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湿热方-民间偏方

秘方偏方 adminlele 5个月前 (07-04) 88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心肝宝贝之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使脏腑经络之气运行通畅。

肝有个小弟叫胆,胆汁为肝之余气所化,其分泌和排泄受肝疏泄功能的影响。若肝气郁结化火,胆汁不能正常分泌与排泄,可致淤滞。

胆汁瘀滞,不仅反过来伤肝,还可伤脾等。这是由于食物的消化吸收除脾胃运化外,还要借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

反过来说,若脾虚水湿内生,日久化热,或长期过食甘肥厚味生湿助热,也会影响肝胆功能,导致肝胆湿热。

龙胆泻肝汤,出自宋代官修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泻肝胆实火,清肝经湿热,治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阴肿阴痛,湿热带下等。观舌,舌红苔黄。比如:

1、耳鸣耳聋,头晕

胆经有条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最后再走到外眼角的太阳穴。当肝胆湿热时就会沿着经络侵犯到双耳,从而引起耳鸣。而这个行走路线也是头部区域,所以肝胆里面有大量的湿热集聚时,湿热之邪也会上蒸到头部,影响头部正常供应,从而引起头晕。

2、胁痛

由于肝胆脾均位于肋下,所以肝胆湿热,常引起肋下疼痛。

3、口苦

口苦有一个名字是“胆痹”,其原因主要就是肝热和胆热,而以胆热为主要病机。胆汁是苦的,热又往上走,走到口腔,就会表现为口苦症状。

治湿热方-民间偏方

龙胆泻肝汤组成:龙胆草(酒炒)9克,黄芩(炒)9克,栀子(酒炒)6克,泽泻6克,木通6克,车前子3克,当归(酒洗)1.5克,柴胡6克,甘草1.5克,生地黄(酒炒)6克。

水煎服。本方中成药名龙胆泻肝丸,每服6~9克,一日两次,温开水送服。

方中龙胆草,一个“胆”字,道尽了它与肝胆注定的宿命。其性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滋肝血、益胆汁、降肝胆之热,使肝火不上炎。但凡因肝胆有热而致目疾、吐血、鼻血、二便下血、眩晕等等,均可用其清热燥湿。

黄芩活跃于肺胃肾经,不仅燥湿,还泻火解毒,尤善清肺火;栀子表里双解,既能清气中的热,又能清血中的热,加之能利湿,是治黄疸的佳药。配黄芩,能清肺火。二味共助龙胆草清热燥湿,并因肺主皮毛,可使湿热从肌表而解。

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

泽泻性味甘寒,甘能补阴,寒能清热,活跃于肾膀胱经,可利水渗湿,泄下焦湿热与肾中浊气;木通为木通科木通,是安全的木通,性味苦寒,入心与小肠经,上清心经之火,下导小肠之热;车前子甘寒,是有名的利尿通淋药。与木通配,可泻小肠、膀胱之湿。三味引热下行,令湿热从小便解。与黄芩桅子配,可谓让邪气各有出路。

生地甘寒,凉血养肝;当归甘温,养血益阴和肝。二味相配,益肝养血。肝胆湿热可造成肝之藏血功效不佳,脾之虚弱无力,生地当归弥补了这一亏空,且生地还有益肾之效,与上述清热干将相配,泻中有补,可防止因肝胆火盛而耗伤阴液,以使去邪而不伤正。

同时,方中大量苦寒药清肝,恐抑制肝的生发之气,故又用柴胡疏肝升阳,畅肝经之气,引众药归肝经。柴胡同时能和胃,加上甘草护中,不仅防伤胃,还有健脾之效。

柴胡与龙胆草也是佳配。龙胆草苦寒沉降,泻肝胆实火。柴胡升发疏泄,疏畅肝胆之气。相当于一升一散,泻火清阳,令郁滞均散。

本方曾被探讨安全性问题,本方木通用木通科木通便无毒性。另外,壮火食气,肝胆实火,亢盛的阳热会对正气造成损耗。本方以寒凉清热,改变阳热亢盛的局面,让体内环境达到平稳,是对正气的维护。

正气充足,邪不可扰。由此泻中有补,郁滞均散。胁痛,头痛,目赤口苦,耳聋耳肿,以及肝经湿热下注之阳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带下这些邪气的产物,只能快速离开。

现代龙胆泻肝汤适应面很宽,是一张充分体现异病同治的一张常用方。如用于高血压病、急性结膜炎、急性中耳炎、鼻前庭及外耳道疖肿属于肝胆实火者。亦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急性胆囊炎、尿路感染、急性前列腺炎、外生殖器炎症、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属于肝胆湿热者。

比如外生殖器炎证,当外阴发生炎症时,无论什么原因引起,患者都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外阴红肿、灼热疼痛等湿热表现出来的症候。《疡科心得集》谓“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这正说明生殖器居人身下属,肝经络布其上,湿热内蕴常易循经下注致病。可用龙胆泻肝汤治疗。

带状疱疹,生长的部位不同,表现不同,治疗方也不同。《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缠腰火丹记载: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干的颜色红赤,形如云彩,上起如粟米般的红斑,作痒发热,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

外耳道疖肿,多发于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分为风热邪毒型,与肝胆湿热型。

肝胆湿热型表现为耳道局限红肿,高突如半球状,顶部可见黄色脓点,周围肌肤红赤,破后有少许脓血流出。若是耳疮则漫肿红赤严重,兼见黄色渗液。

另外,本方亦可视情况加入适量黄芪调和寒热,并提升正气。

提醒: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据情况加减,建议找专业医生指导。


所发布的保健和养生信息搜集整理于网络、书籍,未经本网站核实,仅供参考。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受众因参照该信息进行保健、养生或作其他用途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医学资源分享交流微信公众号:
喜欢 (0)
[]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