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脉迟则在脏,迟则为寒。寸口脉迟,上焦有寒,心痛咽酸。关脉迟,胃中寒。尺脉迟,下焦有寒”。
《脉诀》:“迟者阴也。主肾虚不安。寸口脉迟心上寒,当关腹痛饮浆难,流人尺中腰脚重,厚衣重覆。也嫌单”。
《千金方》:“迟则在脏,迟则为寒。寸口脉迟,上焦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关上脉迟,胃中寒;尺脉迟,下焦有寒”。
《活人书》:“迟则为寒,寸口迟则上焦冷,关上迟,胃冷不欲食,吞酸吐水,尺中迟,小便多并白浊”。
《四言举要》:“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三因方》:“迟为寒、为痛。与人迎相应,则湿寒凝滞;与气口相应,则虚冷沉积”。
《诊家枢要》:“迟为阴盛阳亏之候,为寒、为不足。……左寸迟,心上寒,精神多惨;关迟,筋寒急,手足冷,胁下痛;尺迟肾虚,便浊,女人不月。右寸迟,肺感寒,冷痰气短;关迟,中焦寒及脾胃伤冷物,不食;……尺迟,为脏寒泄泻,少腹冷痛t腰脚重”。
《外科精义》:“迟,痼痰得之贝。善,新疾得之则正气虚惫;疮肿得之,溃后自痊”。
《濒湖脉学》:“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瘢瘕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寸迟必在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诊家正眼》:“迟脉主脏,其病为寒;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瘢瘕、挛筋;尺迟火衰,小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医学入门》:“迟而无力虚且寒,迟而有力痛为害,应尺血虚,寸气虚”。
《医宗必读》:“迟脉主脏阴冷相干,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古今医统》:“迟为阴盛气血凝泣,寸迟少气,尺血不给”。
《景岳全书》:“迟脉乃阴盛阳亏之候,为寒、为虚。迟在上则气不化精,迟在下则精不化气:气寒则不行,血寒则凝滞;阴寒留蓄于中,则为泄、为痛,或元气不荣于表,则寒栗拘挛。大都脉来迟者,总由元气不充,不可妄施攻击”。
《脉确》:“迟脉有力、无力皆寒证,抑阴扶阳不用疑,寸迟心痛吐酸水,关、尺寒疼厥可知”。
《脉诀刊误集解》:“一息三至为迟间,遇其季夏不能痊,神工诊看如时候,或是脾虚或肾寒。寸口脉迟心上寒,当关腹痛饮浆难,流入尺中腰脚重,厚衣重覆也嫌单”。
《医宗金鉴》:“迟寒主脏,阴冷相干,有力寒痛,无力虚寒”。
《脉诀汇辨》:“迟脉主脏,其病为寒。左寸迟者,心痛停凝,迟在左关,症结挛筋,左尺得迟,肾虚便浊,女子不月。右寸迟者,肺寒病积,迟在右关,胃肠冷物,右尺得迟,脏寒泄泻,小腹冷痛”。
《脉义简摩》:“迟为阴脉,主脏病,多属虚寒,有力冷痛,无力虚寒;或主不月,或见阴疝,或血脉凝泣,或症瘕沉癌,气寒则不行,血寒则凝滞”。
《脉学阐微》:“迟脉为阳气失职(指心、肾阳),胸中大气(脾机能)不能敷布之候。见于左寸,胸中寒解、病痛,精神不振;左关,肢体拘急,脘满胁胀痛,心烦闷;左尺,肾虚便泄,腰酸痛,女子不月。右寸,肺气寒冷,胸闷病,病滞,气短咳逆;右关,脾寒胃冷,食不化,积不行;右尺,腹部胀痛,腰酸重泄泻”。
综上所述,诸家均言,迟脉主脏,主寒,为痛。其寒虽有外寒与内寒之分,但迟脉所主,多属内寒之证。如《脉诀》言:“寸迟,心上寒”。当是心阳虚衰。“当关腹痛饮浆难”是脾阳虚。“尺中腰脚重”则是肾阳虚。后又述:“厚衣重覆也嫩单,”不仅指外感寒邪的现像,更重要是“阳虚生内寒”者,亦往往出现极度怕冷的症状,如张仲景于《伤寒论》中说:“欲得近衣者,……寒在骨髓也”。可是肾阳虚衰,则生内寒,脉多沉迟而无力,可伴有身体躇卧,四肢厥逆,喜于近火、厚衣重,覆等畏寒之像。故《崔氏四言举要》说:“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是以迟而有力为外寒,迟而无力为虚寒。《诊家枢要》谓:“迟为阴盛阳亏之候,为寒为不足”。《濒湖脉学》更指出:“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瘴瘕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至于迟脉见于寸、关、尺三部主病,则与脏腑分属相关;诸家所言略同,惟《千金方》谓:“寸口脉迟,上焦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关上脉迟,胃中寒”。《活人书》:“寸口迟则上焦冷,关上迟,胃冷不欲食,吞酸吐水”。考临证吐酸水当为中焦胃寒之症,故以《活人书》之说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