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每当饥荒之年,就会有人配制各种救饥方,布施救济饥民,成本很低,活人无数。
未来几年恐遇到灾难、饥荒,国土危脆,无常迅速,建议有识之士慈悲为怀、推广实践,功德无量。
一、《文堂集验方》中记载的“许真君救饥方”
黄豆(7斗)、芝麻(3斗),水淘净即蒸,不可浸多时,恐去元气。蒸后即晒,晒干去壳,再蒸再晒,共三次,捣极熟,丸如核桃大。每服一丸,可耐三日饥。
二、清代医书《医方拾锦》中记载的救饥方
芝麻、江米炒研细末,煮枣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一日不饥。
三、《周氏集验方》记载的救饥方
核桃仁去皮,茯苓去皮,薄荷各四两,杏仁去皮尖一两,煮甘草去皮一两,嫩桔梗一两,小茴、炒贯众各四两,共研细末,或晒或烘干,候冷,瓶收。每用一匙含口中,再食草木枝叶,细嚼至饱为度,依旧气力不减。若食树皮,必与稻草节同食,否则胀死,不可不知。久饿后大忌骤饱,缘饥则食肠细薄,骤饱则伤及围肠矣。宜先少食稀粥,并忌过热之物,渐渐由稀加稠,细心调理。
此方所费不多,一斤可济万人。夫仁人君子,义田储粟,利及后世,此仁德之大者。其或凶年荒岁,随力施赈,贵买贱卖,以救一方。能救千人者,名登仙录。仁人力行利济,天之报施,未有不富贵倍之者。
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难时一粒米,胜过万两金,若为众生计,方为人上人。
(注:救饥方不是压缩食品,顿顿都吃,而是灵丹妙药,服一粒可以数日不饥,体力充沛)
四、防饥救生四果丹
药物组成:栗子(去壳)、红枣(去皮核)、胡桃(去亮皮)、柿饼(去蒂)各等分。
处方来源:《惠直堂方》卷四。
方剂功效:补肾水,健脾土,润肺金,清肝木,而心火自平也。
制备方法:入甑蒸二时,取出。石臼中杵捣,不辨形色,捻为厚饼,晒干收贮,冬月吉日焚香修合。
用法用量:凡饥者与食1饼,茶汤任嚼服,腹中气足自饱,1饼可耐5日,再服不限日数。
五、救飢法
凡飢年官民設廠施粥,多有奸徒攙和鍛石,串通漁利南北皆然,不可不察。
糯米三升,水淘,慢火炒熟,芝麻三升,水淘,慢火炒熟。先將糯米磨粉,後入芝麻同磨為末。又用紅棗三斤,煮爛,去皮核,搗和為丸,每重五錢,日食一丸、滾水送下,可以不飢。如無糯米、紅棗、即粘米、黑棗亦可。飢年製送、功德無量。
又方:板栗去皮,紅棗去皮核,胡桃去皮(即核桃),柿餅去蒂,各等分,蒸一二時取出過。
又方:黑豆七升,芝麻三升,水淘過即蒸,不可泡久,蒸過晒乾,去殼再蒸,以三蒸三晒為度,搗為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三日不飢。
又方:紅薯洗淨,蒸熟,候半乾搗爛,加糯米粥和如泥糊竹籬上,愈久愈堅,不蛀不壞。如遇荒年,取手大一塊,煮清粥一大鍋,食之能耐飢。或做土塊樣,砌成牆壁留下更妙。
又,幾遇凶年施粥,飢民急於得食,若過於沸熱,必傷腸胃,往往食後百步間即仆倒而死,宜於夜間煮粥,盛大瓮中,次早以木棍攪勻與食最妙。
又,餓極之人不可食乾飯、乾物,宜以極清稀粥,少少與食,一日食數十次,總不宜多。或以稀粥潑桌上,令其漸漸吮食,食至數日後,方可稍食乾飯,亦不宜多。緣飢久腸細,飽食往往脹死。
乾隆戊戍年間,湖南省歲歉施粥,飢民貪食死者甚多,後用此法活人無算。
糯米,水淘,慢火炒熟;去壳板栗、去核红枣等分,共捣细,和作饼。
服食需要细嚼慢咽,用水徐徐送下。此缺粮时救饥果腹之良方。不可常服久服。
有条件煮粥的地方可以将此煮粥食用。配制时糯米务须炒熟(慢火炒至焦黄)。
六、备荒(见《潜斋丛书》)
糯米煮饭,晒至干透,永远不坏。饥者嚼一撮,得米气便可不死。每年各家留饭一斗,晒饭入瓮,置干燥处,甚不费力。若得家家如此,远胜积谷备荒多矣。或以糯米一斗淘净,屡蒸屡晒,捣细入瓮封口,放干燥处,经久不坏,至用时日服三勺,渴则饮之。
七、救饥方(见《周氏集验方》)
核桃仁去皮,茯苓去皮,薄荷各四两,杏仁去皮尖一两,煮甘草去皮一两,嫩桔梗一两,小茴、炒贯众各四两,共研细末,或晒或烘干,候冷,瓶收。每用一匙含口中,再食草木枝叶,细嚼至饱为度,依旧气力不减。若食树皮,必与稻草节同食,否则胀死,不可不知。久饿后大忌骤饱,缘饥则食肠细薄,骤饱则伤及围肠矣。宜先少食稀粥,并忌过热之物,渐渐由稀加稠,细心调理。
八、其方
用黑大宜五斗,淘净,蒸三遍,去皮;用火麻子三斗,浸一宿,亦蒸三遍,令口开,取仁,去皮;同大豆各捣为末,和捣做团如拳大。
入甑内,从未时蒸至子时止,寅时出甑,午时晒干,为末。
干服之,以饱为度,不得再吃别物。
第一顿七日不饥;
第二顿四十九日不饥;
第三顿三百日不饥;
第四顿二千四百日不饥;不必再服,永不饥了。
不问老少,但依法服食,不但辟谷,且令人强壮,容貌红白,永不憔悴。口渴,研麻子汤饮之,更润脏腑。
若要重吃他物,用葵子三合为末,前汤冷服,解下药如金色,任吃他物,并无所损。
前知随州郡守,教民用之有验,序其原委,勒石于汉阳兴国寺。
【还有一方】用黑豆五斗,淘净,蒸三遍,晒干,去皮为末;火麻子三升,浸去皮,晒研为末;糯米三升,做粥,入前二样和捣为团,如拳大。
入甑内,蒸一宿,取晒为末;用小红枣五斗,煮去皮核,入前末和捣如拳大。再蒸一夜,晒干为末。服之以饱为度,最能辟谷。如渴,饮麻子水,能润脏腑;或饮脂麻水亦可,但不得食一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