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寒”,该怎么调理?-民间偏方

秘方偏方 adminlele 3个月前 (07-04) 55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参术之补,有碍寒湿之行

我们在前面谈到了补中益气汤方证、清暑益气汤方证、升阳益胃汤方证和沉香温胃丸方证。这是李东垣在构建内伤学说的临床治疗体系中,按春、夏、秋、冬所出的例方,重在明白其中的道理、组方的理法,而不能拘泥于方与证的一一对应。

这四个方证重点是在论述内伤学说中的劳倦伤。当然我们知道除了劳倦伤,李东垣还论述了饮食伤。饮食伤我们在后面要谈到,我们现在仍然谈的是劳倦伤。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谈一谈,我们所熟悉的,临床常用的治疗劳倦伤的四个方证。

先谈第一个方证,厚朴温中汤方证,注意仍然是重在明理。

“虚寒”,该怎么调理?-民间偏方

一、从一个胃痛病人说起

一位男性的患者,五十四岁,11月20日来就诊的。什么病呢?患者说,我最近两个多月来脘腹胀满,经常胃疼,吃了饭以后,以及受了凉以后,这种胀满和疼痛发作会加重。吃饭比以前也少了,大便还行。舌质是淡暗的,舌苔白腻,脉是细缓的。

就这么一个病症,前面的医生给他开了附子理中汤加减,结果吃上药没效果,吃了药以后反而增加了口干咽燥。

一看这个病人身体是消瘦的,面色是偏淡的,说话声音是偏低的,老喜欢拿手捂着个肚子,舌质是淡暗的,舌苔白腻,脉细缓。这么一个病,应该是比较常见的一类脾胃病。

这一类病症我们该如何辨证?

二、辨证分析

我们先用六经辨证法,试着来辨一辨。没有发热,有畏寒,受了凉病症就加重。我们可以理解为畏寒。

无热畏寒,可以排除三阳病。那就是三阴病,那在三阴病里面,以脘腹胀满为主证,没有但欲寐,也没有厥热胜复,基本上我们可以辨为太阴病。似乎这个辨证是顺理成章的。没啥复杂的或者疑难的。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应该治疗太阴病。

治疗太阴病怎么治呢?当温之,用四逆辈。用哪一张方呢?我们很容易想到用理中汤,或者附子理中汤。事实上前面的医生用的就是附子理中汤,但附子理中汤是无效的。

我们试着用脏腑辨证法辨一辨。这个病症是虚证还是实证呢?体瘦面淡,语低声微,纳少腹胀,脉象细缓。很明显,我们很容易辨为虚证。

那是寒证还是热证呢?喜暖、畏凉,没有明显的热象,我们也很容易辨为寒证。病位呢?纳少腹胀,病位应该主要在中焦。

好,虚证,寒证,中焦。虚寒证,病位在中焦脾胃。这时候我们选方的时候,也很容易想到理中汤,或者进一步说附子理中汤。

四、先扶正还是先祛邪?

那么为啥前面的医生用附子理中汤加减没效果呢?明明的一个中焦脾胃虚寒的病证,而我们使用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无效呢?

因为患者的舌苔是白腻苔。白腻苔提示什么呢?有湿邪。

寒邪和湿邪都属于邪实,脾胃虚弱的这个基础上,寒湿阻滞中焦。

治疗该怎么治疗呢?治疗应该是祛邪为先。先祛寒湿,畅中焦,等寒湿去了,中焦畅了我们再返回来温补。

当然有的朋友说了,理中汤里面,白术也有祛湿邪的作用。是有,但是这里面有个主次的问题。

前面的医生为啥用附子理中汤不效?因为“参术之补,有碍寒湿之行。”

白术虽然有祛湿邪的作用,但毕竟白术是偏补的。参术之补,有碍寒湿之行。也就说人参、白术这一类的补药用得早了,会影响到我们祛除寒湿。

这个案例应该辨为什么证呢?

应该辨为:脾胃虚寒,寒湿内阻。治疗的时候以温散寒湿为先。选方用厚朴温中汤加减。当时我开了这么一张方子。

厚朴9g,陈皮12g,草豆蔻9g,干姜9g,茯苓12g,香附9g,炙甘草3g,生姜三片。开了七剂。

吃了药以后第二次来,患者觉得胀满明显减轻了,吃饭明显增多了。在上面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加了12g白术,继续吃了七剂。

“虚寒”,该怎么调理?-民间偏方

第三次来了说,基本上症状都缓解了,一看舌苔,舌苔也转为薄白苔了,腻苔消退了。

这时候提示湿邪已经去了。接下来我们需要治疗虚寒,用温补法来治疗虚寒。拿附子理中丸善后就可以了。

厚朴温中汤是治疗寒湿气滞证的。重在治邪,祛除寒湿。理中汤、附子理中汤是治疗中虚寒滞的,重在补中祛寒。

在我们临床上,我们的用方用药是需要讲究先后和次第的,并不是说见虚都可以补,见实都可以泻。尤其在中焦虚实错杂的时候,往往需要先用厚朴温中汤取效,再以附子理中汤善后。这是治疗次第上的一个注意事项。


所发布的保健和养生信息搜集整理于网络、书籍,未经本网站核实,仅供参考。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受众因参照该信息进行保健、养生或作其他用途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医学资源分享交流微信公众号:
喜欢 (0)
[]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