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就像是我们人体的“树根”,调养好脾胃,养好身体的“树根”才能享受健康长寿。什么是经常拉肚子?这就是即便在平日,也会隐隐感觉腹中不适,或腹胀,或腹痛,总要上厕所蹲一会才舒服,大便清稀,或者完谷不化(吃的是什么,拉出来的就是什么,根本没变样),大便次数和时间没什么规律,一天四五趟。如果赶上吃东西不小心,则立发腹泻,排出水样便,几天不好。最主要的是,上述症状,经常出现。
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祖国传统医学有一个特别的概念来描述它。这就是脾阳不足。脾阳,就是人体脾的功能。脾阳不足,作为中医病位辨证里面重要的一环,指的是脾的功能衰弱、运化失常。
首先,脾阳虚衰,运化失职,所以我们就会腹胀、食欲减退、大便稀薄、完谷不化、大便很没有规律。其次,脾阳亏虚,不能温化寒邪,所以我们就容易腹中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四肢发凉。还有,脾阳不足,不能温化水液,所以水液充溢肌肤,我们就会浮肿。总而言之,脾阳虚弱、阴寒内盛,我们的身体就出现种种问题。
所以,对于总拉肚子的人来说,我们可以形象而毫不夸张地讲,这是“脾阳”快要用光的征兆。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下面这个的验方可以帮到你。它药少力专,十分经典。组方如下:
准备中药广木香50克,干姜350克,红糖120克。研为细末调拌均匀,每次口服10克,白开水送下,2小时服用一次,每天用4次,连服12天。如果受不了辛辣的味道,可以改为每次5克,一个半小时一次,每天服用8次。
上面这个小方子,是临床经常用到的温中健脾、理气止痛的验方。它所治疗的,就是脾阳虚弱、隐隐作痛、每天腹泻3到5次,久而不止之症。很多中医方剂学专著里面,都将它收集在内。
此方精义不难理解:
其中的广木香,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大肠经,善于温中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导滞。其中的干姜,性味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善于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其中的红糖,温中健脾补血。三味配合,以干姜为主,大补脾中之阳,再以木香行脾气,这就仿佛一把尖刀,直中病机,令虚弱的脾阳得以恢复。脾阳复,寒邪散,气滞通,自然诸症悉平。
可以说,这个办法对于脾阳虚弱所致经常性腹泻有很好的疗效,可用于救急,网友应用前,务必请中医师辩证指导。阴虚火旺、湿热内积者,恐非所宜。
脾不适的症状分类!
【脾热】指脾受热邪或过食燥热食物所引起的热証。主要症状有唇红、咽乾、心烦、腹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小便黄短等。
【脾气虚】指脾气虚弱,运化无力。临床表现有乏力,食欲不振或食后易胀,伴有眩晕,倦怠,面色萎黄等气虚症状。多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慢性痢疾,贫血等。
【脾虚湿困】指脾虚内湿阻滞的病理。脾主运化水湿,为胃行其津液,脾虚则运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湿停滞;水湿的 停滞,又反过来妨碍脾的运化。主要症状有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大便泄泻,甚或噁心欲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热饮,肢体困倦,甚或浮肿,舌苔厚腻,脉缓等。多见於慢性胃肠炎,慢性痢疾,慢性肝炎等疾病。
【脾阳虚】即脾胃虚寒。主要症状有胃脘冷痛、腹胀满、呃逆、呕吐、食少、便溏或久泻久痢、倦怠、尿少、浮肿、消瘦、舌淡苔白、脉虚缓。多见于胃十二指扬溃疡、慢性胃肠炎、慢性肝炎、慢性痢疾、水肿、白带等。
【脾阴虚(脾胃阴虚)】指脾胃的阴液不足而影响受纳运化。主要症状有唇燥口乾,喜饮,口淡无味,饮食减少,大便乾结,舌红苔少或舌面光滑等。
【心脾两虚】即心脾两脏俱虚。主要症状有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食欲减退,腹胀、便溏、倦怠、面黄、苔白、脉细。多见于神经官能症、贫血等。
【脾胃湿热】指湿热内蕴脾胃。主要症状有身目俱黄,腹胀脘痞,饮食减少,噁心,倦怠,尿少而黄,苔黄腻,脉濡数,多见于黄胆型肝炎或其它急性肝胆疾患。有些皮肤病如湿疹,脓庖疮等也和脾胃湿热有关。
脾虚如何调理?
1、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
主要成分:黄芪(炙)、甘草(炙)、白术、人参、当归、升麻、柴胡、陈皮。
2、参苓白术丸。
功能主治:补脾。用于长年腹泻、大便不成形。因脾气虚而浑身浮肿、虚胖。
主要成分: 人参、白术、山药、薏苡仁、莲子、扁豆、砂仁、桔梗、茯苓、干草(炙)。
3、五苓散。
功能主治: 化气利水, 健脾祛湿。用于膀胱化气不利, 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主要成分: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
总结:能吃但是很瘦型,以及食少而胖者,皆属于“脾气虚”,可服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丸、五苓散。具体需要服用哪种中药,需咨询当地医师。
乏力明显者可以服用补中益气丸,因气短,心慌为主者可用归脾丸。腹胀,便溏者可以参苓白术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