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疗经验总结-民间偏方

秘方偏方 adminlele 5个月前 (07-04) 90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糖尿病治疗经验总结-民间偏方

所以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疗效较为满意,现总结如下:

一、养肺肾,清胃火,标本兼顾

糖尿病以多饮、多食、多尿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症,与祖国医学“消渴”病相类似,其病理变化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治疗以养阴增液、润燥清热为大法。养阴增液当以滋养肺肾为主。肺居上焦,喜润降,主宣发而布散津液,司肃降而通调水道。若肺阴不足,燥热在肺,布散津液失司,则口渴引饮;肺不布津,水液直趋膀胱,则小溲量多。且肺燥津伤,津失敷布,则胃失濡润,肾失滋源,致阴虚津伤更甚。肾在下焦,内藏真阴,为脏腑阴液之本,省阴不足,封藏失司,则尿多而浑;肾虚精亏,津不上承,则口干舌燥。肾阴不足,水亏火旺,上炎肺胃,致肺燥胃热更甚。故肺肾阴亏实为本病病理的根本所在。

养肺生津,每用沙参、麦冬、玉竹、黄精等,沙参味甘淡而性寒,既养阴又清肺;麦冬性寒味甘微苦,既养阴润帅又泻肺中之伏火,清胃中之热邪,对消渴肺燥兼胃热者尤宜;王竹、黄精质润,补养肺脾之阴,补而不腻,对消渴阴伤兼脾虚者尤佳。

药理研究表明,麦冬、玉竹、黄精还有一定的降糖作用。滋补肾阴常用生地黄、山萸肉、何首乌、枸杞子、玄参等。生地黄性味甘寒,滋阴增液;山萸肉、何首乌补肝肾而涩精气,对下消小便频数而混浊者尤宜;枸杞子滋肾润肺而明目,《本草正》谓其“尤止消渴,”常用于本病并发视物模糊者;玄参苦咸而凉,清金补水,最宜于本病肾虚兼肺燥较盛者。

润燥清热以润肺清胃为主,尤其是清胃泻火实为本病治标之大法。因为胃火偏盛,不但能消杀水谷,形成消谷善饥的中消,且可上刑肺金,使肺津更燥,上消愈盛,又可下传于肾,使肾精愈亏,下消更著。清胃泻火以白虎加人参汤为宜,该方寒凉不伤胃,清热又生津,《金匮要略》就有“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的记载。

肺燥者加入天花粉,芦根等,天花粉甘苦酸凉,生津止渴,降火润燥,对改善本病燥渴之症尤宜,朱丹溪谓其“消渴之圣药也”;火旺者还可万的加黄连、黄芩等苦寒之品,但应注意中病即止,防止苦寒太过,伤阴败胃。

例如:吴某,女,45岁,患者病起数年余,口渴欲饮,饮不解渴,且饮量达5000亳升以上,消谷善饥,日主食量迈1.5公斤,小溲频多,形体日渐消瘦,舌苔黄燥,脉象弦数。查空腹血糖为280亳克%,尿糖(++++)。证属肺肾阴伤,胃火内炽,治认清胃润肺为主,佐以养阴增液之品。

处方:石膏(先煎)30克,黄连3克,天花粉20克,芦根20克,生地15克,地骨皮15克,泽泻15克,知母10克,麦冬10克,元参10克,白僵蚕10克。水煎服,30剂。

药进30剂,诸症有减,日饮量降为1000亳升,进主食量控制在300~350克,小便量亦明显减少,疲乏无力,舌苕花剥,血糖降为182毫克%,尿糖(+)。转从养肺益肾为主,原方去石膏、黄连,加玉竹、枸杞子各10克,淮山药15克,再进60剂,三消症状基本消退,尿糖转阴,空腹血糖控制在130毫克%左右,守原方再进30剂,以资巩固。二年后随访,患者停药己一年余,病情稳定,未见反复。

二、补脾士,助化源,气复津还

消渴之发病除与肺、胃、肾相关外,脾虚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脾主运化,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津液生化乏源,脾气不能散精上输于肺,肺津无以输布,则口渴多饮;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燥热内盛,消杀水谷,则消谷善饥;脾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水谷精微下输膀胱,则小便频多而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日渐消瘦。

临床所见,本病病程中也每见神疲气短、汗多、大便不实等脾虚之象,因此,健脾益气也是本病必不可少的治法之一,近代名医施今墨曾明确指出:消渴病的治疗除滋阴清热外,健脾益气实为关健的一环。补益脾气之法临床主要用于消渴病中期阴伤及气,气阴两虚者。此外,即使没有明显的脾虚征象亦可适当佐用一二味益气健脾之品,以期气复津生,火势自戢。益气健脾以参苓白术散为最宜。

该方药物性味平和,温而不燥,补而不腻,既能益气健脾,又能升阳生津。常用药如黄芪、白术、太子参、淮山药、苡仁、扁豆等。尤其是白木、淮山药为本病最常用之良药,白术补气健脾,生津止渴,元代张洁古治消渴病的白术散就以白术为主药;淮山药味甘,性凉而润,轻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既能补气,又能养阴,对消渴病气阴两伤者尤宜。应注意的是健脾务在摄气生津,只宜甘淡清养,升阳益气,不可过用苦燥之品。

例如:刘某,男,58岁。患消渴病三载,三消症状虽不显著,但血糖高达310%,尿糖(++++),西医已用胰岛素治疗,每日20单位。刻诊:口渴欲饮,小溲频多,消谷不著,体形疲倦,大便溏薄,舌淡胖边有齿印,脉细缓。中焦脾伤,脾精不摄。治以健脾益气,摄气生津,药用:太子参15克,白术15克,淮山药15克,天花粉15克,炒苡仁15克,炒扁豆12克,地骨皮12克,石斛10克,麦冬10克,乌梅6克,白僵蚕6克。30剂,水煎服。药进30剂,体倦乏力显著好转,大便转实,血糖降为115亳克%,尿糖转阴,停用胰岛素,上方续进,加用消渴丸15粒,每日三次,再进药二个月,诸症渐消,血糠正常,尿糖阴性,停用消渴丸,原方增4倍量继续巩固治疗。

三、温肾元,壮少火,蒸腾水气

消渴病以阴虚为多见,而阳虚者也不乏其例,尤其是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蒸腾水气,从而引起上燥渴、下多溲等症。《景岳全书》云:“有阳不化气,则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所以直入膀胱,而饮一溲二,以致源泉不滋,天壤枯涸者,是皆肾阳不足,水亏于下之消症也。”因此,温补肾阳也是本病常用治法之一,尤其是后期下消为主,小便量多,混浊如膏,伴有腰膝痠软,形寒怕冷,舌淡白,脉沉细等阳虚之象较著者更为常用。

温补肾阳以金匮肾气丸为代表方,常用药如熟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补骨脂等温肾固摄,生地、熟地、山萸肉、淮山药等滋补肾阴,阴中求阳。当然,消渴热证十居八九,阳虚者十居一二,并且大多是阴损及阳,单纯阳虚者较为鲜见。但是病变至此,多属晚期之重症,常见于年老阳虚之辈,必须审㥀施治,切不可以常法而投以寒凉之味,否则阳尽阴消,病变日深。另外,即使阴虚为主,肾阳虚损不著者,亦可稍佐温肾之品,认壮助少火,蒸腾水气。

例如:张某,男,69岁。年迈古稀,肾元亏虚,阳不化气,水不蒸腾,小频数,饮一溲一,浑浊如膏,面色黧黑,腰膝痠软,形寒肢冷,舌苔白滑,脉沉细,查空腹血糖190毫克%,尿糖(++),治拟温补肾阳,引火归原,处方:熟附子3克,五味子3克,肉桂(焗)1克,淮山药12克,泽泻12克,茯苓12克,仙灵脾10克,枸杞子10克,菟丝子10克,补骨脂10克,山萸肉10克,药进50剂,诸症减轻,小溲减少,血糖降为128亳克%,尿糖转阴,后改以丸剂续服一年余,病情一直稳定。

四、化瘀滞,通脉道,血活津生;创验方,降血糖,结合辨病

消渴病之病程中,还每有瘀血的病理改变。津血同源,互为资生转化,阴虚者血必不足,从采热者必消烁津液,耗伤阴血,使阴血更亏,阴血亏虚,脉道不充,而致血行不畅,瘀血内停。另外,阴虚津亏可伤及阳气,形成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阳气虚弱,鼓动无力,亦可致瘀血内停。

瘀阻气滞,则津液难以输布而使消渴更甚。在临床上常见舌下静脉怒张、舌有瘀点、瘀斑、肢体麻木疼痛、妇女月经不调等血瘀征象,结合现代医学检查也常有甲皱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异常等血瘀指征。治疗时必须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常用药如桃仁、红花、丹参、当归、鬼箭羽、赤芍等。血行津布则燥热可解,瘀化气畅则阴液自生。需要指出的是瘀血只是本病的兼证,是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故不宜单纯使用活血化瘀之法,而应与其它诸法同用,如养阴,清热,健脾,温肾等以求治本。

糖尿病的辨证治疗固然很重要,而单纯凭辨证有时收效并不十分理想,特别是对降低血、尿糖不够满意,若能结合辨病治疗,选用一些有降糖作用的药物,往往能明显提高疗效。

根据古今文献记载,结合多年临床摸索,自拟降糖验方——饮泉汤:天花粉30克,黄芪60克,生地20克,麦冬15克,葛根20克,瓜蒌30克,山药30克,五味子20克,甘草6克,玉竹30克,猪胰1具(切小块吞)水煎用糯米粥冲服日服两次。

曾用该方为主结合辨证治疗50例糖尿病,结果表明能改善临床症状,又能降低血、尿糖,降糖幅度平均达56%,在临床上选用降糖药也不能离开辨证,而应在辨证的基础上选用,许多用于辨症治疗的药物也有一定的降糖作用,若能正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则疗效更佳。


所发布的保健和养生信息搜集整理于网络、书籍,未经本网站核实,仅供参考。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受众因参照该信息进行保健、养生或作其他用途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医学资源分享交流微信公众号:
喜欢 (0)
[]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