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脉是属于具有复合因素的脉像,它位置在沉分,具有实、大、弦、长的条件,脉体坚实,脉位又深故有坚牢之称,绵里裹针之喻。
《脉学辑要》说:“革者,浮紧无根之极,牢者沉坚有根之极,当以此辨之”。虽未必全面,但已得其要领,尤其是自《脉经》引起草牢纠缠问题后,虽早巳澄清但少数书仍有混淆不清之弊,《辑要》之说原则上分析得很清楚。《脉经》说革脉是:“有似沉伏,牢大面长微弦”。又说:“《干金翼》以革为牢”。《千金翼》所改是对的。其后脉书多根据《千金翼》之说,如《脉诀刊误》说:“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李时珍说与《脉诀刊误》同。《医宗必读》说:“兼弦长实大之四像合为一脉也,但于沉候取也”。等都较全面的道出牢脉脉形。
关于牢脉客观形象的喻解如《诊宗三昧》说:“如弦缕之状”。《三指禅》说:“锦匣内绵裹一针,”《脉理求真》亦说:“状如弦缕”。弦缕,裹针固可形容弦硬在里等形,但干大的形容却有不足,故尔这訾说法并未得到很大的重视。牢脉亦有若干误解,与革的混淆问题大部分已见革脉部分,此不赘述。但由于某些脉学书中有牢无革,故尔两者相混的问题是在牢脉中出现的,如《察病指南》说:“按之实强,有似沉伏”。又说:“一云沉伏实大,如按鼓皮,即黄帝所谓革脉也”。等等。另外如《脉诀》说:“指下寻之即无,按之却有,曰牢”。混含不清,毫无意义。
崔氏《脉诀》说:“牢比弦紧,转坚转劲”。将弦和紧混淆了并且说弦紧程度重就是牢,其误是显然的。《医经小学》说:“牢脉如弦而更实”。不及沉义。《外科精义》说:“牢脉之诊,按之则实大而弦,且沉且浮,而有牢坚之意”。牢无浮者,故前人以牢守、牢固、牢坚等喻之,脉在沉分,证为里证,说浮是不对的。《太素脉秘诀》说:“浮按有力按之即无”。只浮无沉当然是更错了。《医碥》说:“弦大迟而沉实者为牢”。多出个迟来,亦是蛇足。其他于牢脉形象的说解原则上无误,而内容条件不完整者亦不少,如《医宗金鉴》说:“沉而极有力谓之牢脉”。《沈氏尊生书》说:“有力为牢”。《医学心悟》说:“牢,沉而坚硬也”。《医学实在易》说:“沉而底硬”。等等。这是由于牢脉不如弦滑、紧缓等脉之常见,前人既有误会(如革牢问题)说解又往往筒单。如杨玄操曾说:“按之但觉坚极曰牢”。故后之学者往往对此脉之认识即或能够原则上不误,亦时有模糊不清内容不完整的问题。
牢脉与革脉非如迟数、浮沉等,正正相对之脉,因为革脉的外实是假象而内虚才是真的病情。牢脉则没有外虚的假象,主要是里寒实证的脉,故李时珍说:“寒则牢坚里有余”。但一者外实表现于浮取者里实表现于沉部,亦还是有一定的对比性的又兼之历史上两脉纠葛的问题,故在认识上非将两者对比分析清楚,澄清误解、误会的各种问题,戡除芜言莠语是不会清楚明白的。《诊脉三十二辨》说:“实统革牢之脉,古人多混淆莫辨,不知革浮牢沉、革虚牢实,形证各异,故革脉见于浮部”。对牢脉的说解是:“沉甚,按之坚固有力动而不移曰牢”。虽然于牢脉的条件没有说得完全,但对革牢两脉的分析却是要言不烦颇得其义,可供参考。
再者《脉经》有革无牢是误牢为革,后人亦于著书之际或有牢无革,或有革无牢,或出于认识上的问题,或出于简化的安排,这里就不一一分析商榷了。根据历史文献及对其分析考证,结合临床实践、实验等经验体会等,拟订革脉的传统形式的脉像指标为:
1、牢脉属于具有复合因素的脉像。
2、牢脉是综合沉(或伏)实、大、长、弦几种条件所构成。
3、牢脉有如弦缕,如绵裹针等比喻,有部分参考意义。
4、牢脉亦可以与迟、缓、不齐等脉综合形成兼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