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空洞症,是脊髓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病变,病因不清,大多采取手术治疗。于中医临床而言,由其导致的瘫痪可参照“痿症”治疗,那么治疗效果最好能达到什么地步?学习今天的病例,涨涨信心吧!
【病案举隅】周某,女,27岁,福建省某厂干部,1991年5月5日,专程来莞就诊。入门时,患者由家人扶掖,步履不稳。
云起病已两年,经省医院检查确诊为脊髓空洞症,因无特效疗法,病情缓慢发展。
病初起,仅上肢酸痹,关节筋脉拘痛,手指屈伸不自如,稍用力则震抖,现已成瘫痪。
患者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言语声低,答话迟钝,两臂肌肉萎缩,肌肤甲错,掐之痛觉不灵,举臂不随,握物无力,穿衣进食,日渐困难。
近日延及腰尻,屈伸不利,大腿肌肉亦开始萎缩,双足履地不稳,行动蹒跚,小便频数,幸眠食尚可,大便正常,脉沉弱稍迟,舌质淡红不华,苔薄。
此属顽残痼疾,药效难料,始予温肾阳、养肝血之剂:附子15克,肉桂3克,熟地30克,萸肉20克,杞子20克,杜仲20克,菟丝子20克,当归20克,白芍20克,首乌20克,桑寄生30克。每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隔天1剂,如无不良反应,可服1个月。
再诊:1个月后,患者自云,药有小效,下肢活动稍好,观其举步较稳,上肢瘫软如故。
前药服至20天后,喉中有燥热感,夜梦多,脉舌无变化。
前方去附子、肉桂,加鹿角胶20克、龟板胶20克(服法如前)。
三诊:患者因乘飞机转火车,跋涉不便,家人因故未能陪同,两月后始再来。患者行走已稳,但不能快步,腰酸减缓,面色转好,服药30余剂,无燥热感,惟上肢感觉虽稍好,仍酸软无力,自谓恐成废人。
何氏好言劝慰,谓药已小效,坚持不懈当续有成。处一补肾填精、健脾益气复方治之。
龟板胶20克,鹿角胶20克,吉林人参15克,杞子20克,熟地25克,白术20克,黄精25克,陈皮7克,煨葛粉根20克(服法如前)。
2个月后,得患者亲笔来信,寥寥一页,说前方服40剂,上肢日有好转,现生活已能自理,问可否续服前方,或来莞再诊。
何氏复函嘱其将原方加大10倍,炼蜜为丸,长期服食,若无变化,不须长途跋涉来莞也。1992年春,患者已能骑自行车上班矣。
【病案评析】脊髓空洞症,病因未明,有谓多种因素造成者。中医虽无此病名,然似痿症,可借用其法施治。首用温肾阳、养肝血之法治之,继则去附桂之燥热,易以二胶之滋填,得腰腿稳健之小效。
然其主症乃上肢瘫痪,可知病非肝血之亏,而是脾气之虚,脾主四肢,主肌肉,脾虚不能升清,则阴精不能敷布于上。
乃去归、芍、桑寄生等无关之药,加人参、黄芪、白术大补脾气;又黄精一味,古人谓其得坤土之精,能益气力,肥健人,对此症至为合拍;再加葛根之升清阳,陈皮之运中焦,组方无成法可循,而平脉辨证,洞察其脏腑阴阳气血之偏,用药缕治,亦能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