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
- 水蛭
- 【英文名】:
- HIRUDO
- 【拼音】:
- Shuǐ Zhì
- 【别名】:
- 蛭蝚、至掌、虮、蚑、马蜞、马蛭、蜞、马蟥、马鳖、红蛭、水琪、蚂蝗蜞、黄蜞、水麻贴、沙塔干、肉钻子、蚂
- 【药材类别】:
- 动物类
- 【性味】:
- 味咸;苦;性平;有毒。
①《本经》:味咸,平。
②《别录》:苦,微寒,有毒。
- 【归经】:
- 入肝、膀胱经。
①《纲目》:肝经血分。
②《要药分剂》:入肝、膀胱二经。
- 【入药部分】:
- 医蛭科动物日本医蛭和宽体金线蛭等的全体
- 【产地和分布】:
- 栖息于水田、沟渠中,吸人、畜血液。生活于水田湖沼中,吸食浮游生物、小形昆虫、软体动物及腐殖质,冬季蛰伏土中。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
- 【形态特征】:
- 1.宽水蛭:扁平纺锤形,体长5~9厘米,宽处0.8~2.0厘米。背部稍隆起,腹面平坦,干燥药材背腹相贴呈攀状,体前端稍尖,后端钝圆,全体由许多环节构成,前吸备用不显著,后吸备用较大。背部黑棕色,由许多黑色斑点排列成纵线5条。体的两侧及腹面均呈棕黄色,腹面有多条黑棕色的断续斑点。质脆,易折断,断面有光泽似胶样。气微腥。
2.长条水蛭:狭长而扁(有些在加工时拉成线状),体长5~12厘米,宽1~5毫米。体的两端稍细,均有吸盘,前吸盘不显著,后吸盘圆大。体节明显或不明显。体表凹凸不平(因消化道内有贮藏物)。背腹两面均呈黑棕色,两端经过加工后穿有小孔,因此吸盘亦不易辨认。质脆,折断面不平坦,无光泽。有土腥气。
3.水蛭:扁长圆形,体长2~5厘米,宽2~3毫米。腹面稍高,体多弯曲扭转。商品通常用线穿起,多数密集成团。全体黑棕色亦由多数环节构成。折断面不平坦,无光泽。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每次 0.5-1.5g,大剂量每次3g。
- 【注意事项】:
- 体弱血虚,无瘀血停聚及孕妇忌服。
①《日华于本草》:畏石灰。
②《本草衍义》:畏盐。
③《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 【水蛭的功效与作用】:
- 破血逐瘀;通经消症。主血瘀经闭;症瘕痞块;跌打损伤。用于癥瘕痞块,血瘀经闭,跌扑损伤。
①《本经》: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
②《别录》:堕胎。
③《本草拾遗》:人患赤白游疹及痈肿毒肿,取十余枚令啖病处,取皮皱肉白,无不差也。
④《本草衍义》:治伤折。
- 【附方】:
- ①治妇人经水不利下,亦治男子膀胱满急有瘀血者:水蛭三十个(熬),虻虫三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浸)。上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金匮要略》抵当汤)
②治妇人腹内有瘀血,月水不利,或断或来,心腹满急:桃仁三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虻虫四十枚(炒微黄,去翅、足),水蛭四十枚(炒微黄),川大黄三两(锉碎微炒)。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百余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热酒下十五丸。(《圣惠方》桃仁丸)
③治月经不行,或产后恶露,脐腹作痛:熟地黄四两,虻虫(去头、翅炒)、水蛭(糯米同炒黄,去糯米)、桃仁(去皮、尖)各五十枚。上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空心温酒下。(《妇人良方》地黄通经丸)
④治漏下去血不止:水蛭治下筛,酒服一钱许,日二,恶血消即愈。(《千金方》)
⑤治折伤:水蛭,新瓦上焙干,为细末,热酒调下一钱,食顷,痛可,更一服,痛止。便将折骨药封,以物夹定之。(《经验方》)
⑥治金疮,打损及从高坠下、木石所压,内损瘀血,心腹疼痛,大小便不通,气绝欲死:红蛭(用石灰慢火炒令焦黄色)半两,大黄二两,黑牵牛二两。上各为细末,每服三钱,用热酒调下,如人行四、五里,再用热酒调牵牛末二钱催之,须脏腑转下恶血,成块或成片,恶血尽即愈。(《济生方》夺命散)
(本文由酷健康整理或引用,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