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怎样治愈被西医称为“不死的癌症”的类风湿?-民间偏方

秘方偏方 adminlele 5个月前 (07-04) 81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中医是怎样治愈被西医称为“不死的癌症”的类风湿?-民间偏方

类风湿被西医称为“不死的癌症”,然而中医却不这么认为,特分享最近武汉知名中医张胜兵一例类风湿奇效病案。

患者女58岁,初诊日期:2021年2月16号。

主诉:右手肿胀疼痛10月,加重1月。

现病史:患者于2020年4月突发右手轻微肿胀疼痛,不能碰凉水,遇凉水则甚。于2021年春节期间加重,肿胀部位色微红,拒按,手平摊能接受,握拳受限,遇冷加重。下午至傍晚乏力,头后上部和头后两侧隐痛(劳累,休息不好会出现)。扪之手部皮肤表面发热,但自己不觉,疼处怕冷,其他地方又不怕冷。西医检查:类风湿因子81.7,血沉43。寐差,不易入睡,易醒,醒后不易入睡,入睡前自觉头部燥热。大便有便意但便后不爽,小便正常。口干不苦,纳可。

舌:舌体紫暗,尖有瘀点,苔白腻,舌下脉络严重瘀阻。

脉:左脉:整体沉滑弦涩,结代,关轻应指;右脉:弦滑涩,结代,沉取关弱

既往史:胰腺囊肿 肝血管瘤,子宫肌瘤十年余。

中医诊断:病名:痹病 (西医:类风湿)。

证型:寒湿化热(风湿热痹)。

辨证:本患者右手肿胀疼痛,握拳受限,乃痹病也。痹病是指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痹病根据病因或症状不同,可分为行(风)痹、痛(寒)痹、着(湿)痹、痛风(历节风、白虎历节)等。该患者右手不能碰凉水,遇冷加重乃是寒痹,但其右手皮肤扪之表面发热,但自己不觉,又为有热无疑。其舌苔白腻,脉有滑象,为体内有湿,综观可知应为感受风寒湿之邪,而病邪留注右手肌肉、筋骨、关节,造成经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筋脉拘急、失养,故右手肿胀疼痛,活动受限,而病变部位皮肤表面发热,而又怕冷,此乃风寒湿郁而化热,勉名为寒湿热痹。同时患者兼有脉弦涩,舌下脉络严重瘀阻,为血瘀;寐差,故当予以兼顾。

治则:祛风寒,除湿热,通利关节 活血化瘀
宁心安神。

方药:羌活胜湿汤合白虎汤加减

羌活15克、独活10克、防风10克、川芎15克、蔓荆子10克、菊花10克、白芷15克、秦艽10克、桂枝10克、薏苡仁30克、茯苓20克,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栀子10、刘寄奴15克、松节15克、姜黄15克、土茯苓30克、丹参30克、红花15克、茯神20克、远志12克、五味子15克、灵芝20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30克、甘草10克。

7剂,一日一剂,一日三次,水煎服。

患者服药一周后,手痛消失,诸症即均有好转,后又巩固服药以善后。

本病预防与善后:

痹病是因正气不足,感受外在的风寒湿热之邪而成。因此,大家在平时要注意调摄,增强体质和加强病后调摄护理。

在预防方面,要加强锻炼,增强机体御邪能力;同时要尽量创造条件,改善阴冷潮湿等不良的工作、生活环境,避免外邪入侵;如果一旦受寒、冒雨等应及时治疗,如服用姜汤、午时茶等以祛邪等措施都有助于预防痹病的发生。

病后调摄护理方面,更需做好防寒保暖等预防工作;应保护病变肢体,提防跌扑等以免受伤;适当对患处进行热熨、冷敷等,并配合针灸、推拿等进行治疗;患者对病变肢体要进行必要的功能锻炼,有助痹病康复。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有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增生性骨关节炎等。

病因病机:引起痹证的病因有内因、外因之分,内因者为饮食药物失当,跌仆损伤,老年久病,外因者为感受风寒湿邪、风湿热邪。病初病位邪在经脉、筋骨、肌肉、关节,日久也可由经络累及脏腑。痹证的基本病机为风、寒、湿、热、瘀等邪气滞留肌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病理性质为虚实相兼,病理演变过程病初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肝肾,虚实相兼,日久也可由经络累及脏腑,出现相应的脏腑病变,其中以心痹较为多见。《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诊断依据:(1)发病情况: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2)发病年龄: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3)临床症状: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辨证论治:痹证的辨证要点是一辨邪气盛衰,二辨虚实。行痹者,痹痛游走不定,为风邪盛;痛痹者,为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为寒邪盛;着痹者,关节酸痛、重着、漫肿,为湿邪盛;热痹者,为关节肿胀,肌肤焮红,灼热疼痛,为热邪盛。痰邪所致者,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瘀邪所致者为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实证者,为痹证新发,风、寒、湿、热、痰、瘀之邪明显;虚痹者为痹证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脏腑,肝肾不足。痹证的治疗原则,初痹者应祛邪通络,治疗宜祛风、散寒、胜湿、清热、祛痰、化瘀;久痹者应补肝肾、益气血。

具体证型分证论治如下:

1、风寒湿痹证

①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痛处游走,或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为风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所致,治疗宜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药选用防风汤加减:防风、麻黄、秦艽、桂枝、葛根、当归、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等。

②痛痹: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甚,得热则缓,屈伸不利,形寒怕冷,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为寒夹风湿、留滞经络、闭阻气血所致,治疗宜散寒通络、祛风除湿,方药选用乌头汤加减:川乌、麻黄、芍药、黄芪、炙甘草、蜂蜜等。

③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为湿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所致,治疗宜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药选用薏苡仁汤加减:薏苡仁、瓜蒌仁、丹皮、桃仁等。

2、风湿热痹证:关节疼痛,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皮下结节或红斑,或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为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则痛所致,治疗宜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药选用白虎加桂枝合宣痹汤加减: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桂枝、防己、杏仁、滑石、连翘、栀子、薏苡仁、半夏、蚕砂、赤小豆等。

3、痰瘀痹阻证:痹证日久,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按之较硬,或僵硬变形,形体顽麻,屈伸不利,或硬结、瘀斑,面色暗黧,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为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所致,治疗宜化痰行瘀、蠲痹通络,方药选用双合汤加减: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陈皮、半夏、茯苓、桃仁、红花、白芥子、甘草等;或桃红饮加减: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威灵仙、麝香等。

4、肝肾两虚证:痹证日久,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为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温煦所致,治疗宜补益肝肾、舒筋止痛,方药选用补血荣筋丸加减:肉苁蓉、牛膝、天麻、木瓜、鹿茸、熟地、菟丝子、五味子等;或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生地等。


所发布的保健和养生信息搜集整理于网络、书籍,未经本网站核实,仅供参考。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受众因参照该信息进行保健、养生或作其他用途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医学资源分享交流微信公众号:
喜欢 (0)
[]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