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某个人不符合自己认知的时候,常会骂对方一句脑子进水,但若是膝盖进水呢?
膝盖属于关节,关节内是有空腔的,当寒湿侵于下肢,流注关节,停留于这些空隙,容易让人想到进水这个词。现代医学的说法,是膝盖积液,肿胀变形,包括了骨关节肿大,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骨膜炎等。中医的说法,大方向是痹病,确切点是鹤膝风。
大家都知仙鹤是个大长腿,但腿中部却有一个大膝盖,如大螺帽拧紧长腿两端,让它宽松灵活,柔韧有余展示优美舞姿。但人如果也成了这样,膝盖大,腿细小,通常是进了水湿这类病邪。
那么中医为什么又要在鹤膝后面加风一词呢?风为六邪之首,正常情况下撼不动人体,但若膝内有水湿,是可以与这个水湿里应外合让膝盖不舒服的。不过并非所有鹤膝风都必须治风,若是没有被风邪所袭的情况强行祛风,反而是耗气的做法,易使病症加重,导致足痿等。
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曰:鹤膝风,即风寒湿之痹于膝。膝骨日大,上下肌肉日枯,治的时候先不要管治膝,而是先养血气,使肌肉渐荣,然后再治膝。若不明白这一点,忙着用麻黄、防风等散风之药,很少有不全枯的。
治疗的时候也要视情况而定,有些是膝盖红肿热痛,那就需清热祛湿化瘀。而前面所说的有水湿情况,则可表现为骨中酸疼,身渐瘦弱,这通常是因肾精之虚导致,治疗的时候治其标又要治其本。治本是补肾精,治标是祛水湿,而水湿为阴邪,必以阳气祛赶,这便是清代名医陈士铎《辨证录》
蒸膝汤:生黄芪8两,金钗石斛2两,薏仁2两,肉桂3钱。(清代一两30克,一钱3克)。
治小腿渐细,足膝渐大,骨中又酸又痛,身渐瘦弱,属水湿者。
本方甘温的黄芪用量实在不小。之前看到过的黄芪大用量,是补阳还五汤,黄芪用量120克,这是治中风在血脉,以致正气亏虚,气虚血滞,故用黄芪大补气而行血,通脉络。
本方黄芪之用亦有此意,看重的就是它益气补虚,使气流遍周身,透入邪所犯之处而祛邪外出的能力。周严《本草思辨录》说:“补虚通痹,芪之专司”。
不仅在本方,在同样治鹤膝风的《验方新编》四神煎中,尽管所治为膝关节红肿热痛,黄芪用量更大。
再来说金钗石斛,其为石斛的一个种类。
由于本症所治,不仅表现为膝盖肿痛,还有足胫渐细,身渐瘦弱,而脾主肌,胃主肉,所以中医常说“治痿独取阳明”,痿通常是指下肢运动出现问题,阳明的重要部位就是胃。阳明火旺会伤胃,故本方用甘寒的石斛来降虚火,滋养胃阴,长肌肉。同时,石斛还有滋肾阴,降肾中虚火的作用,由此补益肾精,而肾主骨,可让筋骨强健有力。
唐代名医甄权评价石斛:治男子腰脚软弱,逐皮肌风痹,骨中久痛。
薏仁,有名的清热利湿药,能健脾,与石斛之益胃形成互助,共同益肌。除此之外,它还是舒筋佳药,正所谓膝为筋之府,治膝之方若是不管不顾筋的问题,就像掩耳盗铃。所以薏仁之用,实为高明。
肉桂在本方,不仅与石斛合而起到补肾的作用,还可因大辛大热,并性沉向下,将裹于膝中的寒湿气化出去,得黄芪大补气的助推,就像肉桂是液化灶的点火塞,黄芪则是管道中的气,合用火力十足蒸发水湿,让湿气以汗的形式渗出。这个汗出的那可叫荡气回肠,连脚底涌泉都汩汩汗流。
故方中言:水煎二碗,先服1碗,即拥被而卧,觉身中有汗意,再服第2碗,必两足如火之热,切戒不可坐起,任其出汗,至汗出到涌泉之下,始可缓缓去被,否则万万不可去也。一剂病去大半,再剂病痊愈。
一剂病怎么样,再剂病怎么样,这是名医陈士铎指点方子的一大特色了。
膝部之病,表现甚多,所以治疗方亦多,比如大补气血阳气的十全大补汤。散寒祛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的五积散,两种在加味之后均可运用于鹤膝风腿部屈伸不能,行步佝偻的情况。而本方中的黄芪肉桂也正是十全大补汤在补气补血之后化龙点睛达成完美大补的二位能将。
而若是风邪乘虚入肝脾肾,则通常会用上大防风汤,这是以熟地,防风,人参,附子,白术等12味中药组成的汤方,能祛风顺气,活血脉,壮筋骨等。多部医书均有记录,有兴趣的朋友可搜索了解下呢。
提醒: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据情况加减,建议找专业医生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