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胃气和引经药是辨证论治的后续环节

内科疾病 adminlele 3年前 (2022-05-30) 322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中医治病是通过四诊手段收集病人的信息,对人和病整体地进行辨证论治。一般认为辨证和论治是中医治病的两个主要环节。只要辨证无误,论治有据,处方选药恰当就能取得较好疗效。然而,临床医生常感困惑的是,有时辨证论治无误而实际疗效却不理想。笔者体会,主要是忽视了诸如治则、治法乃至煎药法、服药法等后续环节。

  胃气是药和病的中介环节

  中药治病以口服给药为主,药物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吸收才能发挥疗效。这里所说的消化吸收功能即是中医学里所谓的“胃气”。因而胃气实际上是中药与疾病间的中介环节。诚如金代医家成无己所说:“药之所以能胜邪者,必持胃气施布药力,始能温、汗、吐、下之,以逐其邪气,邪气胜胃气绝者,汤药纵下,胃气不能施布,虽神丹岂能为效乎”。自从《内经》提出“安谷者生,绝谷者亡”、“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观点起,历代医家常从胃气的盛衰、存亡来判断疾病的轻重及预后的吉凶,并把“无犯胃气”视为药治通则,广泛用以指导虚、实、寒、热诸多证候的治疗,指出处方用药必须做到“内外诸病,应设药物之中,凡与胃气相违者,概勿施用,投药之顷,宜加三思。”

  览读前人医著,自张仲景治伤寒保胃气到温热派治温病时时顾护胃阴,从东垣为内伤劳倦设脾胃论至叶天士创脾胃分治之说,诸多前贤的治病实践无不与此规矩相合,且总结了许多无犯胃气的方法如:虚证补阴须防滋腻碍胃;益阳宜防热伤胃津;虚不受补不可峻补宜先健运脾胃;实证清里不可苦寒败胃;温散不可耗泄胃气;攻伐适度,中病即止等等。对前人的这类教诲,后学者尤当时时复习,念念不忘,每至临证之际才不会因用药太猛伤及胃气这一中介环节而导致治疗失败。诚然,在邪气极盛足以损伤胃气之时,速用猛药攻邪逐寇,亦正是为了保护胃气,此即张仲景“急下存阴”之旨意,当不可偏废。

  引经药是方药与病位间的中介

  病变部位有表、里、上、下之分,有经、络、脏、腑之别,有此脏彼脏之异,形式多样,表现不一。不同的中药对不同病变部位的效果各异,有的对此脏效佳,有的对彼脏有益,或者药势上浮,或者药势下行……。因此,中药治病就有归经的理论。但这尚不够细,不能概括全部的临床现象,所从又萌生出“引经药”之说。所谓引经药是指有些药物具有引领其它药物达到某一病变部位的特异作用,犹如向导一样,称为引经报使。可见引经药就是沟通方药与病变部位间的中介环节。


所发布的保健和养生信息搜集整理于网络、书籍,未经本网站核实,仅供参考。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受众因参照该信息进行保健、养生或作其他用途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医学资源分享交流微信公众号:
喜欢 (0)
[]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