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井穴,别名地冲,位于足底(去趾)前1/3,足趾跖屈时呈凹陷处。据文献记载,可以治疗头痛、目眩、头昏、咽痛、失音、大便难、小便不利、癫疾等病症。
笔者运用涌泉穴外敷吴茱萸法,治疗多种疾病、失音、大便难、小便不利、癫疾等病症。兹举数例如下:
【治疗方法】将吴茱萸5克,研碎。用食醋调成糊状,分成二份分别摊涂于两块纱布上,同时贴敷于双侧涌泉穴,用胶布固定。
【病案举例】
一、长期低热
张某某,男,16岁,学生。1995年12月8日初诊。主诉:低烧半年。体温波动在37.3~38℃之间,无任何明显诱因,伴见骨蒸潮热,盗汗,心悸,舌质红,苔薄,脉细数。肺部听诊未闻及干湿性罗音,X光拍片排除肺结核。曾在多所医院治疗,经口服大量退烧、抗菌素等药物,体温不降。
本证由于阴虚阳亢,虚火内炽所致,治以滋阴清热。以本法为基础,加生大黄3克、栀子10克、地龙10克与吴茱萸共研碎,用食醋调成糊状后贴敷。3小时后患者体温即降至正常,为巩固疗效,嘱其每日1次继续贴敷五天停止治疗。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由于阴虚于内,阴虚则阳亢,水不制火,阳热亢盛而致长期低热,治宜滋阴清热。用吴茱萸再加生大黄、栀子、地龙以清热泻火,直折其热。药贴涌泉穴有激发肾气、滋补肾阴、卫护津液的作用,用食醋调之,酸入肝,又可滋补肝阴。诸法同用,共奏滋养肝肾,清退虚热之功,为养阴与退热并重之方,收效甚速。
二、眩晕
刘某某,男,53岁,干部。1996年1月12日初诊。
主诉:眩晕五天。近日因工作紧张,过度劳累而出现眩晕,加重2天,自觉天眩地转,不能转侧,伴心悸、恶心,目喜常闭,面色红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弱弦细。
本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治以育阴潜阳。以本法治疗,4小时后眩晕大减,12小时诸症消失。
按:眩晕为常见病。本证因肝肾阴虚于下,不能制阳,肝阳上亢而致,应用涌泉穴外敷吴茱萸法,食醋调之,能激发肾气功能以调补肝肾,“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而治根本,奏效甚速。
三、乳汁不行
王某某,女,28岁,工人。1996年5月24日初诊。主诉:产后乳汁不行八天。伴面色苍白无华,神疲食少,两乳部柔软,无胀感,无红肿热痛。舌质淡红,少苔,脉虚细。
本证由于气血亏虚,乳汁化源不足所致。治以补气养血,通络催乳。用本法治疗,4小时后乳汁自通。
按:乳汁为血所化,赖气运行。患者产后气血不足,精血同源,亦致精血亏虚,不能化生乳汁而致乳汁不行。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经气发源之处。食醋调和吴茱萸,既能调节肾之功能,又可疏肝理气,加强通乳作用,因此,可使气血得调,精血得补,乳汁化源充足,自然乳汁增多。
体会
上述长期低热、眩晕、乳汁不行,虽然临床表现各不相同,或为单纯的虚证,或为虚实夹杂证,但究其病机,均以本虚为主,而以肾虚为发病特点。“治病必求于本”,故取涌泉以调补肾阴,激发肾气,以治根本。吴茱萸外敷取其刺激性强,可增强疗效,食醋调之,也可增强药物渗透作用。因此,本法治疗上述病症收效甚佳。
根据笔者临床观察,运用本法治疗往往在数小时后即可消除症状,收效甚速,较口服药物奏效快,而且简便易行,无任何痛苦和副作用,经多人使用,均获良效,值得推广。
提醒:本文验方仅供同道参考和交流,并非适合所有人群,建议患者就医辩证诊治。
文源:摘自《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年 12月第16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