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又称血脂异常,是血液脂质代谢异常的简称,主要是指血中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过高,以及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过低。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引起,产生冠心病和周围血管病,以及脂质在真皮内沉积形成黄色瘤等。老师曾在北京会诊一位胸闷兼有高脂血症的患者,诊治3次,服药21剂,疗效显著。
马某,男,56岁。2010年3月3日初诊。患者近2个月来胸闷明显,时发心悸。服用中草药及“丹参滴丸”等药物治疗,效果不显。
诊见:胸闷时轻时重,时发心悸,伴见纳食尚可,食后腹胀,胁下满闷,矢气较频,大便每日3行,食冷物后则易泻下,不喜饮水,手足心热,周身酸疼,双下肢浮肿,睡眠欠佳。身体偏胖,舌暗淡紫,舌苔白腻,脉沉细。既往有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史。
3天前复查血脂:甘油三酯6.3mmol/L,胆固醇2.1mmol/L。
辨证为食积郁滞,痰浊痹阻,升降失司。治以消食开郁,化痰宽胸为法,方以保和丸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处方:焦山楂24克,炒神曲9克,茯苓15克,陈皮9克,清半夏9克,连翘12克,炒莱菔子12克,瓜蒌皮15克,薤白12克,枳实9克,竹茹9克。7剂,水煎服。
2010年3月10日二诊:胸闷、腹胀减轻,近几日未发作心悸。舌、脉同前。
上方加苍术9克。7剂,水煎服。
2010年3月17日三诊:患者自诉身体从未有现在这样舒服,周身觉筋骨肌肉伸展舒畅,胸闷、心悸、腹胀、胁下满闷已无,纳食好,大便日一行,睡眠好,双下肢已无浮肿。3月15日查血生化系列,血脂恢复正常。今日又复查一次,甘油三酯4.9mmol/L,胆固醇1.6mmol/L。舌质淡暗,苔腻减轻,脉沉细。
痰浊渐去,升降渐复,治需运脾兼清余邪。
处方:生白术30克,生薏苡仁30克,泽兰12克,佩兰12克,全瓜蒌30克。7剂,水煎服。嘱清淡饮食,戒烟限酒,适当锻炼,生活规律。
3个月后电话随访,无明显不适,血脂正常。
按:本案患者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病史,近2月又见胸闷、心悸,尽管西医未明确诊断“冠心病”,但从理论推导,此胸闷、心悸当为冠心病之先兆。前医治疗也着眼于“心血管病”,但主要以活血化瘀,或益气活血治疗,收效平平。
老师临诊,非常重视西医诊断,曾教导我们说:“作为一名现代中医,不懂西医是不容易适应临床的。面对一名患者,西医诊断这一关必须过,这有助于我们判断预后、判定疗程。临床是不允许我们把‘胃癌’当做‘胃痛’来治疗的,也不允许我们把‘宫颈癌’当做‘带下病’来治疗。”
但同时又告诫我们:“当我们辨证论治开中药处方时,脑子里千万不要想西医,只以地道的中医理论去指导辨证处方。”
老师临证,不主张中西医结合,主张中、西医分开,分别单用而不要混用。正如本案,并没有因“高脂血症”而加用“降血脂中药”,也没有考虑到有“冠心病”可能而加用活血化瘀药,而是严格而简单地按照中医理论辨证论治,辨为食积即消食,辨为痰阻即化痰。
案中处方、用药并无出奇之处,只是在辨证时能辨出食积,用方时想到用保和丸,值得我们学习、体会。毕竟,患者为成人而非小儿,病程较长而非暴病,脉象沉细而非沉滑,病属“循环系统病”而非“消化系统病”等,有足够干扰因素让我们无法辨出食积,无法想到用保和丸。
但当我们读本案时,又觉得辨为食积、选用保和丸却是合情合理,并非难事。当问及为何食积脉不见沉滑而见沉细,回答是:单纯食积可见沉滑,合并湿邪、正虚等多不见典型脉象。
提示:本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随意试药。
本文摘自《当代名家论经方用经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