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过高导致出现糖尿病,几乎成为了现在很常见的一种病症。对于这个病症的治疗和缓解,在西医里面有降糖药,只不过降糖药的副作用也不小。而且有些糖尿病患者却需要一辈子依赖降糖药,这就跟某些降压药的性质是一样的,面对这样的情况,该是有多么的无奈啊!
对于血糖的降解,我们都知道是依靠体内的胰岛素来调节,胰岛素具有控制血糖的能力。而降糖药的作用,就是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胰岛分泌胰岛素本身是有自己规律的,但是在降糖药的作用下,也会造成胰岛的负荷加重,最后可能难以继续正常的降糖。
当然还有另一种治疗方式,就是直接注射胰岛素,这种方式比较的简单直接。但同样也会对胰岛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外在力量在帮助胰岛补充胰岛素,那么胰岛就会慢慢地减少分泌胰岛素,甚至可能失去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这便是“用进废退”在人体生理上的一种体现。
无论是吃降糖药,还是直接的胰岛素注射,这些都只能算是治标的行为,并且会有较大的副作用,其实高血糖并不完全意味着自身的糖分很高。
糖属于高营养物质,也是一种精微物质,对身体具有很好的补充能量的作用。只不过高血糖里面的糖放错了位置,这些糖分原本应该是被身体给吸收的,现在吸收不了了,就只能储存在血液里面,从而导致了高血糖的出现。
目前西医对高血糖这一病症的治疗,主要是降低血糖为主,那么,中医又是如何看待这一病症的呢?
现代的糖尿病类似古代的消渴病,但不能完全等同。
中医对于消渴病的认识其实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消渴”系列病名的记载,不过用到最多的是“消瘅”。后世医家根据症状的不同,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不过一般都统一成为消渴,或者三消。
在古代的中医世界里,有很多经典的方药,至今仍在为人类健康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比如三消之证,自古以来就有无数个调病良方。不过,对于消渴的治疗,很多医家主张分为上中下三消详细诊治,也有医家主张“万病从根治”。比如清代著名的医学家陈士铎,就主张“不必问其上中下之消”,在他看来,主要还是“肾虚以致渴”,因此他创立了调治消渴的良方。
在清代名医里,陈士铎这个医家其实很“神秘”,虽说在医学上的造诣很高,但一直很少露面,所以很多人也不知道他的真容,就像是隐士高人一样。他的学术著作有很多,其中《石室秘录》就是其中之一,而在《石室秘录》里记载的调理消渴病的方子一共有两个,都有降糖解渴的作用。
那么,清代名医陈士铎这两个降糖解渴的药方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不妨一起来走进清代名医陈士铎的降糖现场,看看这两个良方的真面目。
1、合治汤
按照陈士铎的理念,“治消渴之法,以治肾为主”,并创立了合治汤。这个方剂全方由“熟地三两,山茱萸二两,麦冬二两,车前子五钱,玄参一两”等5味中药组成。
按照陈士铎的说法是,“日日饮之,三消自愈”,也就是说,合理使用这个良方,辨证得法,对于降低血糖,是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的。
2、引火升阴汤
提到这个奇妙的方剂,需要讲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很多人见到糖尿病都会使用泻火止渴的中药,如果不对证的情况下,可能会越泻火,口越渴。因此,陈士铎认为,“补肾中之水,水足而火自消”,于是就创立了引火升阴汤。在中医治法里,有一个“引火归元”的说法,而引火升阴便是这种治法。
全方采用了“玄参二两,肉桂二钱,山茱萸四钱,熟地一两,麦冬一两,北五味子二钱,巴戟天五钱”等7味中药。
其中的奥秘在于,“补肾中之水,兼温命门之火,引火归原而水气自消”,这就是一种“釜底抽薪”的治疗方式,最终可以发挥出其不意的作用。正如陈士铎对此感叹道,“不必止渴而渴自除,不必治消而消自愈”,这要不是高手,万万做不到的。
陈士铎认为,“水升火降”是治疗消渴的基本方法。而清代名医王旭高也有类似的见解,认为消渴病“乃一水不能胜五火”,这也与明代医学家赵献可所说“人之水火得其平,气血得其养,何消之有”的理念一脉相承。
当然,糖尿病的情况往往比较复杂,现代尤其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除了方药可以降血糖、调理糖尿病之外,还有饮食调控、运动指导、情志梳理、自然疗法、针灸等多方面的辅助治疗,对于血糖稳定、糖尿病向愈有着积极的作用。
来源:金兰医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