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症状【低血压症状】

症状测试 adminlele 2年前 (2022-04-10) 336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文章目录[隐藏]

 

主要疾病表现:直立性低血压
疾病名称:直立性低血压
所属部位:全身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 血液科
症状体征:低血压,其他症状

直立性低血压简介

直立性低血压是指突然站立时血压得急剧下降,引起内环境稳定受损。见于15%~20%的一般老年人。其患病率随年龄,患心血管病和基础血压的增高而增多。

直立性低血压的病因:直立性低血压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导致直立性低血压的常见原因有:

  1.全身性疾病:脱水、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2.单纯自律神经功能不全;

  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Shy-Drager综合征、脑干病变Parkinson病、脊髓病、多发性脑梗塞;

  4.周围和自律神经病变:糖尿病、淀粉样变性、骨髓痨、类肿瘤综合征、酒精和营养性疾病;

  5.药物:吩噻嗪和其他抗精神病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抗高血压药、左旋多巴、血管扩张剂、β-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

直立性低血压的症状:直立性低血压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一、临床表现

  头晕,神志模糊是直立性低血压常见的临床表现。

  二、诊断

  老年人如申诉体位性头昏和轻度神志模糊,临床医师不能认为他就是患直立性低血压。应先让病人平卧至少5分钟后测血压和脉率,然后安静站立1分钟后测血压和脉率,继续站立3分钟后,再测血压和脉率。低血压反应可能在站立后立即或延迟出现。为了发现演出的低血压反应可能要延长站立时间或作倾斜试验。在开始治疗之前,应多次测量血压以确认立位性低血压的持续存在。

直立性低血压的检查:直立性低血压应该做哪些检查?

1.12导联心电图可表明心律失常,传导异常,心室肥厚,预激综合征,QT延长,起搏器失灵,或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如果无临床证据,至少应作24小时动态心电图测定.任何能捕捉到的心律失常都可能是神志改变的原因,但多数病人在监测中未出现反复晕厥.如果晕厥前有先兆症状,则记录仪的回放很有价值.

  2.平均信号心电图可帮助发现室性心律失常.如果无创性方法无法诊断怀疑反复发作的心律失常性晕厥,则可考虑采用有创性电生理检查.除非是用于无法解释的反复发作的晕厥,电生理试验的作用存在着争议;其反对意见认为大多数晕厥是能够恢复的,而且属于低危险性亚组疾病.运动试验的价值较小,除非患者是在生理活动下突然发生的晕厥.倾斜试验可帮助诊断血管抑制性晕厥或其他反射诱发的晕厥.超声心动图也可明确可疑的心脏病或人工心脏瓣膜功能异常.影像增强的荧光透视检查对后者也有一定价值.如果经胸壁超声无法明确人工心脏瓣膜功能异常,则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可以帮助诊断.超声心动图也能诊断心包渗出并可提示心包填塞.

  3.常规实验室检查的价值不大,如要增加检查必须要有大致方向.空腹血糖测定可证实低血糖.血细胞比容可判定贫血,低钾血症,低镁血症可以识别为心律失常的致病因素.少数晕厥病人伴有血清肌钙蛋白或磷酸肌酸激酶升高,要考虑为急性心肌梗死.如果有氧分压降低,心电图有急性肺源性心脏病伴肺栓塞的证据,则肺灌注及通气扫描的监测是一种极好的筛选技术.如果怀疑是癫痫发作,则应做脑电图.在诊断尚未明确时,如怀疑颅内病变或局灶性神经病变,作为鉴别诊断时则要做头颅和脑CT及磁共振.

直立性低血压的鉴别诊断:直立性低血压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本病应注意与其他原因引起的低血压相鉴别。

直立性低血压的预防:直立性低血压应该如何预防?

    1、早期对身体姿势加以调整即有效,如平卧时适当抬高头部;穿弹力紧身衣裤和弹力长袜能减少病人直立时静脉回流的淤积;起床或下地时动作应缓慢,双下肢活动片刻后再缓慢起立,可减轻发作;避免喝酒或过高室温,或浴池浸泡、桑拿浴等诱发血压过低;慎用影响血压的药。

  2、高盐饮食。

  3、有症状的病人不宜于餐前服降血压药,餐后宜平卧。减低降压药物的剂量和用少食多餐法进食可能也有帮助。最近的资料提示在某些病人中进餐后步行可有助于恢复正常循环,但这种疗法只宜在严密监测之下施行。

直立性低血压的并发症:直立性低血压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本病常见的并发症:心率固定不变、尿失禁、便秘、不出汗、不能耐热、阳痿和易疲乏等。

直立性低血压的治疗:直立性低血压应该如何治疗?

盐酸米多君有增加外周动、静脉阻力的作用,对本病有一定效果,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麻黄素、阿拉明、利他林等效果不理想,且会引起卧位高血压,一般不建议使用。   对自律神经功能不全病人的研究显示,吲哚美辛50mg每6小时1次,咖啡因250mg加或不加用双氧麦角胺6~10mg/kg皮下注射或生长抑素12~16mg皮下注射餐前可能改善进食后低血压。咖啡因应仅在晨间给予,使其作用在晚间消失,以免影响病人睡眠和避免产生药物耐受性。


所发布的保健和养生信息搜集整理于网络、书籍,未经本网站核实,仅供参考。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受众因参照该信息进行保健、养生或作其他用途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医学资源分享交流微信公众号:
喜欢 (0)
[]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