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汤治疗瘿病-民间偏方

秘方偏方 adminlele 5个月前 (07-04) 91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阳和汤治疗瘿病-民间偏方

阳和汤出自清·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具有养血温阳、宣通血脉、散寒祛痰等作用,为治疗外科阴证的祖方,适于一切阴寒里虚证。

瘿病包括西医学的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肿瘤等。笔者用阳和汤治疗,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病案1】桂某,女46岁,1998年5月因感冒出现右侧颈前疼痛,20天后颈部出现肿块,某医院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予强的松口服治疗,但减量后请症加重。遂投中药清热解毒理气消瘿之剂,罔效。近1个月来颈前肿痛加重,可触及结节,咽中如有物梗阻,畏寒肢冷,口干喜热饮,小便清长,夜尿多。刻诊:面色苍白浮肿,精神倦怠,颈前触及樱桃大小结节,扪之疼痛,舌淡,苔薄白,脉细缓,证属阳虚寒盛、气滞痰凝之象。治拟温阳散寒、化痰消瘿方,以阳和汤加味:熟地30g,鹿角胶(烊冲)、白芥子、甘草各10g,肉桂5g,炮干姜3g,麻黄2g,王不留行、蚤体各15g,瓜蒌12g,生黄芪24g。荮进5剂后,颈前肿痛及身全身症状明显好转,后守方20剂而愈。

【痛案2】陈某,男,65岁。诉颈前肿大,消瘦1年余,查FLFT高于正常,某医院诊为淡漠型甲亢,予小量他巴唑治疗,疗效欠佳。刻下:颈前稍肿大,形体赢弱,心悸,畏寒肢冷,神疲懒言,五更泄泻,面浮肢肿,舌淡胖、苔白、脉结代而沉。证属肾阳虚衰、阴寒内凝、水不气化。治拟温阳散寒,兼以利水。方以阳和汤加味:熟地、制附片各15g,鹿角胶、白芥子,桂枝各10g,麻黄2g,炮姜炭3g,白术,泽泻各12g。药进3剂后,诸症减,又以肾气丸善后。

按:瘿病多由气滞、痰凝,壅结颈前,日久血脉瘀阻而致,部分病例由于痰气郁结化火,火热耗伤阴精,形成阴虚火旺的病理变化。临床以理气化痰、消瘿散结、活血软坚、滋阴降火为主治之,每获良效。

有少部分患者,素体脾肾亏虚,病程迁延日久,毒邪伤正,或医者过用清热之品,致脏精功能衰退,阳虚更甚,阴寒内凝,痰气瘀阻,而成虚实挟杂之候。此时不应固守前法,而当守《金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以温阳散寒化痰为要,促进气血的运行。

阳和汤方中,炮姜肉桂量少,可破阴和阳,温通经脉;熟地、鹿角胶大补精血,乃遵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义;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麻黄通络而发表。二者合用
,通阳散滞而消痰痞。且无过于辛燥和表散之虞,值得注意的是:本方所用麻黄,只起发越阳气而通络之作用,但应在阴液充足的基础上少用麻黄,否则阳虚之时阴亦必虚,阳气鼓动外越则寒更甚。

综观全方,朴虚而不滞邪,宣通而不伤正,用于治疗肾阳虚衰、阴寒、内凝、痰气瘀、滞之瘿病,切中病机,但临床仍需随病情变化,随证加减。如气滞痰凝较甚者,加用理气化痰通络之王不留行、瓜蒌皮、夏枯草、贝母等药;阴寒内盛、水邪内停者,加温阳利水之附片、茯苓、泽泻等,可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所发布的保健和养生信息搜集整理于网络、书籍,未经本网站核实,仅供参考。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受众因参照该信息进行保健、养生或作其他用途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医学资源分享交流微信公众号:
喜欢 (0)
[]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