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
目前临床常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多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故又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已婚未育者。此种痛经在正常分娩后疼痛多可缓解或消失。继发性痛经则多因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所致。
中医药治疗方法:
1、气滞血瘀型:
经前或经期小腹痛、拒按,经量少或行经不畅,经色紫黑有血块,常伴有两胁胀痛或经前期乳房胀、舌紫暗、脉沉涩,可用通瘀煎,当归9克、乌药9克、红花4.5克、香附6克、青皮6克、木香3克、生山楂12克、泽泻9克,每日1剂,日服二次,连服3~4周。
2、寒湿凝滞型: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量少,色淡有块如黑豆汁,行而不爽,畏寒便溏,舌边紫,苔白润或腻,脉沉紧、可用温经汤,党参9克、川芎4.5克、当归9克、芍药9克、桂心3克、莪术9克、丹皮6克、甘草6克、牛膝9克,或者用艾附暖宫丸6克,每日2次。
3、气血虚弱型:
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且有下坠感,按之痛减、面色苍白、神疲无力、经量少,色淡稀薄,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脉虚细,可服用八珍汤或圣愈汤。子宫颈管狭窄引起的痛经可用宫颈扩张器缓慢扩张至8号,使经血排出通畅,即可减轻痛经或不发生痛经。
针灸治疗方法:
(一) 、针灸
1、取穴
主穴:三阴交。
配穴:关元、气海、肾俞 。
2、治法
主穴用针法,双侧均取。以1.5寸28号毫针直剌 0.8寸~1寸,快速提插捻转用泻法,以局部有麻胀感且能向上传导为佳,行针2分钟,留针0.5小时~1小时,每隔10分钟行针1次。配穴用花生米大艾炷作无疤痕直接灸法,至有灼痛时移开,每穴灸6壮,以皮肤潮红不起泡为度。针灸治疗 ,一般自月经前3日开始,至经期结束为一疗程。
(二) 、电针
1、取穴
主穴:中极、关元、血海、三阴交、曲骨。
配穴:足三里、地机、太冲、商丘、合谷。
2、治法
以主穴为主,如效不显,加用或改用配穴。主穴之前面四穴用28号毫针刺之得气后,连接电针仪,用连续波,频率为200次/分,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曲骨穴用红外线照射。每次均为30分钟。配穴亦施以电针,法同上。每日1次。
(三)、皮肤针
1、取穴
常用穴:腰骶部、三阴交。
备用穴:行间、公孙、隐白。
2、治法
常用穴均取,常规消毒后,用七星针以腕力进行弹刺,以中等强度叩刺,刺时要求落针要稳、准,针尖与皮肤垂直。每分钟叩刺70~90次。至局部皮肤出现潮红、丘疹,但不出血。先沿腰椎L1~5两侧各叩打3行,每行间距1㎝左右;再沿骶骨两侧各叩打3行,最后叩打双侧三阴交穴区20~40下。备用穴可根据预防效果酌加,于痛经前一周或每次月经来潮前3天进行预防,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观察3个疗程(三个月)。开始,每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