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夏季的菜园边,常能见到一种自生自长的植物,冬寒菜。
冬寒菜属锦葵科植物,又名冬葵。叶互生,圆肾形或近圆形,掌状5~7浅裂,直径5~9厘米,基部心形,裂片卵状三角形,边缘有不规则锯齿。
开的花小,白色或紫色,常簇生于叶腋。不过花期很短,所以很多熟知它的人,竟想不起来它的花到底是什么模样。
名为冬寒菜,却冬天难见,但就算在夏季它蓬勃生长的时刻,也常寂寂地生长,难以被请上餐桌。这种情况,从唐代就开始了。
遥想更古之前,冬寒菜在蔬菜界地位至高。2000多年前的《诗经》说:“七月烹葵及菽”,葵就是葵菜,菽就是大豆。
《黄帝内经》中提出五菜为辅,充实人体胃的概念,分别是:葵、韭、藿、薤、葱,其中葵菜位居首位。汉代《古乐府•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西晋陆机《园葵诗》:“种葵北园中,葵生郁萋萋。”
都是说的庭园种植冬寒菜的盛况。
大唐盛世,万国来朝,大量新菜种被引进和培植,冬寒菜地位芨芨可危。到了明代,更是直接退出日常餐席。李时珍《本草纲目》有证:“今人不复食之,亦无种者。”
在我看来,冬寒菜地位的改变,一来和其不易保鲜有关。二来,它口感黏滑,不适宜油炒,而从唐代开始,植物油已进入人们的生活,到了明代,植物提取的素油品种更多,中国人特有的炒菜习惯完全确立,这个不适宜油炒的蔬菜,受到冷落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还有一个原因,冬寒菜性味甘寒,具有清热、舒水、滑肠的功效。脾胃虚弱、肠滑腹泻者是要忌食的,孕妇也是要慎食的,这就缩小了它的适用人群。
它就如一个曾经的贵族,被贬为庶人。好在还有治病的本事,让人记起它昔日的辉煌,并今日的用处。
其性寒味甘,药用部位为种子(冬葵子),冬葵根,嫩苗或叶。种子能利水,滑肠,下乳;根能清热解毒,利窍,通淋;嫩苗或叶能清热,行水,滑肠。
冬寒菜具体功效
1、清热解毒
口燥咽干,肺上有热导致咳嗽,食用之后能明显去热,同时还能够消除血液中的热毒。
2、润肠通便
冬寒菜含有的粘液质,具有滑肠疏水的功效,能够治疗便秘,二便不通,热毒下痢等。
3、利湿通乳
冬寒菜还可以清热利湿,治疗黄疸,黄疸的病机关键是湿。《药性论》中提到:“单煮汁,主治时行黄病。”还能通乳,妇女产后乳汁瘀滞不通,可以吃些冬寒菜,帮助通乳。
冬寒菜食疗方
1、葵菜粥:粳米适量淘净,加水煮粥;冬葵250克,撕碎,待米将熟时,放入同煮至粳米烂熟即成。食用时,可稍加食盐调味。
功效:清热润燥、利咽喉。用于肺经燥热,咳嗽,咽喉干痛。
2、冬葵扁豆粥:扁豆60克,粳米100克,加水煮粥,近熟时放入冬葵250克共煮熟。分2次食。
此粥中,冬葵清热除湿,扁豆健脾化湿。用于湿热带下。
3、葵菜汤:冬葵250克,加水一大碗,待煮沸后,稍加猪脂、食盐调味即可。
《本草纲目》说:“葵菜滑窍,能利二便。”此方用于小便不利者,单饮汤即可。苦大便秘难通者,又当以吃菜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