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何重视辨证
辨证论治,亦称“辨证施治”,是我们历代祖辈于长期的疾病斗争实践的总结。辨证,是通过四诊搜集疾病的症状,并用中医理论加以归纳,分析所患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进而辨明所属之证。论治,即据证用药。
中医远在数千年的古代,就凭借人们的自然官能,根据患病人体的症状反应,探索治病的方法。我们的祖先根据症状的不同总结了用药及针灸等治疗规律,形成了《灵枢》、《素问》、《汤液经方》等医学著作,其中《伤寒杂病论》根据症状反应总结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经受了几千年临床考验。经方学家胡希恕先生将症状定义为:“人若有了病,就常有自觉和他觉的一些异于健康时的现象反应出来,对于这样异于健康时的现象,即称之为症状,例如头痛、腹痛、眩晕…… ”即症状包括了患者自身感到的异常及医者所察觉到的异常。中医历来重视症状研究,如《灵枢·外揣》:“司外揣内,司内揣外”,其含义是体内一切变化,通过内外相袭的整体性规律,必然有相应的征象显露于人体内外。《丹溪心法·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记载:“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说明治病要重视观察患病后反应出的症状,因此,症状反应与中医理论形成、理论特点密不可分。诚如岳美中所说:“准当前之象征(症状),投药石以祛疾,直逼实验科学的堂奥。”症状在中医理论中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在古代,中医对急性传染病虽不知是细菌还是病毒,但根据症状反应进行辨证论治皆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如感冒、流感、肺炎、已脑、麻疹等等。
中医五脏辨证重在症状反应
中医的五脏辨证来源于藏象学说。《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藏象……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有诸内必形诸于外”。“藏”指“藏象”,为实质性器官。“象”,指内脏的外见形象,即内脏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中医对脏腑生理、病理的认识,一方面是在一定的解剖学基础上发展的,如《灵枢·经水》篇曰:“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另一方面,采用“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研究方法,即通过对人体在病理条件下的症状反应来正推或反推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如风寒伤肺引起发热、恶寒、鼻塞、流涕等症状反应,从这些病理现象推知,在生理情况下,肺有主呼吸、主皮毛、开窍于鼻等生理功能。另外,藏象学说中,还以五行配属五脏,用以说明五脏之间相互助长、相互制约的“生克制化”关系,同时将自然界的五时、五方、五气等与人体的五大功能系统密切地联系起来。
因此,中医的“五脏”是“藏象”概念,不是具体的脏腑或实质脏器,而是通过症状反应总结的“功能提纲”,故与西医器质性的五脏有本质的区别。五脏病的存在是由症状反应决定的,若没有症状反应,中医之五脏病就不存在。
《伤寒论》的六经当为症状反应的六经
《伤寒论》的六经是根据人体患病后所出现的症状总结出的辨证论治提纲,胡希恕及冯世纶先生亦认为,经方六经理论来源于疾病所反应出的症状。根据人体患病后的反应情况,中医分为阴、阳、虚、实、寒、热、表、里八大类型,这即八纲分类。冯世纶先生根据《伤寒论》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表)。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若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强调了张仲景在八纲辨证之表、里理念基础上,加入了半表半里病位理念,由此创建了六经辨证体系,并作为辨证治疗的范例。因为所谓表、里、半表半里三者,是疾病病位相对而言,均属人体患病后,出现的症状在病位的反应。所谓阴、阳、寒、热、虚、实六者,均属病情的反应。病情必反应于病位,病位亦必因病情的反应才表现出来。故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必伴有或阳、或阴、或寒、或热、或实、或虚的病情反应,同理则所谓阴证、阳证、寒证、热证、实证、虚证亦必伴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病位反应。任何疾病从病情上说不外乎阴、阳、寒、热、虚、实之分,又寒、热、虚、实从属于阴阳,故任何疾病均有阴、阳两类不同的病情反应。同理,任何疾病的发生从病位上分不外乎表、里、半表半里。因此,结合疾病的病位和病情反应即可辨别出六种证候类型,即病位之表、里、半表半里均有阴证和阳证之分,恰为六经病之所属,也即表证之实、热者称表阳证(即太阳病),表证之虚、寒者称表阴证(即少阴病);里证之实、热者称里阳证(即阳明病),里证之虚、寒者称里阴证(即太阴病);半表半里之实、热者称半表半里阳证(即少阳病),半表半里之虚、寒者称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
辨证是论治的依据,“证”辨得准确与否,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尤为重要。无论是六经辨证,还是脏腑辨证,都重视临床上患者整体的、综合的、直观的症状反应,而不应过分着眼于对病机的思辨和对西医微观检查的依赖,中医学的发展必须按照自身的规律才能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