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薏苡仁化湿要生用
“薏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异名“解蠡”,又名薏苡仁”。健脾利尿,清热利湿。凡小便不利,尿频尿痛,水肿喘急,湿温初起,暑湿之气,苔腻脉滑者,都可投薏苡仁。
其可镇痛,抑制骨骼肌收缩而除痹,用治湿阻肌表经络的风湿痹痛、四肢拘挛证。其有解毒排脓抗肿瘤,抑制癌细胞作用,可治肺痈、肠痈、癌症,特别是肺癌、肠癌。
薏苡仁药性平和,用量可大,宜60~90g。用汤剂煎2次,煮食薏苡仁成粥服用,其效更佳。薏苡仁的功效以化湿为主,生用最宜,炒薏苡仁仅用于脾虚泄泻。
二、扁豆衣补气强于化湿
“白扁豆”也称蛾眉豆,产于江浙者最佳,含有氨基酸、糖类、亚油酸、维生素B、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虽然健脾化湿之力不如白术,但其补脾不腻,化湿不燥,尤其适合脾虚有湿证。白扁豆还有抗病毒、抗菌作用,且可提高细胞免疫。因含毒蛋白,经高温才能破坏,一般炒用,而且煮炒扁豆时要熟透。生用祛湿力大,且可消暑和中,治疗暑湿腹泻,但一定要入汤剂煎煮。
“扁豆衣”系白扁豆的种皮,功同扁豆,更无壅滞之弊,用5~10g,健脾补气,可以视作主药。尤宜于心脾气虚证,补而不腻不滞。医者少用扁豆衣并常以化湿为用,疏忽其补而不壅之功,在心脾气虚时投用,实为奇药,常可出奇制胜。所以说:“扁豆衣补气强于化湿”。
三、山楂消食活血又降脂
“山楂”在《新修本草》中异名为“赤瓜实”。其功效有3个:一是消食,所含的介脂酶促进脂肪类食物的消化而且增加胃中酶类的分泌,有助于消化健胃,尤其消肉类油腻的食积和小儿伤乳;二是破气散瘀,收缩子宫,适用于血滞瘀阻证,如经闭痛经、产后腹痛、恶露不尽、疝气坠痛;三是强心,降血压,降血脂,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保护缺血心肌,降低心肌耗氧量,治疗瘀血食积证的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
山楂的药效作用主要在于其所含的黄酮类和介脂酶,均怕受热,故生山楂含量最高,药效最佳。炒山楂含量降低,专用于脾虚食滞的腹泻。焦山楂和山楂碳含量最少,但有抗痢疾杆菌作用,用治菌痢和血积。
张锡纯特别重视山楂的药用价值,其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云:“山楂,味至酸微甘,性平。皮赤肉红黄,故善入血分而化瘀血之要药。能除痃癖癥瘕、女子月闭、产后瘀血作痛。其化瘀之力更蠲除肠中瘀滞;下痢脓血,且兼入气分以开气郁痰结,疗心腹疼痛。若以甘药佐之,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为和平也。”
四、陈皮类的运用
橘子皮入药以陈久者为佳,中药称“陈皮”,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以广东新会所产最佳,名为“新会皮”。其所含的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并排除肠管内的积气,为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要药。多用于胸闷痰盛、咳喘脘胀、纳差腹痛、呕哕吐泻、苔腻脉滑证。
→“橘红”系成熟果实最外层的果皮。其行气健脾之力减而温燥化痰之功增,又可镇咳,最适合咳喘痰多、黏稠难咯者。以广东化州所产最优,又名“化橘红”。
→“橘白”系成熟果实最内层的果皮。燥散之性大减,和中化湿之力为专,治疗湿阻中焦证。
→“橘叶”为橘树之叶片。归入肝经,专于疏肝解郁,散结解毒而治胁痛乳痈、乳块肿痛。
→“橘核”为橘之种。一般炒用,有理气散结、消胀止痛之功,用治疝气肿胀、睾丸作痛和回乳、消散乳痈。
→“橘络”系果皮内的筋络。其理气止痛,通络化痰,专治痰浊阻络的咳嗽不止、胸胁作痛。
→“青皮”系未成熟果皮或幼小果实。虽然其健胃作用不如陈皮,但破气散积、化滞疏肝之力明显,专治胸胁胀痛、乳痈疝气、乳块胀痛、食积不化和肝脾肿大。以醋炒为佳。
五、神曲消食和胃又理气
“神曲”由白面、杏仁、赤小豆、青蒿、苍耳、红蓼6味混合拌匀,发酵而成,故又名“六神曲”。其效有二:一是消食健胃,富含酵母菌和B族维生素,专治食积不化,消化不良,食纳不振,脘胀泻痢,尤消谷积。二是理气健脾,除痰饮逆气。正如《本草求真》所云:“神曲甘辛气温,其性六味为一,故能散气调中,温胃化痰,逐水消滞,小儿补脾,医多用此以为调治,盖取辛不甚散,甘不甚壅,温不见燥也。”神曲生用和胃消食,辛散健脾,理气散滞;炒用健脾、和胃、消食之力增强,发散作用减弱;焦神曲消食止泻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