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疾病:小舌头传达宝宝的疾病信号

儿科疾病 adminlele 3年前 (2022-04-15) 353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正常宝宝的小舌头应该是什么样子?

  正常健康的宝宝的舌体应该是大小适中、舌体柔软、淡红润泽、伸缩活动自如、说话口齿清楚,而且舌面有干湿适中的淡淡的薄苔,口中没有气味。一旦宝宝患了病,舌质和舌苔就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其实,小舌头就像反映宝宝身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尤其是宝宝的肠胃消化功能更是在小舌头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妈妈对小舌头的变化能够有所了解,就能及早发现宝宝的异常,防患于未然。这样就可使宝宝减少生病,更加健康地成长。

  宝宝发热时小舌头的“晴雨显示”

  宝宝感冒发烧,首先表现在舌体缩短,舌头发红,经常伸出口外,舌苔较少,或虽然有舌苔但苔少发干。如果发热较高,舌质绛红,说明宝宝热重伤耗津液,所以宝宝经常会主动要求喝水。如果同时伴有大便干燥,往往口中会有秽浊气味。这种情况经常会发生在一些上呼吸道感染的早期或传染性疾病的初期,妈妈应该引起重视。发热严重的宝宝,还可看到舌头上有粗大的红色芒刺,犹如市场上的杨梅一样,这种杨梅舌多见于患猩红热或川崎病的宝宝。

  【处理对策

  1、应注意及时为宝宝治疗引起发热的原发疾病,并及时进行物理降温或口服退热药物。

  2、注意多给宝宝饮白开水,少食油腻食物及甜度较大的水果。

  3、可购买新鲜的芦根或者干品芦根煎水给宝宝服用。

  宝宝不爱吃饭时小舌头的“晴雨显示”

  有的宝宝平时就很能吃,一看到喜爱的食物就会吃很多。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看到宝宝吃得多,不但不加以劝阻,还会很高兴,不停地鼓励宝宝多吃。这样,就会使宝宝吃得过多、过饱,消化功能发生紊乱。往往到了第二天,宝宝就可能会不爱吃饭,还有的宝宝出现肚子胀气、疼痛,严重时还会发生呕吐,吐出物为前一天吃下而尚未消化的食物,气味酸臭。

  小一点的宝宝会由于食积导致腹泻,此时观察宝宝的小舌头,可看到舌上有一层厚厚的黄白色垢物,舌苔黏厚,不易刮去,同时口中会有一种又酸又臭的秽气味道。这种情况多是因平时饮食过量,或进食油腻食物,脾胃消化功能差而引起。

  【处理对策

  1、当宝宝出现这种舌苔时,饮食要清淡些。对于食欲特别好的宝宝,应该及时提醒每餐适量,以使肠胃道得到充分的休息。

  2、如果宝宝一旦出现乳食积滞,可酌情选用“保和丸”、“健胃消食片”或“王氏保赤丸”等中成药,消食导滞,保证大便畅通。

  3、可以采用鸡内金15克、茯苓10克、山楂30克煎水服用,每日一剂。

  4、如果宝宝的大便干燥,腹胀明显,可以用炒二丑15克、生黄芪15克煎水服用,也可起到消食导滞的作用。

  宝宝的小舌头像地图时

  地图舌是指舌体淡白,舌苔有一处或多处剥脱,剥脱的边高突如框,形如地图,每每在吃热粥时会有不适或轻微疼痛。地图舌一般多见于消化功能紊乱,或宝宝患病时间较久,使体内气阴两伤。患有地图舌的宝宝,往往容易挑食、偏食、爱食冷饮、睡眠不稳、乱踢被子、翻转睡眠,较小一点的宝宝易于哭闹、潮热多汗、面色萎黄无光泽,体弱消瘦,怕冷,手心发热等。

  【处理对策

  1、多吃新鲜水果和新鲜并颜色深的绿色或红色蔬菜,同时注意忌食煎炸、熏烤、油腻辛辣食物。

  2、可用适量的龙眼肉、山药、白扁豆、大红枣,与薏米、小米同煮粥给宝宝食用,如果配合动物肝脏一同食用,效果将会更好。

  3、如果宝宝面色白、脾气较烦躁、汗多、大便干,多为气阴两伤,可用百合、莲子、枸杞子、生黄芪适量煲汤饮用,将会使地图舌得到改善。

  宝宝的舌头光滑无苔时

  有些经常发烧,反复感冒、食欲不好或有慢性腹泻的宝宝,会出现舌质绛红如鲜肉,舌苔全部脱落,舌面光滑如镜子,医学上称之为镜面红舌。出现镜面舌的宝宝,往往还会伴有食欲不振,口干多饮或腹胀如鼓的症状。

  【处理对策

  1.对于镜面红舌的宝宝千万不要认为是体质弱,而给大补或多食肥甘油腻食物。应该多食豆浆或新鲜易消化的蔬菜,如花菇、黄瓜、西红柿、白萝卜等。

  2.可将西瓜、苹果、梨、荸荠榨汁饮用,或是早晚用山药、莲子、百合煮粥给宝宝食用,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特别提示

  1、新生儿的舌质红、无苔和乳婴儿的乳白色苔属于正常现象,妈妈不要过于紧张。

  2、一些宝宝吃了某些药品或食物,往往也会使舌苔变色,如吃红色糖果后舌苔可呈红色,吃杨梅、橄榄后舌苔会变成黑色,喝橘子水、吃蛋黄后舌苔会变黄厚,这些均不属于病苔。一般来讲,染苔的色泽比较鲜艳而浮浅,而病苔不易退去,可以利用这一点进行区别,千万不要将正常的舌苔误认为病苔而虚惊一场。

  3、婴幼儿体质很弱,发现异常要及时到医院就医,对于大点的宝宝,辨别其舌质的变化可作为宝宝健康情况的参考,但绝对不能根据情况完全自行处理,必要时一定要去医院诊治。

  来源:三九健康网

  了解更多儿科知识,请进入儿童疾病!


所发布的保健和养生信息搜集整理于网络、书籍,未经本网站核实,仅供参考。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受众因参照该信息进行保健、养生或作其他用途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医学资源分享交流微信公众号:
喜欢 (0)
[]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