利,是肾之气化正常。总之,其病势虽然剧猛,但其毒气未干脏腑,故未出现败象。

辨为:蜘蛛叮咬(过敏),风毒在上之证。用辛温散毒法开泄皮毛,使毒气从表而解。

处方:麻黄6g,白芷20g,防风12g,蝉蜕10g,僵蚕10g,牛蒡子12g,菊花60g,连翘20g,甘草10g。嘱1日1夜,服2剂。

当晚10时许,已服完1剂,肿势顿挫,口能微开,可进食面条。面部浮肿之皮肌表面出现粟状小丘疹,微有痒感,是毒气外泄之征。原方续服2剂,浮肿消退而愈。

病案二:过敏性荨麻疹。

鞠某,男,13岁,学生。1989年8月21日初诊。

病史:患者1周前全身突发皮疹,痒甚。一般先从耳后发际等处开始,继则胸腹、四肢皮肤出现红色突起之痒疹,呈块状,有的由散在性逐渐融合成一大片。西医诊断为“过敏性荨麻疹”,用氯苯那敏等药有所减轻,但未控制发疹而来求治。

现症:皮肤大片发疹,痒甚,且腹中隐痛,大便正常。察其舌质偏红苔白干,脉滑数。

辨治:此乃风毒从热化、郁于肌表之证。治当辛凉清解以散毒。

处方:防风15g,蝉蜕10g,丹皮10g,银花20g,连翘15g,地骨皮20g,生地15g,刺蒺藜15g,甘草5g,白芍15g。

每日1剂。忌食虾、蟹、醪糟、酒等发物。上方服3剂而愈。


所发布的保健和养生信息搜集整理于网络、书籍,未经本网站核实,仅供参考。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受众因参照该信息进行保健、养生或作其他用途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医学资源分享交流微信公众号:
喜欢 (0)
[]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