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组成:生黄芪15~60g,当归尾9~15g,赤芍9~15g,川芎6~12g,桃仁9~18g,红花3~9g,地龙6~15g,水煎服。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相传,清代嘉庆年间,清朝军机大臣卢荫溥中风后半身不遂、口角流涎、语言不利、小便失禁,经皇上派来的太医久治无效。这时,有人推荐在北京菜市口一带悬壶的王清任。
王清任应允前往探究,经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后,胸有成竹地准备纸墨,铺纸下方。这时,卢荫溥结结巴巴地问:“依你之见,以前服用的药方是否恰当?”王清任边看太医的药方边说:“当归通经活络、赤芍和川芎利血活血,红花和桃仁活血祛瘀,地龙化瘀通络,的确是剂活血通络方剂。”家人又问:“服了这些药,却没有什么效果,原因又何在呢?”王清任不慌不忙地回答:“因这方剂缺君药,方无主药何谈见效,因为人体五脏功能依赖气血运行。气为阳,血为阴,阴阳调和则人体正常无病。病者属中风之后遗症,多因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气滞血瘀所致。该方缺一味黄芪,故缺乏补阳之动力药,如果重用黄芪,气行则血行,人体方可复元。”
一习话,卢荫溥及家人听后连称高明。于是,果断遵王清任改方,加用黄芪,量重,三剂之后,症见好转。服药半个月后,便可下床移步,又通过王清任开方调理,外加功能锻炼,顽疾逐渐趋于康复。
事后,胡太医对王清任医术精深俩服得五体投地,特地登门求教:“请问你拟的方剂名称?”王清任答:“人体阳气有十成,左右各五成。凡一侧偏废,则已丧失五成之阳。本方意在补还五成之阳,故取名‘补阳还五汤’”。胡太医无言以对,甚感学识过浅,羞愧无颜。
王清任生于乾隆三十三年,曾为武痒生,纳粟得千总衔,性磊落,精歧黄术。约20岁开始行医,曾游历滦州、奉天等地,后寓北京,他的医疗技术“名噪京师”。王氏治学严谨朴实,著《医林改错》之卷,对我国的临床医学和解剖学颇有贡献,特别是他的活血逐瘀法则,多为后世医家所崇。
王清任善用黄芪,在所制的补气方中,黄芪的应用次数较多、用量亦重。补气方的配伍原则,多用活血药配伍,补阳还五汤是其代表方剂,多为后世医家所沿用,成为治疗中风后遗症之经典名方。直到今天,补阳还五汤仍为治疗中风瘫痪不可多得的有效良方,被国内外医学界予以高度评价。
方解:该方特点为重用黄芪为君,大补元气使气旺血行,周流全身;川芎、赤芍、归尾为臣,养血行血;桃仁、红花为佐,破结散瘀;地龙为使,通利经络。
黄芪量四两,而其它活血祛瘀药物大都为一钱,仅归尾、赤芍稍多,亦不过二钱,合计为八钱,其黄芪用量是其它活血药总和的五倍。本方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用于中风半身不遂等症,治验频多。
补阳还五汤药理研究
补阳还五汤据现代药理学研究具有以下药理作用:
1、扩张血管,尤其是动脉血管;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耐氧的能力;改变血液流变学的性质,降低血脂,抗动脉硬化;调节血流分布,改善心脏功能;抑制血液凝固,抗血栓形成及预防血栓再发。
2、促进出血和渗出物的吸收;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抗组织增生,促进增生性病变的转化和吸收;增强免疫代谢功能,抗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增强组织的细胞的兴奋性。
3、抗血小板聚集、降低纤维蛋白原;可促进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存活和向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分化,并与神经功能恢复呈正相关。
补阳还五汤临症辩证加减方药
中风急性期加防风;兼神志不清加菖蒲、远志;兼语言不利者加菖蒲、远志、桂枝、生蒲黄;兼有口眼歪斜者加菖蒲、生僵蚕、白附子、全蝎;兼有偏头痛者加茺蔚子、钩藤;兼有眩晕者加菊花、蔓荆子、白芷、元胡;兼口禁或唇缓涎出者加钩藤、僵蚕;兼失眠者加知母、茯神、酸枣仁;兼血压高者加珍珠母、石决明、磁石、牛膝,黄芪用量宜少;若血脂高者加山楂、大黄;兼血压偏低者黄芪宜加量,若其体温升高,可加知母、花粉凉润之品以制之;若半身不遂已久,脉虚缓无力者重用黄芪;若病日不久,邪气仍盛,正气未衰,脉弦有力者不用黄芪为宜;若瘫痪日久,曾用过桃仁、红花、归尾等活血药,效果不明显者可改用水蛭、虻虫药,以破瘀通络;若以下肢瘫痪无力为主者加补肝、肾之剂,如桑寄生、功劳叶、千年健、枸杞、川断、牛膝、地黄、山萸肉、锁阳、肉苁蓉;上肢瘫痪为主者加桂枝;右瘫痪加人参、白术,左瘫痪加熟地、杭菊;腰脊无力加枸杞子;若肌肉痿缩者加鹿角胶、阿胶、鱼鳔;如果原方剂中加上蜈蚣、全蝎、白附子则疗效更佳;呃逆,用旋覆花、代赭石、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深静脉血栓症,加乳香、没药、蒲公英、连翘、党参、牛膝等;血管性痴呆加远志、菖蒲、郁金、龟板。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
“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平衡气血,科学地调节被破坏了的身体阴阳平衡可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补阳还五汤,来重建人体的内环境,年过半百之人,在秋、春季服该方药10~15剂,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颈椎病、腰腿关节病。
补阳还五汤是被推崇的名方,临床应用甚广,主要用于缺血性中风(包括TIA)及出血性中风恢复期、脑外伤、脑炎、植物状态、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血管性痴呆、老年性痴呆、脊髓炎、脊髓血管疾病、间歇跛行、雷诺氏病、深静脉血栓症、脉管炎、多发性神经病、肿瘤术后或化疗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等,临床运用常取得满意之疗效。
【使用注意】使用本方需久服才能有效,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王氏谓:“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若中风后半身不遂属阴虚阳亢,痰阻血瘀,见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者,非本方所宜。
章次公先生评价清代名医时,提到清代医林有两个奇人,一个是高斗魁,另一个就是王清任。
王清任自幼习武,青年时曾考取武秀才,后来因为性情磊落,耿直不违,逐渐形成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愿望,改习歧黄。
自古医武同源,王清任由武入医,古代的伤科医生很多都练武,武术家大都通活血化瘀的医术。所以王清任在活血化瘀方面大有建树,如果把王清任的五逐瘀汤学会,周身上下内外断无难治的瘀血。
中风,自古以来,王清任认为呢就是元气亏损,气血瘀滞。这位清朝医林怪杰用毕生经验总结出四个字:补阳还五。补阳还五汤是王清任的传世名方,以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一个常用方。
补阳还五汤,从名称来讲,补阳还五是一种比喻,如果把人体的阳气比做全部是十分,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百分之百,凡一侧偏废,在王清任认为是半身无气,半身无气不能推动经络气血运行,造成半身偏瘫。人健康时有十成阳气,所以通过这个方子,益气活血,把身体十成阳气中失掉的五成补回来。
半身的元气是还五,还那个丢失的百分之五十的意思。这是一种比喻。从名字说明,中风是阳气不足。这里主要指气虚。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是这样说的:“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夫元气藏于气管之内,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若十分元气,亏五成剩五成,每半身只剩二成半,此时虽未病半身不遂,已有气亏之症,因不痛不痒,人自不觉。若元气一亏,经络自然空虚,有空虚之隙,难免其气向一边归并,如右半身二成半,归并于左,则右半身无气;左半身二成半,归并于右,则左半身无气,无气则不能动,不能动,名曰半身不遂,不遂者,不遂人所用也……”
人身之阳气,虚累的人能剩下七成八成,声音就不嘹亮了,如果再弱呢,剩下六成的时候,就老容易打困,看到凳子想坐,看到床想卧。如果剩下五成,立马手麻半边身体用不了,身体的能量啊,只够一半用,所以干脆把一半归并到另一半,免得两边都用不上,就是这么个意思。
补阳还五汤:黄芪(生)120g,当归尾6g,赤芍5g,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各3g。
补阳还五汤是中药队伍中赫赫有名的战将,领军者为黄芪,它率领归尾、地龙、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六员大将组成了一支目标一致的攻坚队伍。
黄芪一般用生黄芪,量大。它补气,通过益气来通络,来活血,体现出气能行血,就是说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重用黄芪补气,自是气壮血行了。黄芪还有固摄作用,固摄经络之气。中风之后,经气大虚,不但需要补气,还要固摄经络之气。为君,利用它大剂量;生用,有固摄特点。
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祛瘀,这些在血府逐瘀汤里都有,也就是说王清任最喜欢用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它们是四大金刚,加上归尾、地龙更有通经疏络之效。
地龙通经活络,善于奔走,将黄芪之气周行全身,将赤芍川芎等活血祛淤之效带至需要之处。
当归,古人称“十方九归”,可见当归这味药确实不简单,许多传统中药方剂中都离不开当归。药王孙思邈称当归为“血中圣药”,明代医家李中梓说:“能令诸血各归其所,故名当归。”但是我们在用的时候要注意区分当归身和当归尾。补血养血用当归身,活血破血用当归尾!同样的药,不同的部位,就有不同的功效,似乎有些令人费解。但我们一想,还是可以想得通的。比如,当归身,它是守的,而当归根须却是向下生在泥土里,不断往泥土深层次游走,把土里营养物质吸收过来。这样一静一动,当归身守而静,故能补血、养血,当归须走而动,故能活血、破血。守静下来就是补,走动起来就是活。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个植物它是什幺样的形态、长在什么地方,就大概知道这药是什么用途。
方中黄芪用量独重,但开始可先用小量(一般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原方活血祛瘀药用量较轻,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
这个方子,需久服才有效。因为毕竟活血通络药量小。黄芪益气活血通络能够振衰起废,它是一个缓治过程。而中风到后遗症阶段,要恢复是比较缓慢的。王清任自己要求,他提出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一般隔几天当中,吃上个一两付,原话是:“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