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中医指甲诊病

中医诊断 adminlele 3年前 (2022-04-12) 333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指甲诊病是以观察十指的血气形态、色泽变化来诊断疾病或病变程度的方法。用观察指甲血气色彩变化来测知疾病同观察耳廓、指纹、以及舌诊、而诊一样,是属于祖国医学中望诊的范畴。

指甲诊病的特点是通过对十指指甲的血气形态及其色泽变化,同内脏组织器官病变的联系加以探讨。如当人的某一脏腑、器官发生病变,血气会以不同的符号相应地反映在指甲的一定位置上,并且将病变的程度,即病情的轻重,以不同的色泽表现出来。就是当指甲某部位出现了特定的血气符号和色形,就可预测机体内某脏腑器官发生了病变。这是自我检查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指甲诊病的组织形态指甲分为甲板和甲床两部分。

甲板是遮盖在手指末节背而的角质板,略呈弯曲的四边形。其长、短、宽、窄基本上同手指末节相当。甲板附着指端处正而的部分称为甲床。甲床、甲板相互紧密的贴合、甲床中的毛细血管相当丰富,同时经络也在甲床中贯通,甲板的生长依赖于甲床的血液供应。甲板分为远端和甲根,前者即甲板的游离前缘部分;后者是甲板后缘在皮肤深处的隐蔽部分。甲板除游离的远端部分外,其余三边周围皮肤隆起如嵴、称为甲襞,甲襞与甲床之间的沟状下陷,称为甲沟。甲板的内侧称为桡侧,外则称为尺侧,两侧在甲沟与甲襞相接。近甲根处甲板有一个白色半月形的区域,叫弧影,也叫甲半月、健康圈、安全圈等名称。弧影的颜色决定于细胞层的厚度,老厚时甲床内毛细血管网几乎完全不能透过,故呈现白色,甲根下方的甲床特别厚,称为甲基层,其细胞增殖活跃,指甲生长靠甲基层的生长延长。

二、指甲诊病方法。

1、指甲划分法。一般习惯将指甲划分四等分来观察,即将指甲从其近端到远端,从其桡侧到尺侧,纵横各二等分,划分成四个格,分别称之为桡侧近端,桡侧远端、尺侧近端、尺侧远端,再以同样的方法将每一格划分成4小格,也可分别称之为I、Ⅱ、ⅢⅣ象限。

2、血气符号。是指r血气在指甲上出现的位置、表现形态和色泽。血气符号是按一定形式和规律反映脏腑器官的某些病变或病变程度的,是指甲诊病的根基。血气符号的形态:一般可分为圆形、半圆形、椭圆形、月牙形、条形、钩形、八字形、三角形、锥形、哑铃形、线形、片形、棒状形、云雾状形、波浪状形等(当然,每一种形状也并非绝对一致,相同的形状间也有差异。)一般地说,疾病不同,其符号的形状也不同,但有时也有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同的符号。运用时应注意加以辨认除了疾病种类不同、其符号不同之外,还有符号色泽的变化。符号色泽,即脏腑气血的外在表现,色泽主要反映病变程度和病情变化。常见的符号色泽有红、淡红、紫红、紫黑、黑、黄、淡黄、白、灰、紫色。泽即为荣润、鲜明、晦暗等情况。另外,符号在指甲上的位置也很重要,一种疾病反映在某指甲上的一定位置是比较稳定、相对固定的,疾病不同,其符号的位置也不同。

三、疾病符号的分布及其意义。

人在患病时指甲上会出现相应的r血气符号,不同疾病有不同的血气符号,病情变化也可以通过血气符号的色泽变化反映出来。因此,血气符号的位置与色泽变化就成为判断疾病的有无和作为疾病转归追踪观察的重要依据。

1、拇指指甲。主要是手太阴肺经,属于肺,络大肠、及手阳明大肠经的别出支与拇指指甲联络,拇指指甲主要反映头颈部疾病,如颅脑、眼、耳、鼻、咽喉、口腔、颈部疾病,两手拇指相同,但方向相反。常见病证:上呼吸道感染、头痛、鼻炎,副鼻窦炎、鼻息肉、咽喉炎、扁桃体炎、口腔炎、牙周病、龋齿、中耳炎、颈淋巴结炎等。

2、食指指甲。主要是手阳明大肠经所循行。大肠经体内属大肠,络于肺。食指指甲主要反映上焦、上肢、及部分咽喉和中焦疾病。左右食指基本相同,但左右方向相反,左食指甲反映心脏疾病,右食指甲主要反映急慢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肺气肿、胸膜炎、食道肿物、乳房肿瘤、胸椎肥大等。

3、中指指甲。主要是手厥阴心包经循行。手少阳三焦经由外关与之联络右中指指甲主要反映中焦及部分下焦病。常见疾病有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幽门及贲门肿物、肝肿大、肾脏疾患等。左中指指甲的常见病有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心r血管疾患。

4、无名指指甲。主要是手少阳三焦经所循行。该经体内属三焦,络于心包,右无名指主要反映肝、胆、胰、肾、大小肠、膀胱、生理殖器官及膝、腰部病变,常见病有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胰腺炎、结肠炎、肾炎、风湿性关节炎、腰椎肥大以及了宫、肛门疾病。左无名指指甲主要反映脾、胰、了宫、尿道、输卵管、外阴、肛门等部位病变,常见病有胰腺炎、肾炎、输卵管炎、直肠炎以及了宫、尿道、前列腺、外阴、肛门疾病。

5、小指指甲。主要是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所循行。手少阴心经体内属于心,络与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内属于小肠,络于心。小指指甲主要反映膝以下的疾病。如跟骨、踱骨等部位病症,有时也反映前列腺疾病。


所发布的保健和养生信息搜集整理于网络、书籍,未经本网站核实,仅供参考。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受众因参照该信息进行保健、养生或作其他用途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医学资源分享交流微信公众号:
喜欢 (0)
[]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