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又称“奶癣”“胎敛疮”“黄肥疮”“浸淫疮”。其临床特点为多形性皮疹、对称分布、自觉剧烈瘙痒、病情易反复、可多年不愈。
用药式
1、祛风止痒
急性期湿热蕴肤,用荆芥、防风、蝉蜕、薄荷、桑叶、菊花;血热偏重,用生地黄、牡丹皮、赤芍、海桐皮、苦参、白鲜皮、地肤子、六一散;风湿偏重,用荆芥、防风、蚕衣、僵蚕、藿香、羌活、川芍、陈皮、党参、茯苓、厚朴。
2、清热燥湿
病情进展,湿热蕴结,以清热燥湿为原则,用苦参、黄芩、黄柏、萆薢、萹蓄、地肤子、赤芍、金银花;伴有血热用生地黄、牡丹皮、当归等清热凉血;病情迁延,脾为湿困,用茯苓、泽泻、苍术等化湿燥湿;久病伤阴,用滋阴除湿,生地黄、玄参、当归。
3、养血润燥
慢性期多血虚风燥,治以健脾养血、祛风润燥,用党参、当归、白术、丹参、鸡血藤、生地黄等;阴虚,用元参、麦冬、熟地黄、女贞子等滋补肝肾;血瘀,用川芎、归尾、赤芍、牡丹皮等理气活血通络;瘙痒影响睡眠,用牡蛎、珍珠母。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
1、健脾渗湿冲剂
1~3岁,每次1/3包;3~6岁,每次1/2包;6~12岁,每次2/3~1包,每天3次。用于脾虚湿盛。
2、防参止痒颗粒
1岁以内,每次1.5g;1~5岁,每次3g;5岁以上,每次6g,每日3次。用于风湿热。
二、外治疗法
1、中药水煎外洗
仅有潮红、丘疹,或少许水疱,而无渗液时,可选用清热止痒的中药苦参、白鲜皮、黄柏、地肤子等煎汤温洗;若水疱糜烂、渗出明显时,可选用清热解毒收敛的中药黄柏、生地榆、马齿苋、野菊花等煎汤外洗并湿敷。
2、三黄洗剂
外敷患处,每日3次。适用于仅有潮红、丘疹,或少许水疱,并无渗液时。
3、青黛膏
外擦患处,每日3次。适用于渗出减少时,外涂可保护皮损,促进角质新生,消除炎症。
三、针灸疗法
1、体针
取穴曲池、阴陵泉、血海;配穴取大椎、丰隆、委中、合谷、神门、脾俞、胃俞、膈俞、三阴交等穴。穴位局部常规消毒,曲池用泻法,余穴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2、火针
病变局部常规消毒,将火针在乙醇灯上烧红后迅速点刺局部,重点点刺红斑、丘疹、水疱及苔藓样变局部。隔日治疗1次。
3、耳针法
取穴肺、脾、神门、肾上腺、皮损相应区。每次选以上耳穴3~4个,毫针刺,中等刺激,留针30~60分钟。每日1次,左右交替取穴。
4、艾灸法
主穴为患处阿是穴;配穴取曲池、血海、合谷。每日2次,每次15分钟。点燃艾条,施灸时以温热感为度,采用回旋灸法,切忌灸起水疱。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
本文选自《实用中医儿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