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拈痛汤祛湿热-民间偏方

秘方偏方 adminlele 5个月前 (07-04) 86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湿热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用上红豆薏米也可清湿热,可为什么红豆薏米又不能通治湿热?这就和中医分了针灸,中药,拔罐等相似,湿热侵袭人体,也要分情况,比如这个来自金元名医张元素《医学启源》名方:当归拈痛汤,针对的就是进入血中的湿热。

湿热入血,藏血的肝当然很受伤,而肝主筋,所以筋骨关节不利是此症的明显表现。

湿热入血,还有一个特点,伤正气,正气一伤,风邪也会乘机入侵,引发人体第一站肺的抵抗,且脾喜燥不喜湿,由此伤肺伤脾,而脾主肌,肺主皮毛,导致皮肤病。

湿热还会配合地心引力,下行伤脚漆,引起脚漆生疮,痛风等。

所以清热利湿之当归拈痛汤,既能治关节病症,又能治皮肤病,还能治一些正气所伤之免疫性疾病。

当归拈痛汤祛湿热-民间偏方

是扶助正气,托邪外出,利湿清热,疏风止痛名方,以舌苔白腻微黄为辨证。

当归拈痛汤组成:

羌活、甘草、茵陈(酒炒)各15g,防风、苍术、当归身、知母(酒洗)、猪苓、泽泻各9g,升麻、白术、黄芩(炒)各3g,葛根、人参、苦参(酒浸)各6g。水煎服。

本方重用羌活、茵陈为掌舵人。

羌活辛苦温燥,善祛风,又善除肌肉关节皮间之湿,舒缓肢节疼痛、肩背酸痛,项强筋急等。是止痛名家。

当归拈痛汤祛湿热-民间偏方

茵陈清热利湿,善去肝胆火。湿热入血,清肝胆火可不是第一要务嘛,所以茵陈之用,可谓绝妙。它同时还能去脾胃热,通关节。

当归拈痛汤祛湿热-民间偏方

二味共同清肝利胆益脾,并祛湿疏风,清热止痛。

其余多味,分别从除湿、疏风、清热等方面助力。

猪苓、泽泻清内外之湿,补虚损。

猪苓,不仅除体内之湿,还能除皮肤之湿。泽泻能宣通内脏之湿,同时能够清膀胱的热,也可泻肾的虚火。由此养五脏,补虚损。二味共同利水泄浊,助舵主将身体打造得干燥舒爽。

当归拈痛汤祛湿热-民间偏方

黄芩、苦参清热燥湿,利肌肤。

黄芩能破堵塞的气机,消热毒,治肠胃,肺气不利。同时还能燥湿,将湿热从皮肤散发出去,从二便导出去。苦参是有名的清热燥湿,杀虫利尿药。内外在之湿全逃不过其搜捕,无论便血,黄疸尿闭,阴肿阴痒,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均可派苦参上阵。

防风、升麻、葛根透发邪热,解表疏风。

升麻葛根均能升举脾胃清阳之气,清热解毒,葛根同时还能祛风除湿,解肌发汗。二味合用,可透发郁于体内的邪热,治带状疱疹、单纯性疮疹等皮肤病症。防风站立成一道屏风,内外之风均防范,助升麻葛根解表除湿,清热疏风。

白术、苍术,燥湿健脾,运化水湿邪气。

苍术燥烈,更长于燥湿,能将湿气从皮肤蒸发出去。白术相对湿和,更长于健脾,善于将湿气从二便利出去。所以对于既有脾虚,湿邪又比较重时,两者合用,发汗和利尿双管齐下,增强健脾去湿的功效。

以上,升麻葛根以辛甘凉升脾胃之清阳,抑热上行,白术苍术苦甘辛温运脾燥脾健脾,多角度祛脾之湿,与清肝脾湿热的茵陈一道,让脾胃气机有升有降,形成一个循环,让湿热无驻留之所。

人参当归知母,益气养血,助上药祛邪而不伤正。

由于本方针对症状为正气不足,气血虚,且本方因祛湿而性多苦燥,易伤及气血阴津,故以人参、当归益气养血。知母清肺养胃泻肾,防止上药升发补益太过。使祛邪不伤正。

最后一味,甘草,清热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并止痛。

多味合用,外散风邪,内清湿热,表里同治。清肺健脾,清肝泻肾多管齐下,除湿不遗余力。补气养血稳固好大后方,邪正兼顾。

临床常用于治湿热邪气潜伏,久治不愈,免疫力差所致病证

1、湿热痹证或痿证久治不愈兼正气不足。

痹证,经络闭阻不通,气血不能畅行,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等酸痛麻木、伸屈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

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和神经痛等病,均属中医“痹证”范畴。

痿症,是指肢体筋脉迟缓,手足痿软无力时间长,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以下肢不能随意运动及行走者多见。

正气不足,可表现为久病不愈、大便溏稀、食量减少、神疲倦怠,同时关节红肿热痛、口干口苦明显。

2、皮肤病症,过敏性紫癜,慢性湿疹,扁平疣,带状疱疹,红斑狼疮等。

湿热之邪潜伏体内,蕴结于血中,使血液凌乱,溢于脉外,渗于肌肤,发为紫癜。

带状疱疹有个俗名叫缠腰火丹。

缠腰,说明它容易在腰腹上生长。“火”,可看出其深受湿热火毒困扰。无论肝胆脾之湿热,还是肺之风热,肾之郁热,均可引发带状疱疹。

红斑狼疮不仅属于皮肤病变,更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一系列的脏器损害表现,如肾脏,关节,皮肤损害,而当归拈痛汤对于肾脏关节皮肤病症的治理,明显适用于红斑狼疮的治疗。

以上,只是当归拈痛汤所治部分介绍,中医之博大精妙,就在于一个方子针对一种病机,可撬动多种病症。令无数人受益。

提醒:由于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据情况辨证加减,建议找专业医生指导。


所发布的保健和养生信息搜集整理于网络、书籍,未经本网站核实,仅供参考。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受众因参照该信息进行保健、养生或作其他用途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医学资源分享交流微信公众号:
喜欢 (0)
[]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