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疾病:板蓝根防手足口对症吗

儿科疾病 adminlele 3年前 (2022-04-15) 293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的病位主要在肺、脾、心三脏,预防上可采用健脾化湿类中药,并辅以合理的食疗来提高孩子的抗病能力。

  医学指导/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教授许华

  随着手足口病通报病例不断增多,各大药店的板蓝根等清热抗病毒中成药又像“非典”时期一样走俏起来,有的药店日销售量比平常增长50%以上,茂名、佛山等市甚至出现断货现象。但日前有媒体报道称板蓝根防治手足口病不对症,这令许多家长十分困惑:医生开出的防治配方中明明就有大青叶(板蓝根的叶子),难道搞错了?

  都说西医没有抗手足口病的特效药,中药在早期的防治中有明显的优势,那么,该如何运用中医药进行防治呢?5月12日,广东省卫生厅与中医药局联合发布了《广东省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试行)》,记者专访了《指南》主笔、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教授许华,她从中医的角度分析指出手足口病的病位主要在肺、脾、心三脏,针对广东湿热的气候特点,她介绍了一些简单易操作的预防方、治疗方和食疗方,供广大读者参考。

  质疑

  板蓝根防“手足口”不对症?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板蓝根防治手足口病并不对症,许多家长为此十分困惑,纷纷致电本报,希望本报能向专家求证。记者为此特意采访了许华。

  许华认为,手足口病与感染湿热邪毒有关,而大青叶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我国汉代药物学名著《名医别录》里就有“疗时头痛,大热,口疮”的记载,所以被列入预防方子中,有它的道理;板蓝根清热解毒力也很强,但并没有明显的除湿作用,而且小儿脾胃较弱,长期大量服用这些苦寒清热药并不合适。

  因此,她建议家长可到医院或药店给孩子配些简单的健脾化湿类中药,并通过合理的食疗来提高孩子的防病抗病能力,预防手足口病。

  释疑

  需按病情证型辨证施治

  许华分析说,手足口病属于中医“温病”的范畴,孩子易因感受疫毒时邪而致病,病位主要在肺、脾、心三脏。小孩子的脾胃和心肺都比较娇嫩,容易受到损伤。俗话说“病从口入”,病毒时邪容易从口鼻入侵到孩子体内,引起发热、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如果邪毒影响到口舌,口腔里就会长疱疹,孩子会感到口里痛,不想吃东西,容易流口水;影响到四肢,就会出现手足长疱疹;影响到体内多个部位,疱疹就会在身上各个部位“全面暴发”,这表明病症已经明显加重;如果邪毒进一步影响到心肺,甚至可引起气促、咳嗽、血淤、神昏、抽搐等危重的病象,严重的可合并心肌炎、肺水肿、脑炎、脑膜炎等病症,引起死亡。

  而从目前的临床观察来看,许华说,如果没有合并症,手足口病患儿多数一周左右可痊愈。西医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注意隔离、对症处理、积极治疗并发症。

  而中医则讲究辨证施治,按病情的轻重和证型来给药,早期辨证服用中药对改善症状、减少变证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优势。她称,在发病的早期,病邪刚影响到肺脾,一般可采用清热宣肺,解毒化湿的疗法:对肺脾积热的孩子,可用银翘散合凉膈散加减;对湿热明显的孩子,则可用甘露消毒丹加减。而在发病中期,治法以清热凉血、解毒祛湿为主,常用清瘟败毒饮加减。进入疾病恢复期,病孩常出现气阴两伤证,可用沙参麦冬汤或七味白术散加减。但对少数出现高热不退、气促、神昏、抽搐等变证危象的病例,应采取中西医结合积极治疗。


所发布的保健和养生信息搜集整理于网络、书籍,未经本网站核实,仅供参考。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受众因参照该信息进行保健、养生或作其他用途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医学资源分享交流微信公众号:
喜欢 (0)
[]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