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父母眼里,“听话、守规矩”无疑是一个好孩子应有的表现。如果孩子表现出“小乖乖”的样子,那么爸爸妈妈也会因此感到骄傲与放心。可是事与愿违,虽然已经在教养上下了很多工夫,可有些家长仍旧会发现宝宝还是爱耍赖、不听话,很多规矩说了又说,孩子最后还是以哭闹来收场。
难道宝宝的耍赖真的就那么棘手吗?真的就无法抵抗吗?其实不然,要和宝宝“抵”赖并不像我们想像中那么艰难。只要父母以同理心来了解孩子,多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事情,对孩子的心理世界多一些体会和理解,并从日常生活中建立常规、以身作则,那么就能让孩子改变以耍赖来达到目的的习惯!
孩子耍赖的5大原因
根据孙扶志教授的从教经验和咨询服务经历来分析,当宝宝有耍赖的行为时,不外乎有以下5大原因。
向父母争取控制权
学龄前的孩子正值自我意识高度膨胀的一个发展期,他们活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时也偏爱一致性与可预期的事。因此,当孩子用耍赖的方法向父母说“不”时,那多是一种想表达自己意见的方式。
引起父母关心和注意
当宝宝乖巧听话的时候,父母常常可能会因为其他事而忽略了孩子。既然正常手段不能得到父母的注意,那么宝宝自然会考虑一些不正常的办法,比如哭闹、耍赖等。一旦宝宝发现不听话或哭闹可以引起父母更多的关注之后,这种蛮横不讲理的举动也许就会经常出现,因为宝宝已经确认这是一项非常有效的好办法。
测试父母的底线
孩子虽然年龄还小,但已经懂得可以用耍赖的方式来测试成人的底线与处理方法。如果孩子每次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达到目的,那么父母以后对他的规劝很可能都会失效,因为孩子明白你的原则是可以为他而更改的。
曾经获得错误的鼓励
当孩子因不听话而受到斥责时,最常见的就是以哭闹来表现。此时家长如果因心疼或是管教方便(比如正好要带孩子出去,但是又觉得孩子哭闹很丢脸)而答应孩子的要求,那就可能向孩子传达一项错误的鼓励信息,使宝宝认为只要自己哭闹 ,家长就会答应他的要求,进而愈发变本加厉地耍赖。
表达能力不足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但是他的口语能力发展却仍不成熟。当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相违背,而且不能获得满足时,表达能力有限的孩子当然会以哭闹的方式来表现。比如家里有客人来,孩子虽然很想睡,心情却处于很兴奋的状态而不愿就寝,如果家长此时再强制宝宝去睡觉,那么宝宝就可能出现哭闹耍赖的行为。
多数家长都不能容忍孩子耍赖的腔调及脸上的表情。家长们会由于对阻止孩子耍赖束手无策而感到沮丧和愤怒。 孩子是想以一种“退化”的方式来表达他的需要,他不恰当地表达愤怒、失望等感情,就是希望别人能向对待婴儿那样对待他,如何对待孩子耍赖呢?
观察孩子耍赖的情形。是在他很疲倦的时候?还是在他没能为所欲为的时候?或是在他感到需要你抱一抱的时候?
选孩子不耍赖的时候,跟他谈谈,说你想帮助他学会如何告诉他需要什么,而不是耍赖。根据观察你可以说:“我看得出来,当我让你去做你不想做的事情时,你就耍赖。你可以试着不用耍赖的方式而用正常的方式告诉我,我相信你能做到这一步。但是,我们仍要把工作做完。”你这是在教孩子用适合他年龄的方法行事。
发现孩子耍赖时,告诉他:“现在,你又心烦意乱了。我希望你尽量控制自己。”哪怕你只看到一点成效,你都要说:“好样的,你正在努力!”过一段时间说:“当你控制自己不耍赖时,我觉得你真是好多了。”
一旦看到孩子在控制自己方面取得任何一点成效,你就应该马上说:“我知道你正在约束自己,我为你感到骄傲。”这时去抱抱他是非常合适的。