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肿瘤 惊 新发胃癌47%来自中国

内科疾病 adminlele 3年前 (2022-06-01) 315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警惕胃癌来势汹汹

“全球每年胃癌新发病例中,42%的新发病例数来自我国,数量近40万人;平均约2~3分钟就有1名中国人死于胃癌,但我国胃癌的早期检出率仅为10%左右”。在12月23日举行的“携手希望胃癌专题宣传月”发布会上,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协作中心(CSCO)列举的数据,表明了我国胃癌防治形势严峻。

每2~3分钟就有1名国人死于胃癌

胃癌在全世界范围内是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是中国的第二大常见肿瘤。据世界卫生组织癌控项目的统计数据,全球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高达700万,其中死于胃癌的患者占了70万例。中国抗癌协会理事兼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肿瘤医院胃肠肿瘤科主任梁寒教授介绍:“全球每年934,000新发病例,42%(近40万)的新发病例数在我国,胃癌在我国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约每2~3分钟就有1名中国人死于胃癌。相比其他国家,中国的胃癌形势更加严峻。”

男性胃癌的发病率是女性的1。5~2。5倍。近几年,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轻微的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下降的趋势是由男性引起的,相反,女性的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上升的趋势。

我国胃癌的早期检出率很低

“同样为胃癌高发国家,我国的胃癌早期检出率比起日本和韩国要差很远。”梁寒说,日本政府从1963年起就出资在40岁以上人群中普查胃癌,日本胃癌的早期检出率超过60%;韩国在40岁以上人群中进行筛查,胃癌早期检出率也有40%左右;而我国住院病例中超过90%的胃癌病人是进展至中晚期才就医的。

警惕胃癌正向中青年伸出“魔掌”

除了要提高早期诊断率之外,胃癌发病的年轻化趋势也非常值得关注。

胃癌发病的高峰年龄在50岁~80岁,但这并不意味着胃癌离年轻人很遥远。从临床来看,中青年人的胃癌发病率增加迅速。近5年来,19岁至35岁的青年人胃癌发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

“除去常见的胃癌高危因素外,睡眠严重不足、饮食无规律、工作和心理压力过大,以及对胃部不适或胃部感染幽门螺杆菌不以为然,都是越来越多中青年人患胃癌的主要因素。”广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副院长徐瑞华教授强调,年轻人患的胃癌往往恶性程度更高,发展更迅速,加上确诊时胃癌往往已到中晚期,治疗效果不佳。

  胃癌也分“阴阳”

胃癌也有阴阳之分,在胃癌治疗上,目前医学界有了新发现——大约22%的胃癌患者为HER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其余为阴性。

如果发现HER2阳性,这是一个危险信号,它的状态预示了患者存活的时间较短、癌症更容易复发。换言之,HER2阳性的癌症患者其癌细胞更难对付,需要更强有力的“弹药”对之进行强攻。

为了抓住最佳治疗时机,梁寒建议胃癌患者进行HER2检测,以排查恶化速度更快的癌症。

目前,HER2检测在许多医院已经普及,最常见的免疫组化法(IHC)在二级以上医院就能进行,只要80~100元/次,且已进入医保目录。

其他常规的排查方法还有实验室检查(包括胃癌标志物、胃癌单克隆抗体、胃癌潜血珠法、胃癌概率计算机模型筛选等)、放射学检查、内镜检查法、超声内镜检查。

出现不适应及早就医

胃癌早期没有典型症状,即便是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等症状,也易被当作一般胃病而被忽视,这是患者难以早期发现的重要原因。

专家提醒,一旦出现上腹部不适、心窝隐痛、食后饱胀感、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经常呕吐隔夜宿食和不含胆汁的胃液,或有大便呈黑色柏油样等症状者,应及早就医,不可延误。

多吃新鲜蔬菜有助预防

俗话说,祸从口出,但对部分胃癌患者来说,却是祸从口入。有的人餐桌上总也离不开各种肉食,吃起肉来大快朵颐,对素菜却不感兴趣,或者只夹几筷子,点到为止。其实,高脂肪饮食不仅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也容易导致胃癌的发生。

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副主任医师刘汶说,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是基因突变。不少致癌物质,如黄曲霉素、苯并芘等是溶于脂性溶酶的嗜脂物质,而高脂肪食物会使大量脂类物质在细胞及组织内沉积,这些“脏东西”使更多的致癌物质被吸收,导致细胞发生基因突变,进而引发胃癌。

蔬菜、瓜果等素食含有大量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成分,可促使细胞保持新鲜、年轻状态,抵御癌细胞的攻击,同时可调节细胞分化,防止胃黏膜变性、坏死。

因此,就餐时一定要让素食占绝对优势。吃一口荤菜要再吃几口素菜,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老年患者来说,则更要注意。
虽然胃癌如此“犀利”,但它是可以防止的,请继续阅读下一页:中医教您养胃。


所发布的保健和养生信息搜集整理于网络、书籍,未经本网站核实,仅供参考。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受众因参照该信息进行保健、养生或作其他用途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医学资源分享交流微信公众号:
喜欢 (0)
[]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