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疾病:孩子发烧您会给他测体温吗

儿科疾病 adminlele 3年前 (2022-04-15) 248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孩子比成年人更容易发烧,因为他们通常是第一次受到病菌或病毒的袭击,而成年人已经产生了良好的自身。

  发烧本身是显示机体和病菌、病毒作抗争的一个信号,也是许多疾病的表现症状。一般来说,孩子发烧是由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喉炎等)、耳朵和尿道、胃肠感染或是其它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尽管孩子发烧相当常见,但也会令很多家长一筹莫展,甚至犯下错误——

  错误的测温时间和方法

  孩子的平均正常体温是37°C,但一天中会有上下变化。有的孩子在数小时内体温会上下相差近2°C。通常清晨体温最低,下午或傍晚达到最高。有时体育锻炼、情绪兴奋激动、进食和周围环境等因素也会导致体温升高,家长应该在孩子完全平静下来,或在吃完一顿热菜、热饭30分钟之后才测量体温。

  为不满5岁的儿童测量体温,最准确的方法是采用直肠测量法。可以在带孩子上医院看病时,请医生为你作示范操作。耳朵温度计对3岁以下的幼儿不太适合。在孩子大约5岁左右时,其本上可以用口腔温度计为他量体温。当孩子腹泻、恶心、呕吐、熟睡时,也可以采用腋下体温测量法。就医时应该告诉医生你是用什么方法为孩子量体温的。

  只关注体温,忽视了全身

  体温并不是观察儿童疾病的关键。对成人来说,体温的高低通常反映出疾病的轻重程度。孩子并非如此,因为他们的身体对温度的控制还不完善。有的孩子在感染轻微疾病时,发烧也可达48.3°C,然而在得更严重的疾病时,却可能只有38.3°C。孩子发烧时,家长更应观察他的脸色、神态和行动。一个体温38.3°C,却脸色灰白安静得有点反常的孩子,也许比一个体温39.4°C,却仍能满屋子乱窜乱闹的孩子病得重。如果发烧的孩子出现以下症状,不管体温如何,都应立即请医生诊断:

  ◆ 一直哭闹不停,不管谁来安慰都没用;

  ◆ 很难被唤醒;

  ◆ 如果有人想触碰或者移动孩子,他就哭闹;

  ◆ 脖子僵硬、不灵活;

  ◆ 手臂、大腿或身体的其他部位出现不能控制的抽动、痉挛;

  ◆ 神志不清、行动怪异(看见或听见不存在的东西,说些很奇怪的话或行动反常);

  ◆ 呼吸时伴有杂音;

  ◆ 不能吞咽任何食物,并不停地流口水;

  ◆ 皮肤上出现紫色斑点;

  ◆ 肤色灰白或呈暗蓝色;

  ◆ 脉博微弱却快、急(不满1岁的孩子每分钟脉博超过160跳、年满1岁的孩子每分钟超过120跳);

  ◆ 排尿时有烧灼或疼痛感;

  ◆ 腹泻时大便中带血。

  温情提示:

  不要忽视简便有效的方法

  有些家长在孩子发烧时,只注意给他吃退烧药,忽略了一些效果显著、简单可行,而且又能实实在在帮助孩子康复的方法。比如:

  海绵擦身浴 一次10到15分钟的海绵擦身,可以使发烧的孩子恢复得更快。只要将孩子放在盛有温水的浴盆里,用海绵吸水擦拭他的手臂、大腿和身体,水分的蒸发会使孩子的身体感到凉爽,从而有助于体温下降。不要使用冷水,那只会令孩子发抖、哆嗦,使体温升高。也不要用海绵沾酒精为孩子擦身。酒精的气味会刺激已经生病的孩子。

  轻薄、透气的衣服 把孩子包裹在厚重的衣服里只会使病情更坏。应为孩子穿上轻薄、柔软的衣物,使他能通过皮肤散发体热,孩子睡觉时,盖上薄软的毯子或被单就可以了。

  凉爽的房间 孩子的房间应保持清凉、透气,可使用风扇通风,使他能通过皮肤散发体热,但不能太冷,以孩子感觉舒适为宜。

  大量补充液体 发烧的孩子呼吸快而短促,会通过水气蒸发失去许多体内水分,为了预防脱水,必须让孩子不断地吮饮凉爽的清水或饮料(不可过热也不能太冷),而不是一下子饮用大量液体。由于发烧的孩子胃口不佳,可以为他准备一些有营养的鸡汤、骨头汤、水果等。

  冷静应对发烧引起的痉孪 有的孩子发烧时,会出现热痉孪现像:身体变得僵硬、眼珠乱转、手臂、头部一抽一动, 这种症状常发生在发烧前24个小时,一般持续4分钟不到,并通常出现在6个月到5岁的孩子身上。这种情形十分骇人。家长可采取如下措施:1、孩子痉挛时,让他平躺在床上或是铺地毯的地板上,确保不会碰到任何尖锐、锋利或坚硬的物体。2、让孩子侧卧,使他能呼吸顺畅,并且防止唾液或呕吐物堵塞气管。3、不要试图把孩子的嘴扒开,因发烧或其他一些原因而出现痉挛的孩子并没有咬破自己舌头的危险。4、如果痉挛发作的时间超过4分钟,应立该上医院就诊,如不到4分钟,则可以等孩子感觉舒服并稍稍休息后再上医院。5、如果孩子以前曾有过热病痉挛症状,那么很有可能会再次发作,此时观察到孩子再次出现发烧迹象时,应立刻果断地给他退烧。

  ●文/树 元


所发布的保健和养生信息搜集整理于网络、书籍,未经本网站核实,仅供参考。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受众因参照该信息进行保健、养生或作其他用途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医学资源分享交流微信公众号:
喜欢 (0)
[]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