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跟大家聊一种体质,这种体质在当今社会来讲非常多见,就是气虚体质。
我们一般讲气虚,主要是脾气虚,那么,脾气虚了怎么办?
这呀,还得从金代名医李东垣的《脾胃论》里找答案。
李东垣作为脾胃学派的创始人,非常擅长治疗脾胃疾病,在他所著的《脾胃论》一书中就记载了这样一张方子,叫补中益气汤。大家看,脾胃在五脏六腑里头,是处在中间的位置,所以他通过补中益气四个字来告诉世人:我的这张方子呀是补脾胃之气的。
补中益气汤:黄芪18克,人参6克,白术9克,升麻6克,柴胡6克,陈皮6克,当归3克,炙甘草9克,水煎服。
现在也有中成药补中益气丸。
黄芪,大家的老朋友了,喜欢养生的朋友都知道,黄芪可以补气,脾肺气虚的人最适合用黄芪。
人参也是补气的,而且有点儿厉害,从古人对它的描述中就可以看出来,古人用了四个字来形容它:大补元气。大到什么程度呢?元气欲脱用它都可以。
白术一边补气一边燥湿,再加上炙甘草的帮助,补气健脾的作用更上一层楼。
陈皮理气,我们体内的经脉管道就像一个城市的交通网,错综复杂,但不管怎么复杂,大家都有条不紊,因为有交通警察。陈皮就扮演着交通警察的角色,让补进去的气不乱,气一乱就要出问题,胸胀啊腹胀啊接踵而来。既然要补,就要补得顺理成章,补得理所当然。所以陈皮这味药虽然不是补气的,但是很关键。
气虚的严重了还会导致气陷,现代医学所说的胃下垂,子宫下垂,在中医看来都是因为气虚气陷。气陷了怎么办?是不是需要一股力量给它提起来,这股力量就来自升麻和柴胡,它们两个的药性是往上走的。
当归补血,气血不分家嘛。一说补气,大家就会想到黄芪,一说补血,又会想到当归,当归和黄芪各自占了半臂江山。
如何判断是不是气虚体质呢?大家可以在心里头问自己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是不是经常有乏力感,不爱动弹,不爱社交?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窝在沙发里,哪怕只是下楼走一圈都会有一种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刚一进电梯,立马找个角落靠上去。
第二,饭量是不是越来越小?看到好吃的食物没有胃口,没有想吃的欲望。
第三,大便有没有很稀薄,大便不成形?有时候还会出现完谷不化的现象,所谓完谷不化就是说吃下去的食物虽然经过了消化系统,但是又好像没有消化一样。
第四,是不是会比较怕冷,衣服总比别人穿得多?稍不注意可能就感冒了,而且是经常性感冒。
第五,讲话声音是不是特别小?会让人误以为是胆小怯场,其实不是的。又或者懒言懒语,气少了自然也就不爱讲话了。
第六,有没有特别爱出汗?当然,有两种情况要排除在外,一种是天气特别热,一种是剧烈活动之后。除此之外,如果说特别爱出汗,一般是虚汗,是因为气虚。
以上症状给大家做个参考,不是说所有的症状都要符合,但符合的越多,说明气越虚。
最后还有一条金标准,大家可以伸出舌头来照照镜子,看看舌头的颜色是不是偏淡,正常的舌色是浅浅的粉红色,气虚了以后舌色还要更淡,好像舌头褪色了一样,不仅淡而且胖。再仔细看,两边各有一排齿痕,齿痕齿痕,说白了就是牙齿印。中医叫淡胖舌,齿痕舌,这是气虚的典型特征。
补中益气丸的特点是它补气的同时还能提气,在它的功能主治一栏里是这么写的:补中益气,用于体倦乏力,内脏下垂。体倦乏力是气虚,内脏下垂是气陷。只要符合其中的一种情况,这个药就可以用。
来源:温暖中医,文:温暖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