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两个月,连续发生6起震惊全国的校园惨案
校园惨案频发,学校存在严重缺失!
接连又发生的两起校园惨案将原本安静宁和的校园推上了风口浪尖,受到伤害学生的家长们撕心裂肺的呼喊和眼泪,受到惊吓的学生们惊恐的眼神和对学校的恐惧,以及人们对罪恶的犯罪分子的控诉充斥在空气之中。
痛定思痛,惨案的制造者固然可恨,但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主要场所的学校,也在惨案发生的同时表现出了在学校安保方面的诸多问题和漏洞。如果说一次血的事实还是无法给人以教训,那么6次悲剧的上演足以让我们的政府和学校管理者长鸣警钟,深刻反思。
校园惨案的发生,主要反映出校园道德在以下几方面的缺失。
其一、部分学校安全教育缺失,学校教育大多是应试教育,而很少从保护生命、珍爱生命的角度教给学生安全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安全例会、安全检查、安全教育、安全应急演练等大多没有落到实处,很多学生没有基本的安全技能,遇到突发事件后,不能迅速采取措施进行自救,反而容易形成混乱的局面。
所以,我们倡议政府首先应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基本教育,开设专业人员指导的校园安全教育课程,改进安全教育教材和实践内容,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安全防卫能力,同时学校也要切实将安全教育落实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
其二、学校安保制度的缺失。也许由于学校的安宁与和谐已经使人们丧失了对校园突发事件的早期关注,长期的忽略造成了安全保障制度的欠缺。一些学校的保安工作大多只是看看大门而已,遇到紧急情况起到的作用很小,还是要转向求救于警察,而这期间耽误的时间很可能就是生命的代价。此外,很多学校的安保制度分工不明确、缺少定期的检测和监督,久而久之成了一个空架子。
对此,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大对学校安保制度的关注,提供人员支持并进行监督执行,学校也要完善安保制度的细节工作,加强对安保人员的培训,做到防患于未然,提高应对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其三、校园惨案的发生还使人们对学校的用人机制产生了怀疑。在几次惨案中,学校的老师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伤害。对于近年来校园安全问题,学生们的关注可能少一些,但是广大教师应该担负起教育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的责任,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安全自卫知识,而不是在悲剧发生时同样的束手无策和惊慌失措。一些教师的无作为以及校园安保人员的失职都直指学校的用人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在安全教育方面的建设成为对学校管理的问责。
校园安全,无论在任何国家、任何时间,对于任何社会来说都是头等大事。安全的校园环境是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和谐的校园是这个社会最美丽的净土。我们衷心地希望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都能够将对校园安全问题的重视上升到实际的工作层面,切实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障祖国的花朵能够真正安全、茁壮地成长。
校园惨案后,家长和学校有义务教会孩子们“逃”!
在一系列校园惨案发生后,幼儿园的教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怎样教孩子在面对伤害威胁的时候保护自己?
在灾难面前,“学会躲避和逃跑”应该成为各幼儿园教育孩子们的新方式。
幼儿园果断教育:跑和躲
记者从北京市几家幼儿园了解到,各幼儿园除了加强校门看守和装备外,也在课堂上强调了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不会让孩子学习武术来防身,也不会宣扬英雄主义,而是强调遇到坏人和危险,一定要跑开,躲避起来。”某幼儿园园长说。“现在师生安全是第一位的,而不是以往的勇敢斗争。要培养孩子遇事头脑冷静,让他们明白,采取哭的方式来面对危险反而更危险。”
还有的幼儿园针对大中小班孩子的不同特点,进行了不同的安全教育。老师充分利用孩子喜欢的童谣、童话故事,用拟人的方式来传授知识,让孩子扮演各种角色来发挥聪明才智。
专家说法
“跑和躲”符合幼儿教育特点
相关教育专家表示,过去那种“往前冲”、做“见义勇为”好少年的教育方式比较片面,没有顾及少年儿童的特点。孩子是不能被赋予成人应承担的责任的,孩子本身就是应该受到保护的。
跑和躲都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符合孩子年龄和身心发展的教育。
教孩子避开危险更实际
尽管我们害怕孩子遭遇危险,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他们关到笼子里加以保护,最积极的办法是教给孩子掌握识别和抵御危险的本领。 幼儿各方面的发育有限,认知能力较低,面对危险情况时的在我保护意识是最重要的。注重提高运动和操作技能,主动避开危险,积极寻求帮助等等。注意应该是锻炼宝宝增长技能事先抵御危险,比如大叫、求救、跑掉、告状等,而不是让孩子反抗或者遭受伤害以后简单的发泄情绪,这样往往会带来更大的危险。
有一个有趣的心理学试验叫做“视崖”反应,就是在平地上画一个悬崖,让宝宝从一侧爬过去,结果几乎所有的宝宝都在“悬崖”边上停了下来,有的转身就爬回来,有的坐在“悬崖”边上大哭不止。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家长,其实孩子从小就有一定的认识危险和保护自己的本能,我们需要做的是发展这种能力从而让危险远离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