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疾病:中药穴位贴敷能治小儿哪些病

儿科疾病 adminlele 3年前 (2022-04-15) 295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防病意识不断加强,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方法、手段日益受到青睐。每年夏季的伏天、冬季的数九天进行的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就是诸多中医外治疗法的一种。

  什么是冬病夏治

  在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中,有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而人体的生理变化也是随着自然界气候的改变而相应变化的。正如古人曰:“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善治病者,当顺时令,立四时疾病互致规矩。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这是古人在养生之道中获知的“合于阴阳,调于四时”之理,根据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气血运行盛衰与经穴开合,进行针灸、贴敷治疗,疗效优于平时。

  冬病是指好发于冬季或于冬季加重的病变,如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咽炎等疾病。所谓夏治是指在夏季最炎热的时间择时治疗,人体阳气春夏多发生而旺盛,秋冬多收敛而衰弱,这是人与自然相应的结果。在人体阳气处于一年中最旺盛之时接受治疗,往往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这就是冬病夏治的作用原理。

  中药贴敷法就是采用清代张璐所著《张氏医通》中的四味中药按一定比例用姜汁调和成膏,并以麝香芳香走窜之力携药透肤入里,贴在选定的穴位上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效果。现代研究指出穴位贴敷疗法具有药物经皮吸收及经络穴位效应的双重治疗特点。尤其是不打针不吃药就可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深受广大家长和患者欢迎。

  中药穴位贴敷能治哪些病

  中药穴位贴敷对于患咳嗽、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咽炎、过敏性鼻炎等呼吸道疾病具有肯定的疗效,尤其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方面疗效较为显著。中医中药扶正培本、健脾益气补肾之法有其独到之处。运用冬病夏治、夏病冬防的方法治疗哮喘和反复呼吸道疾病有很好的疗效。穴位贴敷方法简便,无毒副作用,无痛苦,易被小儿接受。坚持贴敷,即可收到益肺健脾的功效。

  中医认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病变主要在肺、脾、肾。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虚,外邪犯肺,肺失宣降而出现咳嗽流涕,严重者发生肺炎、哮喘;脾主运化水湿,脾虚痰壅,肾不纳气而作喘。所以治疗中就应以宣肺定喘为主。

  反复呼吸道感染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一般发病年龄多为6个月~6岁的婴幼儿,尤以1岁~3岁更为常见,冬春气候变化剧烈时更易反复,有时一年当中要患病8次~10次,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哮喘发病时可出现咳嗽、喘息、胸闷,甚至夜间憋气,喘息加重则不能平卧,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烦躁哭闹、张口抬肩、大汗淋漓等表现。如果治疗不及时,或经常反复发作,日久可使心脏受累,肺脏呼吸功能减退,甚至危及生命,所以一定要引起家长高度重视,积极预防和及时治疗。

  哮喘的发病机理至今尚未清楚,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遗传和环境因素及机体免疫力低下在发病因素中起着重要作用。哮喘主要与过敏体质,上呼吸道感染和空气污染有关。如果宝宝有哮喘病家族史和个人过敏史(如小时患有湿疹、过敏性鼻炎)或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其患哮喘病的几率将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引起机体过敏的因素很多,如花粉、粉尘、虫螨、羽毛、油漆、牛奶、鸡蛋、鱼虾、药物(如阿司匹林、青霉素)等,甚至冷空气、异味、剧烈运动都可以成为发作的诱因。中医药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及哮喘、鼻炎有很好的前景。

  中药穴位贴敷注意什麽

  一般贴敷4小时~6小时,如贴后局部烧灼感明显,可在贴后2小时取下,夏季三伏,冬季三九时每9天~10天贴一次,连贴3年效果最好。适用于哮喘发作期、缓解期及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可治疗及预防哮喘的发作。

  注意事项:贴敷当日禁洗冷水浴;禁食生冷辛辣腥膻的食物。

  贴敷后局部反应:个别患儿贴药局部会有痒、热、微痛等感觉,贴敷后皮肤有色素沉着为正常反应;部分患者局部皮肤可出现红疹、水疱,局部会有瘙痒感。遇到这种情况严禁搔抓,可涂敷炉甘石洗剂,防止发生感染。禁止涂敷含激素类的药物。严重者请医生处理。

  禁忌症:年龄≤1岁者;发热患者,体温超过37.5℃者;特殊体质及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处皮肤破损者;严重荨麻疹患者。□ 王素梅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所发布的保健和养生信息搜集整理于网络、书籍,未经本网站核实,仅供参考。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受众因参照该信息进行保健、养生或作其他用途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医学资源分享交流微信公众号:
喜欢 (0)
[]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