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温并用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中药方剂 adminlele 3年前 (2022-06-04) 328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寒温并用在外感病的应用

  外感病包括外感伤寒、外感温病。伤寒偏重于风寒之邪为病,多新感即发;温病则偏重温热邪气为患,分为伏邪和新感。虽然临证中同时感染寒热病邪的情况不多,但是随着病情的发展,寒证也可出现热象,热证亦可出现寒象,或者温邪先伏于内、新寒复感于外亦不少见。故对于此类寒热错杂的情况,宜寒温辨证,温散清凉并投。刘英锋运用寒温合辨的经验组方柴胡杏仁汤,取《伤寒论》小柴胡汤与《温病条辨》杏仁汤合方而成(柴胡、黄芩、法半夏、甘草、杏仁、桑叶、连翘、白蔻仁、滑石、茯苓、梨皮),用于治疗高热不退的疑难病证,每能收到良好效果。

  王蕙兰等报道自拟寒温并用方治疗感冒192例临床观察显示:辛凉、辛温并用加用清热解毒的固定处方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Vc强力银翘片,方中荆芥、羌活、白芷均为辛温发散、祛风解表药,配辛凉的薄荷及寒凉的蝉衣发散风热,寒温并用以更好地发散外邪,银花、板蓝根清热解毒,既针对病原而治病,又可防化热于未然,桔梗宣肺利咽,配甘草对咽喉肿痛有良好疗效。

  寒温并用法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

  梁颖瑜认为岭南地区多湿热为病,湿热之邪具有阴阳的不同属性,同时存在于体内,也可以理解为寒热错杂而致的病证,而湿与热两种病邪“以阳为旺则从阳,以阴为旺则从阴”,其病理性质可以随疾病正邪双方的演变而出现“从阴”、“从阳”的变化,此时,只用寒凉,每易耗伤阳气,促其化阴,纯投温热,又会助热伤阴。当此错综复杂的变化之际,应因势利导,祛邪外出,宜寒温并用,清热祛湿,兼顾脾胃,并根据具体情况而调节寒温用药,以期祛邪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

  郭玉青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的“泄泻”范畴,证属本虚标实,脾虚、肾虚为本,湿邪为标,并夹它邪。以寒温并用,清热祛湿,兼顾脾胃为原则,并根据具体情况调节寒温用药,方药为: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炮干姜6克,法半夏15克,黄连5克,黄芩15克,薏苡仁20克,陈皮10克,白芍15克,乌梅10克,甘草5克。疗效确切,有效率达93.7%。

  袁长津指出消化系统疾患多出现寒热互结,虚实夹杂,升降失常,中焦痞塞之症状,其擅长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常用半夏泻心汤,平胃散,小柴胡汤,小建中汤,小陷胸汤等方,其中尤擅于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并在在此方的基础上加入蒲公英、枳壳,疗效甚好。

  史方奇根据小儿脾虚久泻的病机,提出了补脾温中、除湿清热的治疗原则,习用经验方参连建化汤为主治疗小儿脾虚久泻,集扶正祛邪,调理升降,寒温并用三法于一方,效果显著。

  胡建华治疗痹证经验为桂芍知母汤化裁,制川乌代附子则祛风温经止痛;配生地与知母相配以制桂枝、川乌之温燥,同时又具止痛退肿之效;茶树根纠正脉结代,降血脂;柳枝性味苦寒,抗风湿,全方寒温并用,切合痹症寒温错杂之病情,收效良好。

  李学麟等自拟舒咳合剂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本方来源于小青龙加石膏汤、越婢加半夏汤,方中以蜜麻黄、苦杏仁宣肺止咳平喘,石膏、黄芩、海浮石清热化痰,桂枝、细辛、干姜温通阳气而化饮,白芍、五味子酸敛且配桂枝可调和营卫,地龙解痉平喘通络,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寒温并用,共奏宣肺通阳、清热化痰之功。具有良好的控制症状以及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总之,寒温并用法有着深厚的理论根源,经过各代医家的创新与发展,赋予了其丰富的内涵,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需我们细细品味其中的道理,辨证运用寒温并用法对临床大有裨益。


所发布的保健和养生信息搜集整理于网络、书籍,未经本网站核实,仅供参考。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受众因参照该信息进行保健、养生或作其他用途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医学资源分享交流微信公众号:
喜欢 (0)
[]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