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山西中医学校伤寒、内科教研组温碧泉先生,是我60年代中医函授老师,也是我走上中医之路的第一位启蒙导师。温老是山西介休人,生平不详。我与温老仅三面之缘,聆听伤寒阳明、少阴篇讲解2次,奔豚汤学术讲座1次。
温老一生专攻仲景之学,对《伤寒》、《金匮》造诣很深,见解独到,能发前人所未发。擅长以经方治疗多种疑难痼疾。奔豚汤一方,便是他一生学术经验的心血结晶。
温老慈祥和霭,平易近人,不修边幅,讲授高深的中医学理,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谆谆善诱,启迪学生悟性。每一节课,他都能讲透一个专题的方方面面,把他一生宝贵的学术观点和经验倾囊相授。他鼓励学生立大志,下苦功,多实践,勤反思,有所领悟,有所创新,勇攀医学高峰,振兴中医,为国争光。
温老一生,呕心沥血,默默埋头于临床教学,桃李满天下。为人民治病不怕山高路远,不避风雨寒暑,无欲无求,不务虚名,令我感佩。他继承仲景心法,创立新方,济世活人,造福人类,功不可没。呜呼!哲人已逝,我学习温老愧无所成,谨以此文纪念温老对我的教诲之德。
本方由附子、肉桂、红参、沉香、砂仁、山药、茯苓、泽泻、牛膝、炙草组成,是山西省中医学校温碧泉老师遗方,与《金匮》奔豚汤名同方异。
本方由人参四逆汤去干姜,桂附理中汤去白术,桂附八味丸去熟地、丹皮、萸肉,加沉香、砂仁、牛膝而成,是一首纯阳益火,救困扶危妙方。温热灵动,彻上彻下,通行十二经表里内外。功能温养先天命门真火,救元阳之衰亡,固元气之厥脱。补火生土,化湿醒脾,补土制水,而消水肿。纳气平喘,安养冲脉;引火归原,制伏奔豚。消五脏寒积,逐六腑冷凝,除骨脉寒痹,破沉寒痼冷,散寒行气治诸痛。于大队辛热燥药之中,重用一味山药之性润,健脾和胃益肺,补肾强精益阴之品为佐,滋阴配阳,共奏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之效。
原方无剂量,笔者(李可)经验:
君药附子,轻症温养10克,大病阳衰15~30克,危重急症,斩关夺门,破阴救阳100~200克。
山药30克;红参平剂10克,急救暴脱30克。
加山萸肉90~120克。
炙甘草平剂为附子的两倍,当附子破格重用时,保持60克。
肉桂平剂10克,火不归原用小量(3克去粗皮研粉,小米蒸烂为丸,药前先吞)。
沉香、砂仁用小量3~5克,余药随证酌定。
煎服法:
小剂,加冷水1500毫升,文火煮取600毫升,3次分服。
大剂,加冷水2500毫升,文火煮取750毫升,日3夜1服。
上有假热,热药冷服,偷渡上焦。
原方主治:肝脾肾三阴寒证;奔豚气;寒霍乱,脘腹绞痛;气上冲逆,上吐下泻,四肢厥逆,甚则痛厥;寒疝;水肿鼓胀等症。
本方运用要点,以“厥气上攻”为主症,即方名“奔豚”之取意。“奔豚”为一种发作性疾病,属冲脉病变。冲为血海,其脉起于小腹,循腹上行,会于咽喉。隶属肝肾,又隶属阳明。当肾阳虚袁,肝寒凝滞,寒饮内停,冲脉即不安于位,挟饮邪上逆奔冲,便成本证。
当发作时,患者自觉一股冷气从少腹直冲胸咽,使其喘呼闷塞,危困欲死而痛苦万分。其证时发时止,发则欲死,止则冲气渐平,平复如常,与《金匮》描述一致。
方中肉桂、沉香直入肝肾,破沉寒痼冷,温中降逆,为治奔豚之专药,故投治辄效。余运用本方34年,临证加减变通,扩大应用范围,用治一切沉寒痼冷顽症、临床罕见奇症,皆能应手取效。尤对危急重症,有起死回生之功。
李可大师看过这么一个病人,是太原的一个女孩,叫曾搏,23岁,是太原市中医养生堂职工。10岁那年,父母双职工,无从照料,上班时锁在家里,冰箱里准备了食物、饮料,孩子渴了就喝可乐、健力宝,一个月喝了30箱,体重增加了8公斤,原来一个瘦弱的小女孩,后来变成了一个小胖墩,体重达98公斤。今年8月找我看病,月经也不正常,畏风冷特甚,我断为三阴阳虚,寒湿凝阻。唐代王冰注释《内经》时讲“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遂开了我书中的“温氏奔豚汤”,温氏就是我读函授时的老师温碧泉先生。
方子呢,是这样的:附子45克,油桂10克(后5分),上沉香10克(后5分),砂仁10克(后5分),生山药60克,茯苓45克,泽泻30克,怀牛膝30克,生晒参30克(捣碎入煎),灵脂30克,车前子30克(包),炙甘草30克,生姜45克,大枣25枚。
上药因痛经、巅顶痛加入厥阴主药吴茱萸45克,方中附子逐日叠加10克,加至200克为度,服药30剂后修养半月,至10月22日,共减重22公斤,全部衣裤都不能穿了。灰暗面色转为红润,人也变得轻灵活泼痛经也好了。
此案足以证明,一切肥胖皆寒湿瘀浊堆积三阴,阳光一照,阴霾尽消!此方稍事加减,可通治一切肥胖之并发症,为高血压(清阳不升,浊阴窃踞阳位)、高血脂、糖尿病(从三阴论治,三阴又统于太阴,而太阴之根在少阴)及冠心病心衰等等一系列现代医学难题提了解决之道。
长期腹痛
王宗庆,男,63岁,2010年11月26日初诊。
主诉:脐腹疼痛6年。患者每天无定时发作中腹、肚脐周围隐痛,每次数小时,疼时腹内有股气上冲胸或在脐旁周围转动,手按压减轻,疼痛缓解,尤在遇冷或冬季加重。经医院多次检查未见异常,按神经官能病治疗未见效果。
刻诊:体胖、精神不振、面色萎黄,上腹胀满,自觉腹内有一物在转动,压痛,口苦咽干目眩,大便不畅,食纳欠佳,喜热饮,脉沉无力,舌体胖大苔滑腻。高血压病8年,脑腔梗3年。
辨证:奔豚证,少阳少阴并病。治宜平肝降逆,温阳补肾。
处方:柴胡20克,桂枝15克,炒白芍30克,炙甘草15克,附片15克,干姜15克,人参10克,肉桂10克,沉香10克,山药30克,茯苓20克,砂仁15克,泽泻15克,牛膝30克,荔枝核15克。10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口苦、咽干、腹内上冲感减轻,继上方加生龙牡、磁石各20克,莱菔子30克,谷麦芽各30克。10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脐脘疼痛消失,大便通畅,食纳增进,上方调理1个月。观察1年未见复发,原高血压、头昏已减轻,血压正常。
按:奔豚病在《金匮要略》中有:“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内经·骨空论》指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难经》五十五难又说:“积者阴气也,其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始终。”患者肾阳亏损,肾气不足,肝郁脾虚,浮火上冲,扰动冲脉,腹脐作痛。故用温氏奔豚汤加味,祛阴寒而扶阳气,温肾补脾,镇潜冲脉,引火归源,疏肝理气,健脾和中,病愈自安。
腹背发热
雷某,女,57岁,2011年6月24日初诊。
主诉:上腹及右背发热3年。患者每天早晚右上腹及背腰部发热,如火烧样不适,有时串疼。胃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十二指肠球炎。服奥美拉唑、洛赛克等药后症状未减轻,又以中药清热解毒、清热利湿、和胃降逆等法治疗未见效果。
刻诊:上腹部不适,伴疼痛,胀满,口渴,喜热饮,有一片热气在右上腹、背部绕动发热难受,手足心发热,腰困痛如折,尿频、遗尿,大便稀溏,全身畏寒,头昏乏力,心悸气短。脉象沉细,舌淡苔白腻滑润。
辨证:肝脾肾三阴寒证,阴火上浮。治宜补火生土,安养冲脉。
处方:附片60克(先煎),干姜30克,炙甘草30克,红参20克,山茱萸60克,生龙牡各30克,磁石30克,沉香12克,砂仁15克,山药40克,茯苓15克,土白术15克,泽泻12克,肉桂5克(冲服)。10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肢冷背冷畏寒好转,食纳增进,右上腹背部发热好转。继上方加鹅管石20克,山茱萸30克,黄精20克,补骨脂20克。20剂。
三诊:上腹发热减轻,范围缩小。腰困痛好转,仍感气短乏力,上方加炙黄芪30克,升麻10克,柴胡20克。20剂,诸症消失病愈。
按: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反酸烧心多在剑突下胃脘部或中脘发作,用上述中西药治疗有一定效果,但该患者背腰部发热,不伴反酸烧心,说明主要病机不在反流。腰背是督脉循引路线,督脉不升,任脉不降,少阴阳虚,背寒肢冷,肝寒郁中,冲脉上逆,阴火上浮,故用温氏奔豚汤,温经通阳,补火生土,健脾化湿,纳气制冲,引火归源而愈。
兹选录验案数则如下:
一、风心病垂危
灵石仁义村郝永昌,50岁。1978年6月,其奶母之女李某邀诊。患风心病12年,近2年出现全身肿胀,腹大如鼓,脐凸胸平,下肢烂肿如泥。山医一院诊为“风心病心衰,心功Ⅲ级,心房纤颤”。心悸气喘,畏寒特甚,盛夏犹穿棉袄。已卧床3月余。端坐呼吸,面色青惨,唇指青紫。口鼻气冷,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六脉似有似无,或如雀啄,至数模糊。唯下三部之太溪脉尚微弱可辨。舌紫胖水滑,齿痕多。腹诊脐下筑动应衣,时觉有冷气从关元穴处由腹正中线向上攻冲奔迫,冲至咽喉,入即昏厥。家属已备棺木、寿衣。神识昏蒙,似睡非睡,少阴亡阳诸症悉见,唯太溪根脉尚微弱可辨,是为一线生机。勉拟一方,破阴救阳固脱,得效请服10剂。附子100克,生山药60克,油桂3克(冲),沉香3克(磨汁对入),砂仁5克,云苓、泽泻各30克,红参20克(另对汁),煅紫石英、生龙牡、肾四味各30克,山萸肉90克,炙草60克,怀牛膝10克,鲜生姜10片,大枣10枚,核桃4枚(打)。加冷水2500毫升,文火煮取750毫升,日三夜一服。患者服药3剂后,奔豚气未发,10余年之心悸亦止,请西医听诊,纤颤消失。服至7剂时小便增多,日夜可达2干毫升。食纳增,喘定,可平卧。全身落屑如脱一层壳,可到户外散步。服完10剂,水肿全消,精神健旺,秋收大忙时节,给生产队照场。
二、肺心病奇症
县农机公司离休干部赵翰卿,64岁,1985年1月18日初诊。患者从1972年患慢支,1977年发展为阻塞性肺气肿,1982年冬,进一步恶化,内科诊为肺心病代偿期,已达3年。刻诊,冬至节当日因感冒突然发病。其症,每日寅时先觉脐下筑筑跃动,随即有冷气频频从关元穴处上攻至剑突部,即全身抖动,心悸,恐惧,自汗,暴喘。约1小时许渐止。每日如此,反复发作已20多天。患者面色灰暗,如有薄薄一层雾气笼罩,殊为罕见,恐非吉兆。唇指青紫,颈脉动甚,咳喘频频,痰如拽锯,痰稀而味咸。腰围如折,畏寒,入冬以来足不出户。食纳尚可,便干结,三五日一行,小便余沥不尽。四末冷,双膝尤冷。舌胖润紫暗,脉弦迟,60次/分,腹诊,脐下跃动逼指,具势直达下脘。脉证合参,本病内科诊为肺心病急性感染,血象:白细胞19500,中性90,似属外感无疑。然细揣证情,绝非外感小恙可比。考咳喘一症,初病在肺,久必及肾。患者年高,肾气本衰。加之久病耗伤,重伤肾气。肾在变动为“栗”,今病而颤抖,正是“栗”义。肾为先天之本,诸气之根,元阴元阳之所居,又为封藏之本。今肾之阴阳两虚,其封藏、纳气、固守之能大衰。又适逢冬至一阳来复,扰动肾宫,致元气不能下守,时时上奔欲脱。自汗者,非卫气之虚,乃肾不主闭藏也;暴喘者,非痰实气壅,乃肾不纳气也;寅时发病者,寅时属肺,乃十二经循行之始,经气之行,全赖肾气之充,今肾气衰,经气起步难。待卯时日出,阳气旺而病暂止,亦阴阳盛衰之变;心中恐惧者,肾在志为恐也;脐筑、厥气上攻者,肾元失固,且挟冲脉之上奔也;稀痰上涌而味咸者,肾液上乘也;腰困如折者,肾将惫也;且肾主二阴,阴亏失濡则大便难,阳衰失统则小便多;至若四末冷,亦火之衰,阳气难达四末也。种种见证,无一不属于肾虚欲脱。若误用清肺、宣肺,必有暴脱之变。救治之法,全在一个“固”字。
拟温氏奔豚汤:小剂,熟地90克,肾四味、山萸肉、煅紫石英、生龙牡、活磁石,阴阳并补,引火归原,纳气归肾、于发作前1小时服。(小编:这里的小剂是很奥秘的解说,小剂量饮服(浓缩),上面引火汤固脱,中病即减熟地之量) 1月25日二诊,前法幸中,服药3剂,诸症悉除,脉沉弦72次/分,危象已退,熟地减至30克,续服3剂。1月29日二诊,患者喜不自胜,云:3年来唯今冬幸未住院。予培元固本散(人参、虫草、胎盘、蛤蚧、茸片、三七、琥珀)治本。
三、缩阳症
灵石煤矿井下工人靳志雄,21岁。1984年11月1日22时许,忽觉脚背麻如电击,有一股冷气从双小腿内侧中线直冲至阴茎根部,随即全身寒战,嘎齿有声。头汗喘促,阴茎阵阵收缩入腹,恐惧异常,于2日晨急诊入院。内科用镇静剂不能控制,邀余会诊。四诊未毕,突然发作。仓促之间,急令患者卧床解衣,即以笔者手中之纸烟头,对准关元穴着肤火灼,约2秒钟,立解其危。见证为阴寒直中厥阴,肝主筋,其脉过阴器,寒主收引,故阴茎收缩入腹。以温氏奔豚汤用附子30克,加吴茱萸(开水冲洗7次)15克,山萸肉、生龙牡各30克,鲜生姜10大片,大枣20枚,逐在里之阴寒,温肝肾而固元气,3剂后病愈出院。
按:吴茱萸辛苦温,燥烈有小毒,入肝、胃经。治巅顶头痛,肝寒疝痛、痛经,眩晕,胃寒呕吐吞酸,噎嗝反胃,外敷涌泉引火归原治口疮,敷脐治小儿泄泻,其功不可尽述。唯各家皆用1.5克~6克,药难胜病,故其效不著。《伤寒论》吴茱萸汤用量一升,汉制一升,约合今制50克,方下注一“洗”字,是仲景用法奥妙所在。即以沸水冲洗7遍而后入煎,可免入口辛辣及服后“瞑眩”之弊。余凡遇小儿、老人、羸弱病人则先煎沸2~3分钟,换水重煎,则更稳妥。其用量10克以下无效,15克显效,30克攻无不克。(小编:切记!切记!)方中鲜生姜、大枣按《伤寒论》比例定量。伤寒方用药精纯,虽姜、枣亦寓有深意,并非点缀。
四、缩阴症合并鸡爪风
男子缩阳症,临床并不少见。女子缩阴症,却临床罕见。1978年夏,余在县陶瓷厂任职时,遇到1例,患者段桂莲,37岁,1l时突然抽搐昏迷。赶至其家时,见患者被家人揽腰紧抱,大汗淋漓,神情恐怖,面色青灰。西医按癔病给镇静无效。病因为生气之后,突然觉两乳头强烈内缩,阴道阵阵抽搐不止,旋即昏厥不省人事。醒后只觉头晕,不时呕涎沫,天旋地转,如乘船坐车心动神摇,荡漾不止,睁眼则视一为二,手指挛缩如鸡爪,腿肚转筋不止。四肢厥冷,口鼻气冷,唇舌青紫,脉象迟细60次/分。四诊未毕,突然再次发病。乃急灸双乳根穴,小艾柱(麦粒大)着肤灸关元穴,强针人中、内关(双)而解。追询病史,知患者在7年前产后,有鸡爪风发作史,经补钙不能控制。素体瘦弱,畏寒,虽盛夏亦喜厚衣,瓜果生冷从不沾唇,脏气虚寒可知。寒主收引,故见厥、少二经中寒见证。以其肝肾阴寒之气上逆,故见呕涎沫而巅眩;寒饮凌心,故悸动不宁;暴怒而厥气上攻,故昏不知人;肾主二阴,肝之经脉络阴器,过乳头,故挛缩;精气散乱,故视一为二。
拟温氏奔豚汤中剂,加山萸肉补肝肾而固脱,紫石英、生龙牡、活磁石安镇冲逆,固护元气,二虫止痉,吴茱萸散肝寒,嘱服3剂。药进1剂,手脚回温,抽搐止,3剂后诸症均愈。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木瓜15克,黑木耳30克(小编:痹症中常常加入),鸡蛋壳粉3克(冲),益气养血,柔肝缓急,连进6剂,其鸡爪风症亦得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