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巅顶汗出
刘某,男,43岁,农民,1988年9月5日初诊。自1986年秋季始,患者头顶部约鸡蛋大一片呈发作性汗出,有时巅顶部大汗如珠,而其他部位却微汗皆无。
近半年来病情日渐加重,每日汗出3~4次甚至10余次,每次持续5、6分钟至半小时。汗出前先感心中炽热,继则烦热上冲而汗出。汗出较少时仅有微汗,多时则大汗淋漓沿面颊流淌。曾多处奔波求治,服西药、封闭、外搽、输液等,均未见效。
后转请中医以补气固表、养阴益气、止汗敛汗、调和营卫等方药,治疗近1年,先后服中药百余剂,汗出却有增无减,乃求治于余。
余详审病史。患者素有易怒之性,怒则心悸,肢颤。诊见舌稍红、苔薄白,脉弦细,综观脉症及所用药物的疗效,反复斟酌:巅顶者,肝经之所主也。肝气素盛之体,舌红,心烦热,乃肝郁化热所致,治宜舒肝养阴、解郁泻火。姑拟滋水清肝饮加减。
处方:生地30g,炒枣仁、白芍各15g,柴胡、当归、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山栀子各10g,淮山药12g,薄荷3g。
复诊:服药3剂,汗出减少,效不更方,继服12剂,病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自汗一症,临床常见,但巅顶局部阵发性自汗则少见。中医则多从卫阳不固、营卫不和等论治。益气固表、止汗敛汗、调营和卫当属正治,但不尽然。
本例即属阴虚肝郁之自汗。盖汗为心液而开阖在卫,若肝失条达,气郁不畅,岂有营卫调和、开阖有度之理。是故前医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止汗敛汗,仍汗出不止;最后以滋水清肝饮滋阴泻火、疏肝解郁,虽未用止汗敛汗之品,而汗出自止。
2、面部一侧汗出
张某,女,41岁,工人,1990年7月13日初诊。数年来,左侧面部常阵阵汗出,每逢夏季尤甚。有时仅微汗,有时如珠如滴。汗出时除左侧面部外,他处均无汗。经数间医院检査未能确诊。久服西药无效,遂求治于中医。
询病史除月经不调外,既往健康无病。舌胖嫩稍暗无瘀斑、苔薄白,脉细弦。曾予玉屏风散、牡蛎散、补中益气汤、桂枝汤等加减共进40余剂,汗出依旧。反复思索中忽悟“怪病多瘀”之说,姑拟血府逐瘀汤治之。
处方:桃仁12g,当归、生地、红花、赤芍、川牛膝各10g,枳壳、柴胡、川芎各6g,桔梗、甘草各5g。
复诊:2剂后,汗出大减,原方继服6剂,汗止病愈,至今3年未见复发。
按:中医学的瘀血证范畴甚广,临床表现不一。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中说:“醒后出汗,名曰自汗,因出汗醒,名曰盗汗,盗散人之气血。此是千古不易之定论。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瘀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一两剂而汗止”。本例虽无瘀血之一般见症,但根据其病程长、病状怪和常法治疗无效,乃考虑瘀血所致,试投血府逐瘀汤,竟获良效。
文章选摘自《新中医》199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